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文心雕龙注》,范文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允许我妄称一次自己是个读书人吧。事出有因,《中国图书评论》约我写一篇关于自己与一本书的小短文,这样我就必须以一个读书人的角色来说话,否则便无法落墨了。是为缘起。我要谈的是《文心雕龙》这本书。关于《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的重要性,它颠扑不破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2.
6年前,我已是第三年度的老兵,写了一篇《春天的思索》的诗歌发表在驻地《漯河报》上,那时只知一个劲的高兴,没想到写文章那么神圣的事情倾刻变成现实。昙花一现。这是当时盲目乐观的教训。后来一年写的稿子都石沉大海,正当我丢笔之时,济南陆军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飘然而至。当我成为一名军校学员时,才真正找到了摘报退的那份感觉。刚进校不久,学员队队长刘玉云让我写一篇反映新学员任联士落榜不失志的稿子,我照着报纸上的原样比葫芦画瓢写了一篇,学院的报道干事何进改厂后,送到《前卫报》社,没想到周天后竟上了个头版头条,这一爆…  相似文献   

3.
近年我出版了两本书,第一本妄称“文集”,是从1978-1992年14年间在全国报刊公开发表的1100余篇作品中选出400余篇的集结,60万字;第二本“文二集”,还有一个正名叫《心灵原稿》,是1959-1994年35年日记的一个选本,从700万字中选出70万字。不少的人在得到书的时候,要我在扉页上写几个字。于第二本书,我经常写的是“无悔人生”或“以平常之心做非常之事”之类;至于第一本书,尤其是对新闻界、文学界以及其他喜欢搞搞写作的朋友,那题词常常是:“有志于从事笔耕事业的人,一定要努力让名字活在自…  相似文献   

4.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拜读了陈昕等著《中国图书业经济分析》的清样。 1983年,在第一届全国出版年会上,我发表了《出版物的特殊性》。这篇文章的副题是《出版经济学绪论》。顾名思义,我是打算写一本出版经济学的。此后,我虽然发表了几篇有关出版经济学的文章,但由于主观上缺乏进取,客观上事务太多,至今仍然拿不出一本《出版经济学》。看到《中国图书业经济分析》,深感本书的研究课题与本人志向有异曲同工之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对  相似文献   

5.
李劭军 《新闻前哨》2012,(10):20-20
三个月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边听、边跑、边写、边思,从“门外汉”跨进“屋子里”.初步掌握出精品新闻的技巧和方法.实现了思维的三次转变。第一次转变:从不懂新闻到会写新闻我于今年2月从远安县委党校调到宣传部工作。3月1日,参加首期新闻干部研修班学习。之前,从没写过新闻稿,对新闻基本上是一窍不通。怎么办?只能学习、思考、比较和模仿。开学之初,报社就送给我们两本书,熊家余的《岁月有情》和杨发维的《两翼的快乐》,我自己还买了一本书《新闻精品之路》,每天晚上就一篇篇地去啃。当我看到杨发维老师写的《从拿相机到用笔》中“‘本报讯’三个字好沉重”这一句话,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6.
21年前,我刚学做新闻报道工作时,总想读到新闻行家谈他的一篇篇新闻佳作是怎样采写出来的书。但那个年头,报纸办得不象报纸,新闻写得不象新闻,哪里得到这样的好书。如今这类书不难找了,而梁衡同志写的《没有新闻的角落》(书海出版社,1990年7月),是其中出色的一本。杜导正同志为该书作序时说:“这本书值得一读,特别值得青年记者和通讯员阅读。”我相信,如果我当年能读到这本书,会是入门更易,深造更快。这本书收集了作者1980年至1987年作为《光明  相似文献   

7.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6,(22):71-7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我的《新闻传播法教程》出到了第五版,朋友们建议我就这本书的来龙去脉作一点介绍.第四版出版后在《青年记者》连载了12篇“修订札记”,后来收入我的《传媒规范简论》论文集,这一次写不了那么多了,就写一篇回顾吧. 新闻与法联姻回顾 曾经,在中国,新闻界、新闻工作者(现在叫传媒业、传媒人)似乎总以为法与新闻距离很远.新闻与法搭上关系,还只有三十年光景.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7,(6)
要善于逆向思维文/宿育海从1984年开始写稿,十多年来,我以为各大报刊写言论为主。我的第一篇见报稿《这个头带的好》就是一篇言论稿。十多年来,我写言论、杂谈、杂感、随笔三百余篇,发表在从部队到地方的几十家报刊上。要谈我写言论的一点体会,就是要善于逆向思...  相似文献   

9.
《夏丐尊文集》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分编三卷出版,其第二卷《文心之辑》专收语文教学方面的论著,编入了与叶圣陶合著的《文章讲话》。《文章讲话》继《文心》而作,先在《中学生》杂志登载过一部分,后于1938年出书。讲话共计十篇,叶先生写了其中的第二篇,夏先生写了此外的九篇。 1982年,湖北人民出版社重印过这本书。重印本的末尾,有一篇不到一百字的简短《编后》,说明重印时编者对这本书曾经“略加修  相似文献   

