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从媒介视角审视,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形态。当今社会由视觉文化所主导,而视觉文化正在经历虚拟性转向。从19世纪的电影到20世纪的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动态的、综合的视觉文本传播、接受和理解已经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但值得警惕的是,相较于口语文化和印刷文化,视觉文本所产生的“惊颤效果”和视觉文化的虚拟性转向,可能会导致人们想象力与现实感的迷失。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视觉"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表征,凸显着其霸权力量,文化转型已成为一个异常显著的问题。所谓"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即指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逐步向以影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转变,支配并主宰着人们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3.
子乐 《中国编辑》2007,(2):95-95
当代文化正在经历从印刷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视觉转向”。相对于印刷文化对读者的文化水平有基本的要求,视觉文化时代通过电子影像来传播信息,从而使得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社会群体也能进入文化传播的圈子。在所谓的“视觉文化”时代,“读者死了”,但是“观众”们却依然“活着”。视觉文化中的人们并不都是电子游戏和电影的被动消费者,他们依然存在着对“内容”的渴求。因此,视觉时代的职业读书人便应运而生了。同经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相比,“百家讲坛”的教授们所做的工作是“替”观众们看书。通过他们深入浅出甚至“浅入浅出”的解读,满足了观众们对阅读的渴求。  相似文献   

4.
能向群 《出版经济》2005,(10):32-35
当代传播文化,正在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这便是"视觉文化",或称"图像文化".视觉活动已成为主导社会生活的现存模式,视觉形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兴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5.
周宪先生《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一书直面中国当下不断变动、纷繁复杂的新的文化实践,采用批判文化社会学方法,将视觉文化置入到它所衍生的社会学语境中予以考察,从而形成了本书以“视觉”“空间”“文化”和“装置范式”四大转向的基本构架。作者力图以多视角对当下社会和文化思潮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并尝试对当下中国各种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野。该论著开创了在视觉文化棱镜烛照下文化研究的新格局,成为在全球化现时代极具地方性特色,同时又有着广阔跨文化视界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6.
语言文字在人类的文化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似乎都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发展趋向:视觉符号正在或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转而成为文化的主导。不仅现代传媒如电影、电视、网络等视觉媒体给大众制造着视觉图像的消费,就是在传统的出版领域,同样出现了从“文字阅读”向“图像阅读”的转向。这一方面表现在报刊、图书等从封面到版式的装帧设计极尽“吸引  相似文献   

7.
范式主导着一个学科的价值取向和未来趋势,也决定着一个学科实践探索的逻辑途径和生存样态.图书馆学科关怀性思维,以人的“文化成长”为逻辑起点,以“关系性”存在为研究范式,以“建构性”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文化哲学视域下图书馆学科的关怀性思维转向,为解决现代性场景下图书馆学科发展悖论提供了有价值的内生性线索.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形式日趋多样,文字的垄断地位一再受到挑战,我们的社会步入了以视觉图像为主导的时期。用美国图像理论学家米歇尔的话来说就是“图像的转向”,即:人类文化日益摆脱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而向图像文化转变,它以摄影、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为载体,在整个文化领域变化。  相似文献   

9.
马昊莹 《新闻世界》2009,(11):118-119
目前,一个看与被看的视觉文化主导的世界正在朝我们走来。在视觉文化中,人对世界的感知来自于各类视觉元素。同时,视觉文化逐渐在改变着人对自身的认识,繁复的视觉因子促使了人对物的过度需求和依赖,视觉化的感知导致了消费化的行为,进而演变为直接影响人的生存状态,激发了人的消费化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0.
田娇 《出版广角》2018,(1):71-72
VR视频的风靡将人们从传统的语言叙事转向视觉呈现,它所代表的视觉文化着重于人的感官,通过技术手段使人们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沉浸式传播.以沉浸式传播为主导的视觉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读图文化的升级,它会影响人们理性思维的能力,使人们沉浸在虚拟现实中,失去对真实世界的判断和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汤劲 《新闻界》2007,(1):97-98
一视觉文化“是视觉性占主因的当代文化”,它“指一个文化领域,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是“经由视听媒介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与单纯由文字媒介传播形成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相区别”。视觉文化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类视觉认知的历史是人类对“所见即所在”、“所见即所得”观念不断反思的历史,在这种反思中,视觉传播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变化。但无论哪一种视觉传播形式.其传播过程都存在着各种文化的碰撞.而这些碰撞在现代的Flash传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时代以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内容宣告一个新的视觉文明的到来,我们正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过渡.现代社会日益被图像和符号所包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以影像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媒介加速了这种效果的释放.电视不仅担负着视觉文化的传播者角色,也是建构者和缔造者.视觉影像塑造了一个媒介主导的现实和电视构筑的文化,图像传播表征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图像成为建构和理解当下社会文化状态的必然手段,成为构成文化中群体的主导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本文认为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 :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 ,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 ,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 ,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 ,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 ,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 ,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 ,但未必在质量上 )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  相似文献   

15.
肖晓明 《新闻窗》2010,(5):69-70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不再热衷于纯粹的文字表达,而是转向对图像等视觉符号的痴迷,从而导致文字与图像的一场大战。在这场大战中.图像的“霸权主义”正在侵蚀着文字的光芒。  相似文献   

16.
贾旭东 《出版广角》2022,(10):57-61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的技术基础从模拟技术逐渐转向数字技术。文化发展技术基础的这种变化,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储存、传播、消费的方式。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顺应了文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为“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作出了战略部署。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央主导,地方主责”,...  相似文献   

17.
何煜 《新闻世界》2012,(2):136-137
视觉文化在今天的艺术生产和文化消费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它们成为当前绝对性的文化范式时,其内部的文化逻辑就具备了一种强大的辐射和吸附功能。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下,新闻的生存状态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一种视觉转向的趋势,如新闻的图像化、新闻的去深度化、新闻的震惊诉求等。  相似文献   

18.
宁夏回族自治区以繁荣农村文化、实现和保障广大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打造“九个一批工程”为突破口.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艾尔雅维茨曾说:"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自身都处于视觉成为社会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中。"1从印刷术的发明到摄影技术的革新,电视电影的广泛应用,以图像为传播媒介的视觉景观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已被大量的视觉图像符号所包围,图像文化已成为日常文化的一种主导形态,而早在十九世纪中晚期的中国晚清,就开始见证着视觉文化的兴起。晚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媒介体裁——  相似文献   

20.
沈鹏 《声屏世界》2010,(3):42-43
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的出现是文化传播的一次革命。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认为:“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着一个审美繁荣的时期。”①其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审美与实用的矛盾不再是难题.而大众对审美功能的重视使得日常用品、生活环境无不渗透着视觉艺术设计的理念,无不体现出视觉审美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