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代人哭泣说彭卫扬雄《方言》卷一对汉代人形容哭泣的语汇有如下一段记录:“‘唏’、‘怛’,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哀而不泣曰‘唏’。于方:则楚言哀曰‘唏’;燕之外鄙,朝鲜、洌水之间,少儿泣而不止曰;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大人、小儿泣而不止,谓之,哭极音绝...  相似文献   

2.
"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解读平民思想家李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晓江 《寻根》2003,(1):55-59
一生于11世纪初、年仅51岁便谢世的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为古之建昌军、今之江西南城县人。宋仁宗称李觏为:“通于经术,东南士人,推以为冠。”大儒朱熹曾“谓李泰伯文得自经中,虽浅,然皆自大处起议论,盖有取尔也”。大文豪范仲淹赞他:“实无愧于天下之士。”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曾说:“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现代著名学者姜国柱先生说:“我认为,李觏是一个积极提倡改革的改革家,而不是一个向后看的‘保守主义者’;是一个注重现实、关心时政、关怀民命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复古主…  相似文献   

3.
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提到了包茅、缩酒。  相似文献   

4.
怀任齐随笔     
汪容甫《哀鹽船文》:“嗟貍首之殘形,聚誰何而同穴。”古直注曰:“《禮記·檀弓》:‘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歌曰:貍首之斑然。’《正義》:‘貍首之斑然者,言斲槨木文采如貍之首。’”案:此注未是。《樂府詩集》卷五十八:“《琴操》曰:‘殘形操,曾子所作。曾子夢一貍,不見其首,而作此曲也。”’其字有作之字用者,皆處賓位,史籍多有。《魏  相似文献   

5.
汉阳锺子期墓重修碑记张舜徽去汉阳县治东南不三十里,有马鞍山,而锺子期墓在其南麓。面湖背山,景色天成,墓之从来远矣。《吕氏春秋》尝记其事曰:“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  相似文献   

6.
鲁西奇  罗杜芳 《寻根》2002,(2):24-27
在阅读和生活中,时常见到异地同名的现象。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到先秦时有三个丘舆、两个鄢陵、两个械林、两个重丘、两个姑蔑、五个盂、两个州国、两个楚丘、五个昌黎,并指出:“汉时,县有同名,大抵加东、西、南、北、上、下字以为别,盖本于《春秋》之法。燕国有二,则一称北燕;邾国有二,则一称小邾,是其例也。若郡县同名而不同地,则于县必加一‘小’字。沛郡不治沛,治相,故书沛县为‘小沛’;广阳国不治广阳,治蓟,故书广阳县为‘小广阳’;丹阳郡不治丹阳,治宛陵,故书丹阳县为‘小丹阳’。后人作史多混书之,而无别矣。”  相似文献   

7.
一陶渊明的故里,向无定论。有人认为在楚城乡柴桑山鹿子坂(今九江县荆林街鹿子坂),有人说在星子县的玉京山,还有人指出在星子温泉的栗里陶村,又有先生证明,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还有学者坚持认为陶渊明的祖居在今九江市西十五里之白鹤乡。让我们抛却是非,到星子县走一走。车出南昌城,北行星子县,再西驰五里余,就来到了玉京山。《星子县志》有云:“玉京山,在县西七里,根连庐山。山疏:山当大湖滨,一峰苍秀,彭蠡东西数百里,云山烟水,浩渺萦带,皆列几席前,奇绝不可名状。晋陶潜家于其下,诗云‘畴昔上京’指此。”我…  相似文献   

8.
一行·行人·行事《孟子·公孫丑下》:“孟子爲卿於齊,出弔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驥爲輔行。王驥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爲小矣;齊滕之路,不爲近矣;反之而未嘗與之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相似文献   

9.
一、“交往”之说由来已久历代文献资料中,关于华夏族的老祖先黄帝与西王母的交往,有许多记载,这里略述几则:1.据《黄帝出军决》载,西王母“遣使授符”,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唐初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祥瑞部》卷99引《黄帝出军决》:“帝伐蚩尤,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一在前,天一备后,河出符信,战即克矣。’黄帝寤,思其符,不能悉记,以告风后、力牧。风后、力牧曰:‘此兵应也,战必胜。’力牧与黄帝俱到盛水之侧,立坛,祭以大牢。有玄龟衔符从水中出,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  相似文献   

10.
砚外说砚──文房杂记之一刘征欧阳修的《试笔》里记载一方南唐砚:“某此一砚用之二十年矣。……此砚得自王舍人原叔家。不识为佳砚也。儿子辈弃置之。予始得之,亦不知为南唐物也。有江南人年老者见之,凄然曰:‘此故国物也。’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宝惜之。其贬夷陵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