10.
我曾经写过一篇《要用新知识、新观念写新闻》的文章,发表在2001年12月的《新闻知识》杂志上,后来又写了一篇《新闻理念的更新与新闻报道的创新》,先后在2010年6月的《中原声屏》(内刊)和2011年2月下半月的《新闻爱好者》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春暖花开季节,我去日本探亲,随身带的一本书是《中国青年报》原驻日记者苏海河送我的《回眸东京》,苏海河也是这本书的编者之一。在日本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感。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中日两国互派常驻记者35周年而编辑的这本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98年8月出版。全书分《追昔篇》、《渊源篇》、《专访篇》、《经济篇》、《社会篇》、《人情篇》、《揽胜篇》、《史览篇》,55篇文章出自48位记者之手,共26万字。第一批中国记者7人,是根据中日双方在北京和东京两地互设廖承志、高碕贸易办事处和互换…  相似文献   

12.
扬帆 《编辑之友》1997,(5):50-51
1991年我写了本书《庄子的人生哲学》,相继便有大陆和台湾两个版本问世。关于这本书的反应从发行数字上可见端倪,在武汉一个下午就批销了两万册。其意义也许是多屡面的,但有一点明确,它肯定了我在文本上的努力:直接和庄子对话,或者说我只用庄子的眼光,用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解读庄子,亦解读人生,并呈现一种人生哲学,且用散文,甚至诗的语言去写。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2月,群众出版社出版《我的前半生(全本)》时,我曾写了一篇编辑手记,当时的考虑是给社里留下"编辑手记"体裁的文章,以补充一本书的出版史内容.记得,在这篇手记的开头,我曾写道:"……趁着尚未年深日久、记忆比较清晰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编辑,我一向无意于给自己编辑的书籍写书评文章,但这回却要破例了,因为一接触到《中国古文化的奥秘》这部书稿,就引发了我的思绪。《中国古文化的奥秘》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名为“溯源篇”,下篇标题“鸟瞰篇”。这两篇的内容是有机结合的,如果说上篇是对中国文化的宏观把握与阐说,下篇则是对中国文化的微观透视。“溯源篇”开篇伊始,便从宏观着眼阐释文化的内蕴,申明本书所要论述的主要限于狭义文化,即  相似文献   

15.
20多年来,我发表了一百多万文字,结集出版了三本书。可以说,每一篇作品的问世,都凝结着编辑的智慧和汗水,更有不少文章,是他们帮助改出来的。处女作小说《夫妻之间》从初稿到定稿,历时两年,四易其稿。当时的初稿仅是一个故事梗概,是河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顾仕鹏,一遍又一遍地帮我酝酿细节,分析人物,突出主题,并向我传授写小说的秘诀。可以说,就是处女作的问世,使我摸索到一些写小说的方法,坚定了写下去的信心。《爱的旋转体》也是编辑帮助我修改出来的。小说原稿为《我所熟识的三个女性》,曾寄几家杂志社均被退回,而《奔…  相似文献   

16.
党报的内参报道是专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不宜公开见报的内部信息。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党报记者不仅要重视内参报道,还应把写好内参报道作为自己的一项看家本领。2002年以来,我在《辽报内参》上先后刊发50余篇文章,其中有10余篇被人民日报《情况汇编》、新华社《内部参考》转发,有8篇被中央、省主要领导批示。在此,我谈谈自己写内参报道的体会,与同行交流共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大期间,我作为正式代表,除了开会,还每天赶写一篇《十四大手记》,在《经济日报》上发表,前后连续写了九篇。这些手记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一点反响。我心里很清楚,这九篇《手记》都属于“急就章”,读者之所以产生一点兴趣,无非是看在“一边开会,一边写稿”的份上。其实,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会想起写《手记》?许多朋友这样问我。我的回答是:“逼”出来的。我这次是第二次写党代会手记。1987年,党的十三大期间,我也写了九篇手记。当时的情况是,分配给《经济日报》采访十三大的记者名额只有两个(其  相似文献   

18.
沈津 《图书馆杂志》2006,25(1):74-75
去年的今夜,我在为即将交给出版社的《顾廷龙年谱》写序,而现在我又在为我自己的集子写序了。我的心情仍然是那么不平静,因为在前几天,我还在为我的另外二本书写序。写序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它和写别的文章不一样,但因为是自己的书,又不得不写,而且还得抓紧写。  相似文献   

19.
我是《档案管理》杂志的一名忠实读,也是一名痴情投稿。说来还真与《档案管理》杂志有缘,我的第一篇专业论《谈简牍档案的管理》就发表在1991年《档案管理》杂志第6期上。是《档案管理》杂志激起了我思考、撰、投稿的勇气,当时的《档案管理》杂志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激励我静心思考、勤于笔耕、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20.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C.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