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沈飞 《收藏》2010,(4):140-141
新疆最早开铸机制铜元“光绪元宝”(图1)的铸造时间约为1907年,由迪化城外水磨沟机器局内设的银元局试铸。铜元的正、背面均无维文。正面珠圈中为汉文“光绪元宝”,中心有一朵六瓣花饰,圈外上方有汉文“新省”,左右两侧各有一朵五瓣花饰,下半部有汉字“市银一分五厘”。背面为龙纹,龙身盘空向下,底部有海水。  相似文献   

2.
“吉林厂平”银币,正面中央铸篆书“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监制”,两侧各铸一龙纹图案,上端铸一圆形“寿”字,此字与二龙相联,构成双龙戏珠图案;币背面分别铸满、汉纪值文字,按币值可分为一两、七钱、半两、三钱、一钱五等。按正面两侧龙身有无毛刺,又可分为“光龙”和“毛龙”两大版别。其中,“光龙”版五等币值俱全,“毛龙”版只见一两、半两、三钱三等。另外,一钱币,又按纪值数字书体不同,分为大写版“壹”和古体版“弌”  相似文献   

3.
陈传银 《收藏》2009,(11):120-120
笔者数年前集得一枚“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该银币铸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江南省成立银元总局后的初铸币,因无干支纪年,俗称老江南银币。该币直径40毫米,厚2毫米,重26.51克(见图)。该银币直齿边,表面有轻度磨损,为保留原包浆,故未作除锈清理。其正面由S纹组成的圆圈内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为满文;圈外上方自右至左为“江南省造”,下方为“库平七钱二分”;两侧分列六瓣花星。背面中间为“珍珠龙”图案,龙背长刺,龙外无圈;上下均有英文字母及面值,两边亦有六瓣花星;边纹则与“珍珠龙”版相同。其成色符合标准,包浆入骨,色泽自然,找不出作伪之嫌疑。  相似文献   

4.
寇尚民 《收藏》2013,(5):104-109
"龙洋"是清光绪至民国年间流通的银币,正面铸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有小满文,并有铸造地名和"库平七钱二分"计重;背面为龙图,四周铸有外文(见图)。这种既有龙图又有外文的银币被称为"龙洋"。此银币首先由广东造币厂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式开铸,后各省陆续铸造。关于各造币厂铸成"龙洋"之数量,  相似文献   

5.
寇尚民 《收藏》2013,(9):104-109
"龙洋"是清光绪至民国年间流通的银币,正面铸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有小满文,并有铸造地名和"库平七钱二分"计重;背面为龙图,四周铸有外文(见图)。这种既有龙图又有外文的银币被称为"龙洋"。此银币首先由广东造币厂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式开铸,后各省陆续铸造。关于各造币厂铸成"龙洋"之数量,因统  相似文献   

6.
陈传银 《收藏界》2013,(2):55-57
宣统三年(1911年)大清银币,是清末币制改革的产物,版别多式,设计新颖,制作精良,历为钱币爱好者的珍藏品。笔者有幸获藏几枚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不同版式,其中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比较稀少。现随文介绍于后,以供同好鉴赏。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图1),直径39毫米,厚2.1毫米,重26.7克,直齿边。该币正面珠圈内为汉文"大清银币"四字,珠圈外上下为满、汉文"宣统三年"字样,左右两侧分列长枝菊花纹饰。背面  相似文献   

7.
《收藏界》2006,(3)
11.户部:中国封建王朝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五代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12.大清龙:中国晚清机制金银币及铜币中最常见龙图之一。因铸币正面镌“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而得名。13.长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一。因龙须稍长而得名,与短须龙对举。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相似文献   

8.
正新疆"双四九"银币是1949年由新疆省造币厂铸造。正面为左右两枝麦穗围成圆圈,内有汉文竖写"壹圆"面值,圈外上环为"新疆省造币厂铸"字样,下环为"一九四九年",两侧各有一朵五瓣梅花相隔。背面维文汉译为"新疆省造币厂铸",珠圈内为面值及维文,下部数字"1949"为空心字体(图1)。此银币应为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为安定民心,维护新疆社会经济稳定,只是将国民政府后期铸制的新疆"四九"银币在版模上略作更改,即将原来正面  相似文献   

9.
江南省造戊戌年七钱二分银元的版别有多种:普通凸眼龙版、普通凹眼龙版、大英文字版、戊戌错版、满文中心点版等。其中,大英文版上的英文字母长为3毫米,比其他版别上的英文字母长1毫米,特别的是其全身龙鳞上还密布小圆珠圈,形似珍珠,所以该版别又人称珍珠龙版。也许这是中国银币中唯一的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集邮》2001,(4):16-16
钱币部分共200余项。其中包括:大清丙午“中”字五钱银币、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一版人民币精品106枚大全套、壹万元“牧马”及各种珍稀一版币样票等。另有民国二等宝光嘉禾勋章等一批珍贵纪念章、勋章。邮品部分约1300余项。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典邮品包括:清代大龙邮票试模样票(多一小圈)。蟠龙样票直至中华邮政各时期之多种印样、样票。慈禧寿辰初版大字长距改值邮票lO分/12分银(俗称“金龙邮票”)旧一枚,销杭州八卦戳全戳,品相完好,为万寿加盖改值邮票正票中最为珍贵的邮品之一。慈禧寿辰再版大字长距改值邮票2分/2分银骑缝加盖横双连(此骑缝加盖横双连可与陈兆  相似文献   

