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兆乾先生是国内较早从事傩文化研究的学者,他多年执着于田野调查以挖掘贵池傩戏内涵丰富的田野文本.进而从理论层次、学术层次来探寻贵池傩戏的文化底蕴.改编创作了一系列贵池傩舞傩戏,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推动了贵池傩戏跨出山村,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以池州傩戏为研究对象,从实体符号、行为符号、色彩符号的隐喻特征等方面分析池州傩戏的文化符号,从再现、意蕴表达及象征等方面分析影像传播对池州傩戏文化的呈现与表达,从池州傩戏的原貌呈现、文化内涵的重点展现和池州傩戏文化传播等角度分析影像传播如何促进池州傩戏文化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3.
作为远古社会中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之一,傩的产生、延续和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傩戏研究界有一种说法:世界的傩戏在中国,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铜仁。试图从铜仁傩堂戏的渊源、内涵以及特色着手,分析铜仁傩堂戏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其文化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
湄潭傩戏是黔北傩戏带的代表,其剧本语言的民族性非常突出。文章分别从社会和审美两个层面分析傩戏的语体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词语、句法、语音结构和修辞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黔北湄潭傩戏剧本的语体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贵池傩戏是一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驱邪纳福为目的的祭祀性民间戏曲艺术形式,顽强地存活在僻静封闭的山区,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保留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信息,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本文从傩戏资料的整理、傩戏形成的时间问题、面具艺术、剧本研究、文化内涵的解析、傩戏的特质等方面,对近20年来学界关于贵池傩戏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顾性的梳理综述,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学术背景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德江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本文主要从艺术文化学视角探讨德江傩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追忆德江傩戏傩文化的心理生理根源,并且从艺术文化学视角反观德江傩戏传承与保护,以期为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搭建可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7.
湘西土家族傩戏为我们追溯中国戏曲的最远源头提供了翔实依据,土家族傩戏已具备了戏曲艺术所有的特征,研究土家族傩戏的音乐特征、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有助于我们从戏曲的本体特征入手,去破释土家族傩戏的发生之谜。  相似文献   

8.
略论云南傩面具及其文化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傩戏面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云南各民族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的复合产物 ,从中可窥视到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习 ,看到云南各民族的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和保护自身的古老梦想。本文通过分析云南有代表性的几种傩戏的面具 ,透析云南傩面具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傩文化是一种具有音乐特色,美学精神和游戏性,用来聚众祭祀和主仪的历史文化。在分析池州傩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池州傩戏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开发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从政府方面、产品开发方面、市场开拓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池州市傩戏旅游开发的战略性措施,以促进傩戏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傩戏体现了丰富的尚武精神。从戏目的唱词、服饰道具以及民俗仪式中,分析了傩戏文化中的尚武精神。傩戏的产生、发展与传承是荆楚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它有多重的民俗、历史和旅游开发价值,应该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是中国大地众多傩戏中的一支,由于产生条件、生存环境的差异,土家傩戏与其它傩戏有明显区别,其产生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傩堂戏班(或坛)组织及社会功能均有特色。特别是戏剧剧目、仪式及仪轨、面具、舞蹈、音乐、服饰及道具文化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是中国大地众多傩戏中的一支,由于产生条件、生存环境的差异,土家傩戏与其它傩戏有明显区别,其产生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傩堂戏班(或坛)组织及社会功能均有特色。特别是戏剧剧目、仪式及仪轨、面具、舞蹈、音乐、服饰及道具文化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贵池是中国傩戏之乡。贵池傩戏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它汇聚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内涵十分丰富,涉及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多个领域,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信仰与祭祀活动、称谓及沿革、经济来源、活动日期与“菩萨坐堂”、仪式与演出等几个方面,对贵池县茅坦乡山湖村傩神会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文化描述。  相似文献   

14.
黔北仡佬族傩戏是贵州傩戏的代表之一,其剧本中表现的民族语言性非常突出。文章从词语、句法、语音节奏和修辞等四个方面来论述黔北仡佬族傩戏剧本的语言风格,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傩戏已有40余年的研究历程。“傩戏”的界定及溯源在众多研究中应当是一个基础且普遍的主题,但至今界限模糊,尤其是傩戏的泛概念、狭义、广义间的分界不够明晰。傩戏的时空源流同样存在说法不一的情况,从巫傩、戏曲与傩戏的起源时间之间的关系梳理中去做一种新颖视角下的傩戏溯源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辰州愿是湘西北澧水流域鲜为人知的巫教傩仪,供奉坛神,属土家傩中的"上傩"(高傩)。还辰州愿神秘、奇特,是傩仪向傩戏过渡的"准傩戏"或"前傩戏",填补了湘西地区傩文化从傩祭到傩戏过渡的空白,使湘西地区傩文化发展呈现出一条上下连贯的完整锁链,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安徽傩戏是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请神敬祖的一种祭祀性民间戏曲表演活动。文章探讨了贵池傩戏的萌生时间,演出的行当、剧目及唱腔等问题。作者认为,贵池傩戏傩文化对研究古代戏曲、民间文化艺术、民间信仰和皖江地区文化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文在对昭通镇雄、大关、彝良多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昭通傩戏发展的历史、现状、表现形式、特点作了分析介绍,从昭通傩戏的传承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傩戏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戏源于古傩祭,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产生。傩戏遍布全国各地,而桂林傩戏在宋代发展繁盛。但因社会的发展,傩戏逐渐走向衰弱,甚至一度消亡,拯救和发展傩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傩戏作为一种原始的艺术形态,随着当下经济、技术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传承与发展疲态。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目前学术界研究较少。本文从本雅明的“灵韵”“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这几个概念出发,研究傩戏作为一种有“灵韵”的艺术在当下的存在状态,对傩戏的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进行分析。并将傩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放在别现代视域下,从观众角度出发,分析观众的评价如何使得傩戏艺术中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的裂变。同时,技术媒介变迁对艺术的影响,使得傩戏展示价值与膜拜价值裂变的程度进一步被放大,而且傩戏艺术的展示价值最终超过其膜拜价值而获得艺术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