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新兴理论分支,新增长理论试图论证、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是将新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规模经济和外部性引入贸易理论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新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的强调,对规模经济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对我国外贸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际技术创新能力的决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泽 《科学学研究》2008,26(3):652-658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了近年来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的决定问题。利用启发式理论分析方法,把转轨经济的一些重要特征融进新增长经济学内生技术变迁的理论中,从而发展起一个揭示转轨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源泉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估计了一个统计上稳健的技术生产函数。估计结果显示,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决定力量和技术创新活动的规模经济效应很好地解释了转轨期间我国技术知识生产的特征和省际间技术创新水平的发散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流动要素的集聚视角研究产业演化,凸显产业演化本质。构建单一要素流动模型和动态多因素耦合模型,分析要素流动驱动产业集聚路径以及产业集聚如何通过经济变迁和技术变迁完成产业动态演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各要素在流动中相互作用、动态耦合,导致产业经济系统的整体演化;集聚综合效应促进产业经济变迁,经济变迁中竞争效应诱发技术变迁,经济变迁和技术变迁的动态作用决定产业演化趋势,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或萎缩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加速推进城镇化与实现能源消费量控制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两大任务,探明两者的作用路径对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99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两步系统GMM方法与门槛回归模型从直接与间接效应视角构建传导因素的作用路径并检验潜在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城镇化对能源消费表现为显著扩张效应,但呈逐渐减弱趋势。在间接传导路径中,产业结构变迁的节能效果显著;城镇化加速技术集聚外溢和"人力资本红利"累积,扭转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累积对能源消费的正向作用方向;中国城镇化仍未脱离高碳化发展阶段,人口扩张与经济增长仍是城镇化进程中能耗持续走高的重要诱因。最后本文验证了各传导因素的门槛效应,即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随各因素的发展水平呈现差异性。因此政府及企业应结合各因素作用路径与方向及所处的门槛阶段,注重科技与人力投入,强化质量效应,实现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低端制造业的形成路径、内在矛盾与提升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云  孙林岩 《预测》2010,29(2):1-4
通过承接国际低端制造业发展地区经济的模式,是我国在特殊背景下切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正确选择,但因此而造成的资源短缺引发了潜在风险.究其原因,是长期形成的区域资源需求和供应偏好,在路径的惯性作用下,无法靠市场机制逆转所致.只有通过发展支撑产业、改变招商模式和进行区域资源整合等.产业政策的调整,实现"诱致性变迁",甚至是"强制性变迁",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和克服资源短缺矛盾,促使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战略转变,实现制造业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  相似文献   

6.
周敏  谢莹莹  孙叶飞  高文 《资源科学》2018,40(9):1693-1705
加速推进城镇化与实现能源消费量控制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两大任务,探明两者的作用路径对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99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两步系统GMM方法与门槛回归模型从直接与间接效应视角构建传导因素的作用路径并检验潜在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城镇化对能源消费表现为显著扩张效应,但呈逐渐减弱趋势。在间接传导路径中,产业结构变迁的节能效果显著;城镇化加速技术集聚外溢和“人力资本红利”累积,扭转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累积对能源消费的正向作用方向;中国城镇化仍未脱离高碳化发展阶段,人口扩张与经济增长仍是城镇化进程中能耗持续走高的重要诱因。最后本文验证了各传导因素的门槛效应,即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随各因素的发展水平呈现差异性。因此政府及企业应结合各因素作用路径与方向及所处的门槛阶段,注重科技与人力投入,强化质量效应,实现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浅析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逐渐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国际间开始出现了信息产品贸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将国际贸易带进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要素已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贸易走向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间流动,推动了国际贸易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资源再配置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有文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判断存在争议.该文在考虑三次产业要素产出弹性可变的基础上,重新测算了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资源再配置效应.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再配置效应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由于产业间要素边际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未来中国经济依然可以从产业结构变迁中获得巨大收益.  相似文献   

