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中西体育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从运动形态、健康追求、道德追求、精神追求、文明基础及适用对象等方面,对中国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中西体育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在实践中应认清中西体育的特性和功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中西方体育的鲜明个性,为其交流互补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我国当前的体育理论建设和体育实践指导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中日韩对西方近代体育接受模式与特点的比较研究,认为:三国对西方近代体育的接受各有特点.中国"转化"模式使得体育近代化速度慢,但同时推动着东西体育的融合与民族体育的再生;日本"转型"模式快速实现了体育的"脱亚入欧",也产生了文化主体性疑问;韩国陷入"殖民化"的泥泽,严重影响了其体育近代化过程与主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体育由于自身地理环境、价值理念、传播模式和传播思想等方面的限制,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日益趋向保守性、封闭性和"部落"化.同时,因西方体育本身的通约性、参与性、娱乐性、竞技性、刺激性、实用性等诸多特点,在强势的"西学东渐"之风下催生了中国对西方体育的被动接受和主动运用.尤其在当下传媒全球化下,西方体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高端的传媒技术、娴熟的传播经验和隐蔽的文化策略,以惊人的速度取代了中国传统体育本该有的天然优势地位,而一跃成为中国体育的主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法、对比法等,从多元视角透析了西方现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旨在反思我国传统体育在西方体育挤压下渐趋边缘的历程,同时,探寻我国传统体育的未来传播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论证了作为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存在的文化是一种丰富的资源.作为文化资源中感性生命极度表现的体育,因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西方人的体育活动以宣泄肉体的感性生命力为能事,而中国人的体育却是感性中有理性,肉体中有精神,运动中融进了审美情趣,两者的有机融合使中西方文化形成功能互补态势.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代商业体育首当其冲,"酒神"精神、"悲剧"精神和体育赛事广告是现代商业体育发展的内、外动因,现代体育的商业化倾向无疑为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中西体育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特质是构成文化的最小元素,不同文化特质形成文化的不同属性,而不同的文化会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不同作用.通过时中西方体育文化特质的差异比较,更能准确把握两者的根本差异,同时,找出竞技体育在世界不同文化中发展迥异的根本原因.作为西方文化的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出现弊端,需要不同文化的互补和营养.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史三次中西体育之争的文化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哲学视野对近现代中西体育之争进行审视,认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较大的中西体育之争主要表现为五四时期新旧体育之争、20世纪30年代"土洋体育之争"和世纪之交的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碰撞.由于站在不同的文化哲学立场,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中国体育发展应该坚持走本土化道路;文化激进主义者认为,中国体育发展应移植西方体育道路;文化折中调和主义者认为,中国体育发展应坚持走用西方体育来改良本土体育的路向.  相似文献   

7.
体育荣辱观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结合体育特点树立的人们判别荣誉和耻辱的准则。体育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产品,体育荣辱观化为主体的自觉行为后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吴蕴瑞作为我国现代体育理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体育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吴蕴瑞的诸多富有开创性的思想观点,为推动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吴蕴瑞基于"身心一元论"的全面发展观,扩大了中国现代体育的教育意义,提升了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价值;主张体育学术化及其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之先河;坚持洋土体育的融合互用,指明了中国现代体育健康发展的方向;倡导体育普及化及其亲力推动,实现了中国现代体育普及化由学者思想到国家体育政策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体育的研究较多关注对象和内容,而疏于反省研究的方法和视角.通过对农村体育中的"近经验"与"远经验"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分析,从"远经验"的想象与"近经验"的现实差距,探求当前研究中本土视角的必要性;并以当前农村体育的本土研究成果说明其可行性;认为要全面地审视与把握农村体育,在参照西方社会学方法理论以及秉持现代体育的立场之外,还应该持有本土的视角;并由此提出了农村体育本土化研究的策略:扎根于本土的立场、倚重本土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论体育全球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星华 《体育学刊》2007,14(5):29-31
体育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它有不同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既表现在全球化中,又表现自身的层次性;它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现代体育与各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体育全球化是体育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的互补,而不是体育文化的同一化,更不是西方化。  相似文献   

11.
论“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概念分析入手,阐述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从概念的范畴、内容的指向性、发展目标、培养的思路、培养的理念等五方面探讨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从所处地位、培养对象、培养形式、结合模式、学训方式,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探讨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认为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将有助于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决策,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晓雯 《收藏》2012,(3):12-16
有宋一代,私人收藏文物之风炽盛,无论文人士大夫,或者大商人,或多或少都有书画或其他文物庋藏。北宋初期较为著名的私人藏家有楚昭辅、王溥、王贻正等。嗣后,苏易简一家四代皆好收藏,米芾曾赞日:"四世好事有精鉴,亦张彦远之比。"据史书记载,"靖康之变"后,南渡的私人藏家尚有宗室赵令畤(zhi)、赵与懃(qin),以及苏轼、苏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陆游、周必大、朱熹、叶适、刘克庄、贾似道等文人士大夫。两宋私人书画藏家人数众多,蔚为壮观,折射出宋代书画收藏之繁盛。然而,以书画成就而驰名艺坛的米芾却因其书画盛名,而掩其鉴藏大名,以致少有人关注米芾作为书画鉴藏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体育科研和训练用仪器器材的研制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实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训练器材与训练理论和方法;训练、测试与诊断、评定;工程技术知识与体育科学知识;工程技术人员与教练员、运动员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体力活动不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客观、准确的体力活动监测方法和仪器对于开展体力活动研究、运动干预和人们的日常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Actigraph是目前国外应用最多的加速度传感器能量消耗监测仪器之一,首先介绍了Actigraph的基本技术、参数,然后对相关Actigraph的文献从"信度"、"效度"、"能量消耗推算方程"、"仪器对比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田径课教学正面临巨大的困境。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组织形式呆板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考试评价体系标准规则化,定量化,使学生对掌握田径运动的实用性、健身性产生怀疑。思想认识与资源开发不足,使田径课教学失去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6.
17.
科学技术与体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社会科学知识对体育发展的指导作用和自然科学技术对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践也证明 :“体育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体育科学技术要面向体育运动的发展”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梁晓龙同志多年在国家体育总局从事体育理论研究和管理工作,对体育理论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本刊将陆续发表作者对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的系列文章,以求推动对中国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赵宝琴 《收藏》2007,(10):126-130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闰六月十九日,即公元1607年8月11日。卒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六月十二日,享年78岁。山西省太原市阳曲人。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其字号颇多,计有仁仲、公他、公它、真山、朱衣道人、朱衣道士、五峰道人、龙池道人、石道人、侨黄真山、侨黄老人、松侨老人、青半庵主、丹崖翁、丹崖子、啬庐、观化翁等达70多种,这些“字号”无不体现了他的经历、思想和个性。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的同异及教学中的互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体操和健美操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两个体育项目,它们有共同的特征,也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将两者适当的结合起来,发挥它们的互补作用,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完美的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