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禹文化见证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文明的历史进程,是赓续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升华。大禹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观念形成、民族自强求变、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依托。将大禹文化精神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进一步增强大禹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大禹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是当前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重要途径,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粮液文化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实际载体,是一种竞争求变的强势文化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五粮液的文化精神本质上与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无法融合.相反,五粮液的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互有灵犀,可以融通.  相似文献   

3.
论大禹精神──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大禹精神──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杨超大禹时代,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的重要历史时代,具有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大禹是承先启后的伟大历史人物。通过对大禹精神的研究,可以加深对过渡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各项伟大社会变革的...  相似文献   

4.
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与哲理内涵,为新时代大禹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大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须要再认识、再出发,向度有三:深度提炼与整合文旅资源要素;建构特色开发与高效利用体系;"多态"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灾后四川大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大禹的出生地,四川的大禹文化包含了大禹文化遗址遗迹和抗灾文化、羌文化、水文化、巴蜀文化等内涵。在四川旅游灾后恢复重建中,要整合多项大禹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大禹文化旅游圈。  相似文献   

6.
融合传播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形态是近年来出现的,但是作为一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早就存在。论文从"言、象、意、融合"、"诗、画融合"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融合传播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融合传播思想的根基是中国古代以"象"为核心的体悟式思维,最后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融合传播思想对当代融合传播所带来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饕餮"之原始含义乃是商人之祖神"玄鸟"亦即"鸱鸮","饕餮"与"鸱鸮"皆是周人对商人祖神崇拜之话语改造与重新建构之产物。由此推及,承载饕餮传说的"大禹铸鼎"、"铸鼎象物"之传说也是周人政治意识形态话语重塑之产物,这一系列文献记载体现了中国上古社会深刻变革背景下对人们思想之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的意义是一个古代文化的再生,尤其是古代的思想方式、人生方式、艺术方式的再生,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文化上蓬勃、深入、自主,和从前的光荣相衔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种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一切人生问题和思想问题上要求明白清楚的一种精神运动,"才、学、识、德"是谈论文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中体西用,全盘西化,中国本位"是文化建设发展之通途,了解一种文化时,与其说价值在被了解者,不如说在了解者。  相似文献   

9.
文敏 《华夏文化》2021,(4):17-20
新时代,我们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气节精神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个体道德的塑造、国家民族精神气质的养成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气节概念的形成 "气节"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所独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通常是指个人在思想道德和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志气和节操.先秦时期,"气"与"节"是作为两个词使用的."气",据《说文解字·气部》记载:"气,云也.象形."这里,"气"是古代对天上云气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李伟 《华夏文化》2019,(3):7-12
<正>文学创作及其相关研究在根本上受到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影响和制约,文学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则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精神本质特征的艺术化呈现,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这是古往今来一直被不断验证的普遍规律。具体到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情形,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体现得最为深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学文化精神。不论是"诗圣"杜甫深沉广阔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是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批判意义,抑或是韩愈"原道"思想中饱含的形上文化思索  相似文献   

11.
羌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他们崇拜大禹,大禹被奉为山川的神主。其后,当道教肇源于巴蜀,吸收了古老的羌族宗教信仰,大禹又被道教奉为祖师。于是羌族文化与道教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一派奇异的场景。  相似文献   

12.
在钱穆看来,朱子的心观主要包括"心具众理""心体明觉"和"心统性情"三个方面。其实,此三个方面同时也展现出了钱穆与牟宗三关于朱子心观的分歧,即"心属‘气’还是属‘理’""心能否成为道德本体""心有无道德实践能力"。针对这三个问题,钱穆基于文化和史学立场的诠释,往往不能够与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的学术立场相一致。他们在思想视域、理论方法和学问旨归等方面都不甚相同,从而形成一种心与心的错位。然而,正是在对这种错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钱穆诠释朱子心观的方法和意义,并为理解朱子心观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汉唐古典舞"作为中国古典舞对历史继承的一种创新路径,成为在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古典舞话语体系文化自觉、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从身体语言创造层面,"汉唐古典舞"是以当代创造,而非"复古"的形式确立。创建者孙颖以"形""神"关系之间的有效转化接洽历史,实现舞台形象的文化隐喻。在以"仪式""时代风尚""乐生精神"为递进向历史回溯的过程中,以形象回归对历史、传统的守望。  相似文献   

14.
正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  相似文献   

15.
正黄帝作为华夏民族"圣王同祖""华夷共祖"的理想型人物,是由古代中国文明进程的特征所决定的。以黄帝起始的中原地区部落联盟制度中以"礼"为标志的政治文化与世俗性特征,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政治文化的鲜明特点。人们往往将黄帝及其部族所开创的政治文明及世俗化礼仪制度作为华夏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认同的标志,而将黄帝作为华夏民族始祖及政治文明的开创者。一、文明与国家文明与国家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中庸》的"诚"是合乎中道的自然显露或表现,人诚与物诚的合一就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诚"还有生成、发展、完成的涵义。《中庸》五个著名的英译本将"诚"译为"sincerity""t rue""truth""real""realness"或者"creativity",这些翻译都只涉及了"诚"的某方面的特性,没有把"诚"的多重涵义完整呈现出来。如何在尊重源语文化,尊重典籍思想的基础之上,准确将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精髓的"诚"概念准确呈现于英语世界,的确是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16,(1)
正在中国古代,"门当户对"只有一个含义,即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很适合结亲,没有别的意思。元朝王实甫《西厢记》:"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明朝凌初《二刻拍案惊奇》:"满生与朱氏门当户对,年貌相当,你敬我爱,如胶似漆。"现在不少人对"门当""户对"做出新解,即指中国古民居建筑中大门的组成部分,是用于镇宅的建筑  相似文献   

18.
岷江上游为古史文献记载的大禹故里、大禹治水肇始地和古蜀人发祥地、冉駹古国核心区及今日羌族聚居区。大禹被道教法师和羌族巫师释比奉为巫师始祖,冉駹的巫师为商王朝重要贞人,古蜀人的巫文化与冉駹属同一巫文化体系并以岷山为天庭圣山,羌族与冉駹有着重要渊源关系且至今盛行以天神、山神和家神信仰为中心的巫文化。大禹、冉駹与羌族在岷江上游地区在巫文化上呈现的重合现象,反映了三者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禹生于六月六日的传说自汉魏以来广为流传。究其原因,西汉时期,在五行数术学说的影响下,数字神秘主义盛行一时,作为治水圣王的大禹与五行之水,进而与数字六结下了不解之缘,大禹生日"六月六日说"于是应运而生。与此相关,六月六日之水也被认为具有种种奇效。而《汉书·律历志》中关于夏代积年四百三十二岁的记载,可能也源自大禹与数字六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各地"老鼠娶亲"简介"老鼠娶亲"也称"老鼠嫁女""老鼠娶媳妇",是以老鼠为主角的民间故事与民俗艺术,"据统计,它覆盖我国19个省(市)100多个县市","并且多流传于我国古代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谢昌一:《老鼠娶亲的民俗和艺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因其跨省市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