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之际,赵简子作为赵氏家族的重要人物,推动了晋国社会的变革,瓦解了旧的、腐朽的统治体制,奠定了赵氏从晋卿向诸侯转变的基础,其中晋定公十一年赵简子病寤所讲的谶语是根据晋国的发展趋势为赵氏制定的战略,指明了赵氏由家入国的政治路线,从而保证了赵氏逐步稳定和扩大势力最终夺取晋国权力,规划了赵国的基本蓝图,促进了赵国二元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之交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作为晋国政治家的赵简子与作为鲁国思想家的孔子无疑是当时世人瞩目的风云人物。笔者从赵简子与孔子同子太叔的交游、两人有关铸刑鼎的争论、对于阳虎的历史评价、孔子对赵简子"以晋阳畔"的批评、两人对中牟归属的政治态度、两人的相互试探以及终于擦肩而过等几方面的史迹,梳理了两位巨子微妙的关系。两人的关系从一定层面反映了春秋晚期政治思想的变化和冲突。赵简子打着维护晋公室的旗号以复兴赵氏基业,但在孔子心目中有着维护周代礼制的形象,所以孔子对赵简子有着回护和赞赏的一面;但是,赵简子毕竟是与鲁国"三桓"一样的晋国卿族,是新兴势力的代表,力图建立一种不同于过去世卿世禄制的新的君臣关系。而孔子是周朝宗法制度下的君臣等级秩序的维护者。孔子所要维系的,正是赵简子所要打破的,两人最终未能会面。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之交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作为晋国政治家的赵简子与作为鲁国思想家的孔子无疑是当时世人瞩目的风云人物。笔者从赵简子与孔子同子太叔的交游、两人有关铸刑鼎的争论、对于阳虎的历史评价、孔子对赵简子"以晋阳畔"的批评、两人对中牟归属的政治态度、两人的相互试探以及终于擦肩而过等几方面的史迹,梳理了两位巨子微妙的关系。两人的关系从一定层面反映了春秋晚期政治思想的变化和冲突。赵简子打着维护晋公室的旗号以复兴赵氏基业,但在孔子心目中有着维护周代礼制的形象,所以孔子对赵简子有着回护和赞赏的一面;但是,赵简子毕竟是与鲁国"三桓"一样的晋国卿族,是新兴势力的代表,力图建立一种不同于过去世卿世禄制的新的君臣关系。而孔子是周朝宗法制度下的君臣等级秩序的维护者。孔子所要维系的,正是赵简子所要打破的,两人最终未能会面。  相似文献   

4.
浅论董安于、尹铎对晋阳城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受命建造晋阳城,成为太原2500年历史的开端。尹铎为晋阳继董安于之后的行政长官,政绩显赫。董、尹二人是晋阳杰出的城建学家和政治家,为晋阳城的诞生及赵氏家族的兴盛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赵简子是春秋后期的“牛人”,据说孔子都对他望而生畏,止步于黄河南岸,没敢去晋国。从赵简子考查儿子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此人的志趣和作风。赵简子对儿子们说:“我把一个宝符藏在常山上,你们去找找吧。”儿子们骑上快马,上山寻找,一无所得。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代的晋国,诸多强宗大族相继衰亡,反而是异姓的赵氏家族几经磨难,最后与异姓的韩、魏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主要原因是赵氏在家族内部继承上,摆脱了世袭贵族的立子的宗法继承制,而代之以立子以贤;每一位赵氏掌门人对待手下士人都是不拘一格任用和重用。赵氏虽然也被称为贵族,但实质上是代表着新生事物的士族,因此赵氏在晋国虽然遭遇挫折,但却日渐壮大。  相似文献   

7.
所树非人     
春秋时期,魏文侯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叫子质的人,因为做官犯了罪,文侯罚他永世不得踏入魏国半步。于是,他不得不离开魏国北上谋生,辗转来到了赵国。他觐见赵简子并说:"我算是看明白了,我以后再也不对别人施恩德了。"赵简子说:"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梳理和文字考释可知,春秋战国之交,晋国世族赵氏先后有两代宗主努力经营中牟。据考证,赵氏对中牟的关注与其战略指向发生转移有关,中牟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吸引赵氏青睐的关键。由于赵氏对中牟的刻意经营,使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迅速发展。战国初年,中牟成为赵国与诸侯各国逐鹿中原的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9.
<正>赵简子是春秋后期的牛人,据说孔子都对他望而生畏,止步黄河南岸,没敢去晋国。从他考察儿子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此人的志趣和作风。赵简子对儿子们说:"我把一个宝符藏在常山上,你们去找找吧。"儿子们骑上快马上山寻找,一无所得。地位最低、婢女生的儿子毋恤(wúxù)最后回来,却告诉父亲:"宝符找到了。"赵简子说:"呈上来。"毋恤说:"我从常山上俯瞰(kàn)山那边的代国,代国就是我们的囊中之宝啊!"赵简子毫不犹豫地废了原先  相似文献   

