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讨农村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对湘潭市1 000名农村小学生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越积极温暖,子女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反之,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的消极教养方式越多,子女的生活满意度越低;父母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生活满意度各维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心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个人评价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洛阳市两所大学的24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不同性别、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自信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男生运动自信和一般自信显著高于女生;城镇学生运动自信高于农村学生,而城镇学生学业自信低于农村学生:男生的自信总分高于女生。(2)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性别差异。男女生在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干涉过保护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男生体验到的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干涉过保护高于女生。(3)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惩罚严厉因子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干涉过保护四个因子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大学生自信心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相关。大学生PEI各因子与EMBU各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大学生PEI总分与EMBU各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研究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归因方式的影响为目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ASQU)对195名某大学学生进行测查,发现:(1)在父亲的教养方式上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各因子男女差异显著;在惩罚严厉因子上城镇与农村大学生差异显著。在母亲的教养方式上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差异显著;在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等因子上均达显著水平;在惩罚严厉、关爱被试因子上城镇与农村大学生差异显著。(2)男女在正性、负性事件的整体维度上的归因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在正性、负性事件的各个维度上的归因城镇与农村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3)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与归因方式有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归因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自尊量表对2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二者之间的现状及其关系,并基于调查结果提出问题解决的参考建议。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严厉惩罚及偏爱被试因子在学生性别、独生与否上差异显著。(2)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严厉惩罚呈显著负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正向预测大学生自尊水平、严厉惩罚对大学生自尊水平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职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时间管理倾向和心理健康这三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12名甘肃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1)、惩罚严厉(F2)、母亲惩罚严厉(M2)、过分干涉保护(M5)四个变量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显著,父亲过度保护(F5)、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1)对心理健康的预测边缘显著;(2)时间监控观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显著;(3)时间监控观在父亲惩罚严厉(F2)、过度保护(F5),母亲惩罚严厉(M2)、过度干涉保护(M5)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作用显著。结论:时间监控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小学生行为问题问卷,调查了兰州市某小学94名学生及家长,对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当代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更多,过度保护减少;(2)当代母亲拒绝保护增加、惩罚严厉程度高于以前;(3)在男孩和女孩维度上社交能力明显提高;(4)积极的教养方式减少小学生的问题行为,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增加小学生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中职新生问题行为的关系,随机选取四所中职校16级31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应对方式及Achenbach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父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与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和应对方式中的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均在问题行为的发生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的多个维度与YSR总分和各综合征出现不同程度相关;多元回归显示,教养方式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进入回归方程,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幻想、自责和求助进入回归方程,表明它们对中职新生问题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结论:良好的教养方式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中职新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中小学生心理资本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395名在校高中生进行施测。以探索高中生心理资本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以及心理资本在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影响过程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高中生的心理资本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生干部在总体心理资本及乐观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女生在感恩、谦虚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父亲过分偏爱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亲对女生的偏爱程度显著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偏爱、母亲过分偏爱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3)父母教养方式、心理资本、学业成绩两两存在显著相关。(4)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心理资本在母亲惩罚严厉和学业成绩之间起着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选取武汉四所高校33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性心理健康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研究了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性心理健康的关系。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其性心理健康相关;其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干涉和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性心理健康的水平存在相关;多元回归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惩罚严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有负向预测作用;而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由此得出,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云南省759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父母对男孩更加惩罚、严厉、拒绝和否认,而对女孩则更加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偏爱;(2)父亲对独生子女的偏爱以及母亲对独生子女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3)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父母对其教养的投入程度是不同的,从高到低大致是:城市-乡镇-农村。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高一学生的应对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解亚宁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Perris编制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的中文版,对三所普通中学、市级重点中学和职业中学的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高一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1)高一学生仅有积极应对方式在不同类型学校有明显差别。2)无论在学校类型、是否独生子女、还是性别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都存在较多的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多数高中生的应对有明显的关系。4)独生子女更加在意父母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压力及压力源。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和城镇初中生在其他方面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农村初中生在受惩罚和叛逆情绪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在其他方面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在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研究使用翻译并修订后的"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父母教育方式量表对25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面中学生逆反心理在年级、性别变量上差异显著,初二学生的逆反心理高于初一;女生的逆反心理低于男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亲的教育方式与中学生逆反心理相关显著。父亲因子2惩罚严厉、父亲因子3过分干涉、父亲因子5拒绝否认、母亲因子2过度干涉、母亲因子3拒绝否认、母亲因子4惩罚严厉对逆反心理总分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来自浙江省城乡的97名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词汇推理试卷为主要形式,并以学生的平时成绩为依据划分高分组与低分组,通过SPSS12.0软件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英语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其词汇语用推理能力也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学生词汇推理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中学教师职业认同问卷》对230名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农村中学教师对教师职业基本认同;(2)不同职业动机的教师在职业认同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3)不同工资满意度在职业认同程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4)不同职务教师在职业认同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5)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及工资水平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对石家庄市城市、农村两所中学389位在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第一,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存在性别和来源差异;第二,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个性有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初中生为被试,考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历史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初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居于中等水平;初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年级差异不显著(p<0.05),而生源地差异显著,城市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学生(p<0.001);初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历史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学生的历史成绩明显优于低一般自我效能感学生(p<0.001)。因此初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历史成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提高初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提高其历史成绩。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寻网络成瘾大学生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差异,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总结,进而在父母教养的角度上提出干预和预防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的思路和措施。研究结果:1.高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缺乏沟通和情感支持,更多是采用惩罚、拒绝否认和严厉的方式进行教育。2.父亲对男女大学生在情感温暖、拒绝及惩罚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母亲对男女大学生的教养方式在各个维度上没有达到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9.
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其子女人格特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卡特尔16项人格特质问卷(16PF)两种方式对146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1)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与被试的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良性教养方式,如温暖、理解、平等,与被试兴奋性、稳定性、敢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敏感性、世故性呈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由岳冬梅等人修订的原瑞典Umea大学神经医学系C.Perris等人编制的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了某市1964名初一到高三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结果发现:(1)在母亲教养方式的各个因子上性别差异均不显著,而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和干涉因子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2)在温暖和拒绝各因子上父亲和母亲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差异性也十分显著;在干涉因子上二者的相关程度较低,但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