11.
师文涛 《收藏》2013,(11):94-95
云南新龙三钱六分银币被泉界称之为“半开”,其在云南经济及货币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在流通领域它是辅币,却一度占据着主币的地位。它以铸造时间长(从清朝一直到民国)、数量大(特别是民国时期)、成色杂(高至八成,低至四成,甚至有镀银、铜质、锡质的半开)、版别多(据说有10多种,甚至更多)而著称。  相似文献   

12.
夏永璜 《收藏》2008,(11):109-109
不久前我在钱币市场上买到一枚袁像三年“粗发”版银币,同行中有人说它是“冒牌货”,理由是其背面没有“塑料包”似的饰纹。《收藏》总83期刊登的周传芳先生《袁世凯头像嘉禾银元版别初探》一文中说背面嘉禾结带处,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好像是用塑料包住似的,这是区别粗发版的重要一环。显然,周先生的“塑料包”说已成为“粗发”版银币的界定标准,没有它就不是正宗的“粗发”版银币,而是“冒牌货”。  相似文献   

13.
袁泽君 《收藏》2010,(12):106-107
民国初期,四川军政府铸造的银币和铜币,因其背面中心圈内为一篆书“汉”字,外周环饰有18个小圆圈,故川南、黔北一带民间俗称其为“汉版十八圈”。  相似文献   

14.
叶伟奇 《收藏》2011,(2):90-90
笔者藏有一枚奇特的晚清时期浙江省造光绪元宝铜元。此铜元正面珠圈内有"光绪元宝"四字及六瓣花星纹饰,珠圈上方有"浙江省造"字样,左侧有满文"宝"字,下方有汉文"当十",背面中央为蟠龙纹。这枚铜元的奇特之处在于正面无满文"浙"字,却多出"光武二年"四个汉字,背面除蟠龙纹外还多出了嘉禾图案纹饰(图1)。此铜元上的"光武二年",当为朝鲜李氏王朝最后一个君主高宗李熙的年号。1897年李熙改年号为"光武",改国号为韩国,自称光武皇帝。  相似文献   

15.
袁水清 《收藏》2008,(3):132-133
现存中国最早的手工铸造银元——台湾“道光年铸”寿星银饼 中国的早期新式银元中,最重要而且还有留传下来的是福建漳台一带所铸的几种,包括寿星银饼(图1)、如意银饼、漳州军饷银饼等。货币史学家彭信威认为,“以寿星银饼为最早”。郭沫若则认为漳州军饷银饼是郑成功在南明永历三至六年(1649~1652年)抗清时所铸,现令学术界多认为铸行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或二十四年。  相似文献   

16.
笔者收藏有一枚宣统三年铸造发行的大清银币,此币直径在3.95厘米,厚度约0.25厘米以上,重量26.76克,成色91%。该币正面图案是一条腾云驾雾的翔龙,龙身四周飘荡着祥云,龙眼炯炯有神地注视着下面的龙珠。正中是"壹圆"面值字样,最下方有英文"ONE DOLLAR(一美元)"。整条龙形态逼真,气势磅礴,象征着封建皇权的威严,龙头、龙眼、龙须、龙身、龙鳞、龙爪栩栩如生。背面正中有"大清银币"四字,两侧绘有牡丹花  相似文献   

17.
张建功 《收藏》2010,(5):136-137
方孔圆钱是中国古钱文化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晚清名将左宗棠在新疆铸造的一种有内地铸钱局名的红钱和“足银壹钱”方孔银币,就是其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8.
徐国展 《收藏》2009,(9):150-150
民国21年(1932年)孙像帆船三鸟银币正面为孙中山侧面头像,背面有面值、双桅帆船、三只飞鸟、旭日等图案,俗称“三鸟币”。华光普《中国银币目录》述要:“上海中央造币厂铸,拟定之中华民国国币。嗣因背面有三鸟落日图案,时值中日关系紧张,有人附会图案隐含日本空军侵略中国的不祥之兆,认为不宜,乃即停铸封存(不久即作回收销毁处理),市场流出,为数无多。”对此,藏界将其归入“珍稀”类银币。  相似文献   

19.
陕西铜元     
何康民 《收藏》2010,(7):155-159
据史料载,民国19年至23年(1930~1934年)杨虎城部下驻防汉中期间设厂制造陕西铜元,总铸造量折合银币只有四五十万元。据实物统计分析,当时铸造、发行流通的陕西铜元“二分、一分”币之间的数量比例约为10:1左右,其“二分”币的版别已面世的有近百种,“一分”的版别已面世的仅有10多种。  相似文献   

20.
何开俊 《收藏界》2012,(3):68-68
图1机制“光绪通宝”方孔钱为常见普品,与其钱文及造型相同的满穿钱被定为五级品,而图2这枚满穿钱的正面钱文“光绪通宝”四个字与图1的钱文个个皆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