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我是憔青     
我是“憔青”我怕谁?我谁都怕,因为生活越来越不容易。为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他们变得非常功利,为伊消得人憔悴:社会的急剧变幻与生存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心理过早地老化,十有八九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总是感慨:为什么生活总是如此地憔翠与焦虑?历史上有“革青”、“愤青”、“青”之分,倘若以此如今的年轻人加以区分的话,可以称之为“憔青”。  相似文献   

2.
启事     
《新闻周刊》编辑部: 首先,我要向全体编辑人员表示敬意,由于你们的出色工作,《新闻周刊》现已声名日起,成为关心中国改革、发展和人们命运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刊物。 好刊物必有好文章,贵刊即是。读贵刊2001年4期《未富先老》一文,感触颇多,今有点感想寄上,意在燃薪鸣角。  相似文献   

3.
毋庸置疑,作为一本新闻类周刊,贵刊最应突出的特色应该是新闻性。但我认为,目前贵刊的新闻性相对较弱。 所谓“新闻性”,从狭义上说,是指时效性强。而贵刊的“时效性”总是慢半拍。最明显的例子是去年11月刊出的“台湾核爆”一组文章,当那一期《新闻周刊》面市时,“核爆”已过去数周。今年1月“七问洛阳大火”一文,也比《南方周末》的“追问洛阳大火”晚出好几天。试想,把别人已经报过的东西翻出来再炒,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吗?  相似文献   

4.
编辑部: 我一直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近两年又成了贵刊的作者、评刊员。在同类刊物中贵刊堪称上乘的,我从中受益非浅。但作为评刊员的我不愿一味地唱赞歌,因为指出刊物存在的问题亦是一种关心和爱护,其作用不一定亚于唱几句赞歌。贵刊的差错虽然越来越少,但细心的读者依然能发现几乎每期都有错情,仅以今年第5期为例,我发现的差错就有十几处之多,归纳起来有这样三类: 一、格式不对。第8页《我困惑:何以把……》一文,读者是以来信形式出现的,称谓“《新闻知识》编辑部”就应抬头顶格。信尾有署名“马蛟龙”,大题目下边就不应再署作者的姓名“马蛟龙”了。  相似文献   

5.
读者之声     
▲新疆五家渠技校阎怀志: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很喜欢看新闻方面的书籍,也特别喜欢贵刊。希望贵刊能多登些新闻基础知识,象今年第2期的《“小零碎”少些,再少些》就很好。能否增加报告文学讲座? ▲安徽省六安县委宣传部黄先平:贵刊里的每篇文章、图片都曾从我眼前流过,作为一名新闻战线的新手,我觉得贵刊真是一位良师益友,象“新闻来稿评析”、“新闻基础知识讲座”、“通讯讲座”、“新闻记者谈采访”等栏目,对象我这样没  相似文献   

6.
读者之声     
△江苏淮阴县建设银行支行万建伟: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校图书馆看到了《新闻与写作》。毕业分配到建设银行后,单位领导让我从事宣传工作。平时我认真研究贵刊每一篇文章,稿件采用率逐步上升,已在县、市报纸电台发表数10篇文章,被评为“优秀宣传干事”。我觉得贵刊在几个方面较有特色: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紧密。贵刊采用的稿件绝大多数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写的。因而能使人“身临其境”,文章可读性强、简明扼要。  相似文献   

7.
反馈     
我是一名新闻专业的大二学生。《新闻周刊》自创刊那天起,我就成为贵刊的忠实读。同时,中国新闻网站和中国新闻图片也是我常常光顾的地方。我非常喜欢贵刊独特的新闻视角及新闻洞察力,前一段时间我看到贵刊登出来的《高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图书馆论坛》编辑部: 贵刊自今年起交邮局发行,发行量较之原先大增。我以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贵刊以自己的内在质量吸引众多的读者。贵刊既有高层次的论著,又有切合实际的小文。换言之,即: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受益。二是贵刊原先搞自办发行,订阅者要通过邮局或银行汇款,手续较为麻烦,且又易发生刊物丢失等问题,大大影响了读者的订阅积极性,故订数因之而受影响,不足为怪。交邮局发行后,省去了诸多麻烦,订者自然会增多。贵刊坚持高质量,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读者订阅贵刊。我作为贵刊的新读者,拜读今年第一期后受益非浅。尤其是“《中图法》三版的传记分类”等文章,与工作关系密切,对我帮助很大,希望今后多  相似文献   

