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发贵 《寻根》2005,(6):105-107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事,朝廷一下贬逐了一群有名的大臣,这就是历史上“二王八司马”事件。八司马中有一位就是柳宗元。  相似文献   

2.
黄辉 《华夏文化》2007,(4):31-33
中唐时,禅悦之风风靡士林,一大批文人领袖如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均与禅僧过往甚密,“或师或友”。在禅宗受到士大夫们狂热礼赞时,中唐诗歌也出现了深刻变化。“诗到元和体变新”,“诗到贞元、长庆,古今一大变”,这个“变”是变“雅”为“俗”,“就世俗俚浅事做题目”,经俗  相似文献   

3.
任荟 《华夏文化》2006,(4):33-34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主将,也是杰出的散文家与诗人。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柳宗元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他自幼信佛与家庭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柳宗元之母卢氏便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亲戚中也有多人信佛,家庭浓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从公元1603年到1867年这段时期,称做江户时代。日本实际上的统治者将军住在江户(现在的东京),统辖着整个日本。这个时候,武士的孩子在“藩”(各个诸候)的学校学习,可是“町人”(江户时代住在城市里的商人和手艺人)的孩子在什么地方学习呢? “町人”的孩子上学的地方叫做“寺子屋”。江户时代以前,寺庙负责教育孩子,因此上学的孩子叫“寺子”,以后就出现了“寺子屋”这个名词。寺子屋的老师是有学问的武士、僧侣、医生和町人等。一般的“寺子屋”只有一位老师,学生的人数顶多二、三十人。  相似文献   

5.
《寻根》2020,(4)
正黄庭坚自幼就聪明过人,记忆力超群,六七岁就能作诗送人。22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开始了仕途生涯,历任叶县县尉、太和县知县、鄂州知州、国子监教授等,最后官至起居舍人。起居舍人也就是皇帝身边的日常事务掌管人,但遗憾的是他和大多古代文人做官的情形差不多,仕途多舛、背井离乡、流离颠沛。宋元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后,黄庭坚被任命为校书郎负责编修《神宗实  相似文献   

6.
孙克让 《寻根》2001,(6):90-92
远古时代,在鉴和镜未发明之前,人类是以人为鉴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为镜来梳理各自的形象。这在如今动物世界中仍然可以见到,尤其以灵长类动物为突出。在电视“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神奇的地球”节目中都有向人们展示灵长类群体生活习性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与远祖生活相类似的一些情景:比如斯里兰卡古神庙的猴群生活,它们有猴王,负责领地保卫、迁移和繁殖等重大事情。猴群中亦有类似王妃的母猴,年纪若猴王,当为猴王即位时第一  相似文献   

7.
《陋室铭》的作者不是刘禹锡段塔丽《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日的文学佳作。人们普遍认为是出自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刘禹锡之手,但无论是在今本的《刘梦得文集》中,抑或是在《刘宾客集冲,都没有收入此文。据《旧唐书》卷一六○本传记载: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失败...  相似文献   

8.
李晓彬 《寻根》2007,(2):29-33
辜鸿铭,这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语言天才,这个英译儒经、“中学西传”的“东方文化代言人”,这个平生嫉恨“歧华”、最是反对“崇洋”的可敬老人,这个性情偏激、顽固保守的“封建遗老”,这个偏爱缠足、认为纳妾合理、蓄着一条灰白小辫的“京城一景”,敬之为怪杰也好,骂之为怪物也罢,委实是近代中国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9.
“文章憎命达”,“人生识字忧患始”。命蹇和忧患虽不限于贫穷,但贫穷却是自古以来知识分子经受的最沉重的折磨。因此,文人们写下了许多逐贫、斥贫的文章。如西汉扬雄的《逐贫赋》,晋束的《贫家赋》,唐韩愈的《送穷文》,柳宗元的《乞巧文》,王的《贫赋》,宋俞...  相似文献   

10.
李岩云 《寻根》2006,(6):36-42
提到纸,人们首先想到纸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其记载见于《后汉书·宦官传·蔡伦》:“(蔡伦)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自此以后,纸方为天下人共同用之,得以推广。那么,纸到底是不是蔡伦发明的?在蔡伦之前,究竟有没有纸?自上个世纪以来,人们先后在敦煌及周边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纸张。这些新出土的纸的实物为我们研究古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