9.
周小亮  卢雨婷 《科研管理》2019,40(12):62-72
为探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在不同耦合路径下的差异,理论上将科学与技术耦合路径划分为六类,并在内生化科学、引入创新服务部门和人力资本开发部门基础上扩展Romer内生增长模型。通过对扩展模型进行均衡增长路径分析,得到耦合路径与经济增长间的两类关系。以我国为研究对象对这两类关系的数值模拟检验结果表明:科学强势良性路径可在短期内快速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率,科技中立良性路径则更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科技中立路径下耦合成本率的减小有利于经济增长,但科学强势路径下耦合成本率的减小有可能抑制经济增长。由此提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转变政府职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小亮  卢雨婷 《科研管理》2006,40(12):62-72
为探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在不同耦合路径下的差异,理论上将科学与技术耦合路径划分为六类,并在内生化科学、引入创新服务部门和人力资本开发部门基础上扩展Romer内生增长模型。通过对扩展模型进行均衡增长路径分析,得到耦合路径与经济增长间的两类关系。以我国为研究对象对这两类关系的数值模拟检验结果表明:科学强势良性路径可在短期内快速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率,科技中立良性路径则更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科技中立路径下耦合成本率的减小有利于经济增长,但科学强势路径下耦合成本率的减小有可能抑制经济增长。由此提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转变政府职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实现保护安全、健康、环保、反欺诈等合法目标为由,世界各国制定了大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近年来更是呈现快速增长和泛滥的趋势。技术性贸易措施复杂化、国际化、贸易化、政治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一些国家恶意炒作我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把个别问题上升为对中国制造的质疑,成为遏制中国快速崛起的软约束手段。我国已成为遭受国外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80%以上的贸易壁垒都与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关,对我国产品出口和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影响。要善于利用协定赋予WTO成员的各项权利,用活规则,用足规则,通过多双边渠道加强对外交涉,合理采取反制措施,必要时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利益。加强对出口企业和商(协)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服务与指导,逐步形成政府主管部门与协会(商会)和企业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倪勇  刘元宁  李闯 《情报科学》2006,24(10):1481-1485
信息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本文从国际贸易信息化进程的现状谈起,分析了国际贸易应用信息化技术所引发的一系列变革,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的国际贸易流程,综合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信息处理的特点,提出了中国国际贸易信息化的三层结构总体框架模型和实务商务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进出口产品完全占用耕地资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经研究认为国际贸易是利用世界资源的主要形式,并应用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详细计算了我国进出口产品中完全占用(或完全消耗)耕地资源的数量。首次提出了我国存在着资源国际贸易逆差,揭示了我国资源国际贸易的内在机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属性,即中国国际贸易的顺差是依靠资源国际贸易的逆差,依靠牺牲紧缺资源而换取的。  相似文献   

14.
选取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贸易为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因素,并假设劳动力人均产出来源于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受教育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证研究这两个因素对人均产出的贡献。首先,确定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并构建了实证回归模型。其次,测算了中国1985-2009年中国的固定资本存量、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最后,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贸易都是决定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因素,且国际贸易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进步渠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而知识产权保护通过高素质劳动力渠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5.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问题正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分工角色对于碳转移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产业完全碳排放强度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基于国际分工背景下的中国贸易隐含二氧化碳空间转移路径,结果显示:国际产业分工形成以中国为中转站的两条碳转移路径,一条是中国从哈萨克斯坦、中东国家、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联邦、印度(Ⅲ类)输入能源和金属类高碳产业产品,制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到世界各国,主要是欧美国家(Ⅰ类);另一条是中国从东盟、韩国、亚洲其他未定义地区及日本(Ⅱ类)输入中、低碳产品的半成品或零部件,组装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后再输出世界各国,主要也是欧美国家。在考虑了国际产业分工背景下用于出口的进口隐含二氧化碳后,2007年各类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净转移贸易隐含二氧化碳为:Ⅰ类国家181.51MtCO2、Ⅱ类国家13.74MtCO2、Ⅲ类国家5.82MtCO2。在考虑了国际分工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产品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产品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用于出口,在总体上中国是在替发达国家排放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国际旅游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我国;同时,我国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为这些外来生物在全国扩散提供了便利条件。生物入侵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危害,对国家安全构成了新的威胁。有效预防外来生物入侵,迅速遏制已入侵生物的扩散蔓延,是保护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保证农林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这是和我国经济制度的变革分不开的,其中FDI、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影响。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进口贸易、FDI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均衡关系,发现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它们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OECD的分类标准,利用显示性竞争力指数和贸易专业化指数两个指标对1999—2008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美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相比,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弱,但不同产品存在显著的差异。10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不同产品同样存在显著的差异。据此结果,中国应该调整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仇怡 《科学学研究》2007,25(2):255-260
采用Grubel和Lloyd的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简要评析980-200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并根据我国25年来的相关数据,以机械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为研究对象,对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工业制成品发达的产业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且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我国在进口工业制成品的同时,应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模仿和吸收,并逐步创新,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制造业技术,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俱乐部规则的约束,以及政府基于因自国有金融制度的效用函数的修正,促动了中国银行业的行业管理制度的革命.尽管政府监管的天然不完备性为行业自治管理提供了内生存在空间,但作为中国银行业的行业自治管理权诞生的起点逻辑的"政府委托"行为,同样也成为前者成长的路径依赖.正因为如此,国家法团主义为我们深入考察中国银行业的行业管理权的结构变迁提供了一个社会转型的全方位视角.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个由同业公会组织独立实施行业自治管理权的中国银行业自发秩序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