9.
新闻周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最近提出要废除三好生制度,对此您有什么评价?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我首先对顾明远先生表示敬意。我相信这一提法源出深刻的思考。“三好”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1953 年,毛泽东提出“三好”概念时,是把“身体好”摆在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0.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对于10年之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托马斯·谢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没有人告诉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是如何挑选受奖者的。”11月1日,通过电子邮件,托马斯·谢林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中国新闻周刊:你曾经对于前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峙问题做出一个回答,即通过“有限或者逐步升级的报复”给苏联人施加压力,这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崩溃前夕,王芸生终日坐卧不宁。李纯青多次到王家做工作。有一次,王喟然长叹:“没有出路了!”李纯青劝慰道:“天无绝人之路,想想办法嘛。”又一次,王对李说:“国民党完了!”李说:“为什么不找共产党呢?”王惊奇地瞅了李一眼。再有一次,王自悲自叹地说:“共产党不会要我这样的人。”李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华语歌坛“大哥”李宗盛的事业,从台湾滚石移到了位于北京朝阳区四惠附近的“敬业”工作室。 关于华语乐坛新马势力的崛起现象,近来低调的李宗盛却表示“很愿意聊一聊”。 新闻周刊: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新马华语流行音乐有所关注的? 李宗盛:过去10年间,我  相似文献   

13.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您好! 我很遗憾地获悉,贵刊于今年第1期发表了署名“杨真真”的文章《何其相似》,对我在《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一书中使用了杜小真著作的内容提出了批评。鉴于贵刊在国内学术界享有的广泛影响力,我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做出澄清,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4.
我是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二七团宣传科的一名业余通讯员。几年来,我与《新闻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是贵刊这位良师益友指点迷津,使我由一名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逐渐对新闻事业有所了解,渐渐入门。我庆幸,我一个农场妇女没投错“师”。 贵刊内涵丰富,又通俗易懂,它贴近生活又经济实用。它从朴素无华的“小姑娘”逐渐成长为一个格调高雅、端庄秀丽的“大姑娘”。我对贵刊情有独钟,在我的家里珍藏着70多本书。 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变成铅字,我对贵刊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我能在强手如林有专业记者参加的地州级好新闻…  相似文献   

15.
一点建议     
通讯员园地编辑同志: 您好! 贵刊以其特有的实用性、指导性、知识性、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为我新闻写作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快餐”,她给我们传授了宝贵的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对新闻写作爱好者很有启发和帮助。在贵刊的帮助下,截至去年12月中旬,我在军地报纸杂志上见稿共30多篇,并获得学院“新闻报道二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贵刊的无私帮助。在此,为表达一位读者对贵刊的感激之情,谨向贵刊提一点建议:希望贵刊适当增加摄影报道,以增强画面感,笔者建议最好采用“摄影配诗”的形式刊登。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6.
来函照登     
硕良兄:刚刚收到贵刊1998年第六期,看到拙作《编注例话(四)》:《〈读徐铸成回忆录〉》,就不能不向你写这封信了:错得太多、太厉害了。下面,我按照拙文中的序号提出来:三、徐先生原稿将“阎典史”写为“严典史”,我以为这是同音笔误,径直改了就是。我写了“可迳改”。整理异体字,现在“迳”都作“径”了。我随手写了个不规范的字,当然是我的过失,贵刊却没有改用“径”字,而印成“可迄改”,不成话了。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三昧》编辑部:我是贵刊的一名长期订阅者,也是一名热心撰稿人。每年我给贵刊撰稿10多篇,用稿3至5篇。趁贵刊进行调查问卷之际,写封信对贵刊说几句真心话,谈几点粗浅意见和建议。1.迫切提高刊物质量。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时遇到一只只“苍蝇”,使人无法容忍。刊物如同商品,如商品有疵,还有谁买呢?贵刊尤其是校对方面做的不够,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工作,严格把关,减少差错。  相似文献   

18.
在6月下旬的一次电视采访中,美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问南非大主教图图:“南非的情形如何?”图图回答说:“由于新闻钳制,我甚至不知道事态的发展。”身处南非,很难从报上获得准确的报道。美国《新闻周刊》登载了题为  相似文献   

19.
读者之声     
△青海乐都县地质四队崔海峰: 我从1985年开始订阅《新闻与写作》,现已按年装订。从订贵刊开始学写新闻、小说、诗歌、散文等,已在地市级以上报刊、电台发稿100多篇。去年,我运用贵刊“小小说创作谈”的知识进行创作,在《中国地质报》的纪实小小说征文活动中,在总共刊登的70篇征文中,就有我写的2篇。贵刊有不足之处。从我订的这三年看,几乎没有看到什么漫画作品和漫画创作方面的文章。建议开设“漫画专页”和“漫画创作谈”栏目。新闻摄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澳洲现已改称大洋洲 ××同志: 我是《出版参考》的忠实读者,每一期贵刊我都从头至尾通读,从中得益不少,感谢你们在不大的篇幅中提供了高密度的信息,对我们的工作帮助很大。 有一个小问题提供你们参考:贵刊今年17期第10页右栏最下一段文章的标题《澳洲书市行情》,似应改为《澳大利亚书市行情》,因原称的“澳洲”现已改称“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岛和大洋中的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