10.
山西境内有着丰富的赵文化遗存.2008年8月,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一行三人前往山西晋中及晋东南地区,对先秦时期的赵氏、赵国的部分遗址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主要考察了和顺县赵奢垒遗址、和顺县仪城赵简子平都城遗址和沁县乌苏阏与古城等,并顺便考察了襄垣县邯郸村,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现场考察、记录和测量,取得了相关数字资料,解决了赵文化研究方面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丰富了赵国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赵衰述论     
赵衰是赵氏在晋国奠定"立家"基业的关键人物。在波谲云诡、诸卿并立的晋国政坛上,他凭借着韬光养晦的政治谋略和为人谦恭的处世风格,不仅跻身于晋国政治权力的中心,而且为赵氏在晋国的"立家"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赵衰述论     
赵衰是赵氏在晋国奠定"立家"基业的关键人物。在波谲云诡、诸卿并立的晋国政坛上,他凭借着韬光养晦的政治谋略和为人谦恭的处世风格,不仅跻身于晋国政治权力的中心,而且为赵氏在晋国的"立家"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赵氏宗族在晋国历史上显赫了三个多世紀。从叔带去周事晋到赵衷襄助晋文公明修德政,为晋国跻身于“五霸”之列建立了功勋。后经赵盾执政直至赵武复出,赵氏各代都为晋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貢献。  相似文献   

14.
《中山狼传》使用了“毛宝放龟”这一典故,作注者均注毛宝“为东晋人”。但《中山狼传》写的是春秋时代晋国赵简子猎狼的故事。引用东晋典故显然不合情理。这一差错,或者是作者马中锡的疏忽,或者是尚有作注者未见到的史料。  相似文献   

15.
试论赵简子的“北进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末期,晋国六卿各自为政,身为赵氏宗主的赵筒子高瞻远瞩,从赵氏的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北进战略"."北进战略"对赵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氏自叔带去周事晋,至赵籍被封为诸侯,凡此近四百年的晋国赵氏,吾称之赵室,以别于赵国赵宗室。赵室在晋国的发展中堪称有功之卿,赵夙是晋献公的战将,赵衰更以相材,佐文公,建霸业,赵盾执国政,佐襄灵成三公,使晋国的霸业继而不衰,虽然晋景公十七年,赵室三卿被杀,赵氏惨遭灭族之祸,然赵氏复起之后,再执国政,连远居南方的吴国使者都直语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矣。”赵鞅当政之后又铸刑鼎,强六卿,赏军功,两次渡过了晋阳被围的险情,反灭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之际的赵简子、赵襄子父子,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生涯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被后人称为“简襄功烈”。赵简子名鞅,号志父。他的祖父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执致二十年左右,父亲赵成未曾执政,曾任过上将军,他年轻时就袭爵为卿。从公元前517年算起到公元前458年病故为止,在政治武台上活跃了六十个春秋。儿子赵襄子继承他的事业,到公元前425年病故为止,也超过了三十三个春秋。从公元前517—425年这九十多年,正是我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伟大变革时代,简襄父子又是具有开拓精神的改革者。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建立,可以说简襄开其端,魏文侯秦孝公踵其后,秦始皇总其成。“简襄功烈”可谓大矣!  相似文献   

18.
独特的赵国历史文化孕育了公孙龙独具一格的名辩学说。概括地讲,赵氏的尚贤之风是孕育公孙龙名辩学说的肥沃土壤,赵氏思辩的处世哲学是公孙龙名辩学说的实践基础,赵国历史上的崇法传统是公孙龙名辩学说的思想源泉,“兼爱、非攻”的文化影响是公孙龙名辩学说形成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6,(3)
豫让是春秋末晋国的一位志士。最初,他是范中行氏的门客,后又投奔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为其家臣。豫让归顺智伯后,智伯对他非常宠信,非常尊敬。不久,智伯联合魏氏、韩氏进攻另外一家贵族赵氏,围住了赵氏的领地晋阳城。在万分危急之际,赵  相似文献   

20.
夏商西周到春秋前叶,太原盆地是戎狄族游牧的地区。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卿大夫势力进入盆地,建县立邑,形成了华夏族与戎狄族融合的局面。赵国氏族原本就是以畜牧为传统生产方式的氏族,后与戎狄族相互通婚,利用太原盆地民族融合和农牧经济纷呈发展的有利条件,迅速强大。春秋末期,赵氏在与晋公室以及诸卿斗争中,在太原盆地华夏族与戎狄族相交相融背景下,构筑晋阳城并以此为都,三家分晋,建立赵国。先秦时期太原地区的民族活动,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该地民族融合的前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