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学作品的意义常常借助形象性画面、哲理性意蕴和虚拟性想象来显现.对文学作品的意义的课堂解读必然呈现出气象万千的风貌。笔者就文学作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的复杂解读过程展开论述,不当处恳请同仁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文学作品具有多义性特点,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文学作品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与认识,这使得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内容。多元解读不但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语文课改的必然要求,研究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3.
接受关学等近代文论认为,读者是作品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作品教学应提倡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但是,在近期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却也出现误读和拓展过度等多种不良现象。本文拟从当前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泛滥现象出发,寻求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的界域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4.
接受关学等近代文论认为,读者是作品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作品教学应提倡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但是,在近期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却也出现误读和拓展过度等多种不良现象。本文拟从当前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泛滥现象出发,寻求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的界域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5.
小说文本的多元解读,既有利于读者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又利于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拟在界定"多元解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解读过程分析多元解读的意义,并参考具体的文学作品阐释两种核心的多元解读方法,即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法和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元解读法。  相似文献   

6.
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称谓隐藏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动态,理解文本中深刻的思想意义。以解读人物称谓隐藏的信息作为一个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的切入点:解读人物称谓类型化特色、隐寓的性格命运、替代称呼背后的深意、彰显的高超技艺,从而把握文本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构为首先概述英语文学作品的渊源,其次分析总结英语文学作品的特点,最后分析文学作品的书名和西方文化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的解读,来带领读者品味和欣赏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毕大林 《文教资料》2012,(28):27-28,60
文学作品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日显重要,它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认识社会和人生、树立良好的品德修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往往突出其政治思想性,造成了文本意义解读的概念化、单一化,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而文学作品是以形象反映生活、揭示社会和人生的,形象本身的内涵具有复义性、丰富性,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打破传统,走出单一化、概念化的死胡同。本文将通过对文学作品具有的复义性特点的论述,提出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复义性阅读,鼓励学生对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作独特的、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而且对"个性化解读"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但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法论意义上的原则有哪些呢?归纳起来,可以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是小学生汲取文学营养的主要材料之一,它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说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受到自身的性格、生活环境、兴趣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呈现多元化。本人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过程是教师、学生语文智慧生长的过程。《显隐发微,析疑赏奇——文学作品文本解读路径例说》一文从"显隐""发微""还原""借力""析题""聚合""归真""探奇"等方面寻找文学作品的解读路径,发掘文学作品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特质,并以具体的文本分析为支撑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准确合理地解读文本提供了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因读者的差异性和文学作品的风格多样、内容复杂而需要个性化解读。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路径:名作重读、名文共赏、名作续写改编。个性化解读的基本原则:立足文本、整体把握、还原创作意图、联想和想象。课堂上,师生互动,解读《老人与海》《白鹿原》,评价、认知文学作品里西天取经的人物形象——唐僧,解读康桥的象征意义,结合《于丹〈论语〉心得》、课文《论语十二则》和高中选修即将学习《先秦诸子选读·论语》,讨论、探究、认识和评价《论语》的意义和现代价值,学生体验、感悟并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合理想象,独特理解,有个性地解读自己心中的"桑地亚哥""白嘉轩""唐僧"和"康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解读。中学文学作品多元解读从政治、伦理、文化等角度来解读的较多,但从经济、科学、心理等角度来解读的较少。本文尝试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对中学文学作品进行心理解读,现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解读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学理论如何看待和阐释这些问题,对日常的文学解读和语文教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占据核心地位,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身负重任,而且处理的都是最基础的问题。文学作品的开放性与多义性尤为鲜明,由于读者生活经历与审美理念等差异较大,所以对相同文本理解不同。那么,在中学阅读教学中通过正确方式更好解读文学作品极其重要。在本文中,分析了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元解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文学作品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7.
从性别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新颖而有意义的文学阐释方式.尝试运用性别批评的方法对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一些典范爱情题材作品予以解读,探究这些小说中包蕴的性别内涵并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著作相比,文学史有其特殊性。文学史除了要有历史的连续性、系统性,还应该体现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高校文学史教学中,不能偏重讲授文学的外部历史而忽略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不能只选读文学作品而不注重文学作品与作家、时代背景之间的历史关联。如何兼顾文学史的文学性与历史性,是从事高校文学史教学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警察和赞美诗》是著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名作。作品主人公苏比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人物,有人认为苏比是游手好闲、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也有学者认为苏比是一个具有高傲的灵魂和不屈的精神的人物。对苏比人物形象的不同解读,正是《警察与赞美诗》这部文学作品丰富意义的体现。解读文学作品需要开阔的理论视野。本文试以基督教人性论为视野解析苏比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作品的接受史上曾出现了三种有影响的解读理论和解读实践:以作者的创作为理解作品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以文本自身的语言为理解文学意义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