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张可久散曲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发现,其中"诗"类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所谓"‘诗’类意象",隶属于人文意象,特指以诗人、诗友、做诗、诗作作为审美对象的意象,它们又可分为以创作主体、创作过程、创作成果分别为中心的三个层次。"诗"类意象的频繁使用使张可久散曲形成了浓重的诗化倾向,其在散曲发展史上的意义在于呈现出一种趋向:创作主体的自我定位由浪子型向雅士型回归;曲体功能由娱乐性转变为言志化;曲作的审美情趣由世俗化走向典雅化。  相似文献   

2.
"意象化"本是现代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段.意象,并不完全等同于象征那样仅借助于某种事物来进行"借喻"、"比喻"而具有某种恒定性.  相似文献   

3.
"赋比兴"是诗歌意象的结构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各组成部分的构成关系;象征是象征意义的表现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的显示关系。就总体结构而言,"赋比兴"沿水平方向结构意象,意象呈现为横向结构特征;象征以暗示的方式显示意义,既具有意象的横向结构,又具有象意的纵向结构,二者为不同层面的问题。"赋比兴"本身并不存在是或不是象征的问题,象征与是否用"比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但就"赋比兴"意象构成而言,却存在着是否便于表现象征意义的区别。"比兴"的意象构成方式决定了其喻本和应句的中心地位,这种侧重使得"比兴"在表现开放性的象征意义时受到较多的制约,从而增加了象征意义附加的难度;"赋"体意象相对平衡,直接以其整体性意象表现意义,象征意义的附加相对容易,更易于被重述而获得象征性。  相似文献   

4.
用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现主题,是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鲜明特征。《红字》的象征意象具有多重涵义:以红A字象征天使与魔鬼,以刑台象征拷问灵魂的道德法庭,以小溪象征罪恶与纯洁的两极分界,以森林象征黑暗阴沉的精神荒野。正是这些象征意象的灵活运用,使《红字》达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并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寒山"是寒山诗里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意象,其幽邃深远的气质与日本幽玄的审美品格有着多重契合。日本文人倾向于将"寒山"意象作为寒山子精神世界的象征,并强调其心性的深远;"入寒山"的解读中有着对"入幽玄之境"的觉悟;寒山幽奇境界的体悟来自于日本民族的山林崇拜,突出了万物有灵的神性。这种崇敬感正是来源于日本人对神秘又不可思议的幽玄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元散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流派中的重要代表,在其特有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中孕育而生。传统儒家教育影响下的文人在元代面临着功名无望的现实,从失落的现实中反观生活,将这种失落情感弱化,利用女性口吻表述,反映了其关照自身,关注自我情感的价值倾向。通过对元散曲中"长安"意象与主要反映闺情文本的阅读整理,体悟元代文人的功名情结与情感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海涛 《文教资料》2008,(28):23-25
本文通过对<北京人>中象征意象和隐藏在戏剧情节背后的象征意象群的分析.用一个"梭子"形模型来阐释各个意象之间的彼此关系.对这个意象群关系的揭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与人物、情节等其它戏剧要素相参照,更好地理解<北京人>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戏剧张力及曹禺早期戏剧中所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理想:戏剧的诗性追求.  相似文献   

8.
羁旅行役词和歌妓词是柳永<乐章集>的两大主要题材类型.前者常常出现悲秋情绪,后者屡屡出现"云雨"意象.而悲秋题材与云雨意象都是战国时代宋玉所奠定,且柳永常常以宋玉自况,集中多次出现"宋玉"字眼.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柳永由于独特的身世遭遇,使其对宋玉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深深地认同宋玉,有着"宋玉情结".  相似文献   

9.
叹世归隐思想是元散曲中的一大题域。本文运用龙应台的精神放逐的理论来诠释元散曲中的隐逸思想,进而挖掘隐逸思想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放逐是在特定情形下,知识分子被迫远离政治中心领域走向边缘的状态,是一种被疏远、被弃置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隐逸遁世是元散曲的主旋律,但元朝士子始终在骨子里没有背离儒家思想的精髓。通过对元代咏史散曲的分析,笔者认为元散曲承接着传统诗文不绝如楼的怀古之叹和咏史之音,散曲家们以忧国伤民、推崇悲剧性英雄、是非分明的精神为元散曲注入大气、坚实、厚实的养料。这部分散曲虽少,却是解读元散曲悲剧性的时代底蕴、审美内涵、精神意脉的关节所在。  相似文献   

11.
汤式是元末明初的散曲作家,但因为生于元末明初散曲已经走向式微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更由于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落魄江湖。正史无传.所以众多评家在谈到散曲艺术时极少提及汤式。即便提到也仅一笔带过。其实汤式作品内容丰富、艺术性强。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他的散曲:“如锦屏春风”。  相似文献   

12.
在元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元散曲受到了蒙古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其中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对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曾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与影响作用。具体如元散曲的声韵、句法、修辞等,由于受壮伟狠戾、嘈杂凄紧的蒙古族音乐之影响,体现出了与其前唐诗、宋词等韵文作品明显不同的特点。故从蒙汉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研究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将对研究此问题提供一个实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张可久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是元代中后期清丽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曲一改元代前期"艳俗"、"豪放"的特点,呈现出"清丽雅正"、"蕴藉含蓄"的艺术风格,是元代散曲"雅化"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4.
马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追认”为“先锋小说”的开创者,这种文学史的“共识”形成之后对马原的“先锋小说”产生了选择性的遮蔽。因此论文试图通过对“前史”的考察,厘清西藏以及“西藏新小说”圈子在马原的“先锋小说”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回到“先锋小说”产生的现场去获得更丰富的文学史信息与视角,并从中认识“文人圈子”通过对前史的筛选实现对作家形象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贾平凹小说《高兴》中刘高兴这一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特征,并将其与新时期农民形象、传统农民形象进行了比较,定位为“新世纪进城农民”形象。认为刘高兴经历着高兴又悲哀的城市人生,面临生存与精神出路的双重困惑,通过这一物形象的分析概括出“新世纪进城农民”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6.
著名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为我们构建了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殿堂。而享誉中外的翻译家许渊冲则以其精湛的翻译技艺和对源语及译语的参透把西方读者引进了这座瑰丽的语言艺术殿堂,成就了现代西方人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神游"与庄子的"逍遥游"都是具有浪漫色彩的奇特的精神之游。两者在"游"的写法、体验、结局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屈原的"神游"是用一种正面铺陈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去留两难的矛盾心境,他感觉无路可走,选择以死捍卫理想。庄子的"逍遥游"则是用一种反面衬托的"跳过法",写出了他对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但这一理想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庄子无奈地选择了顺应世俗、与世浮沉。屈原与庄子的"游"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宓妃这一形象源于神话,而文人对她的解读和看法各有不同,屈原和曹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屈原的《离骚》中,宓妃是一个骄傲无理、轻浮淫游、变化无常的否定形象;在曹植的《洛神赋》当中,她却是一个缠绵痴情、凄美生怜的肯定形象。追溯形成此差异的原因,便是心境与际遇使然。“否定”出自于屈原的彻底绝望,“肯定”来源于曹植的一线希望。  相似文献   

19.
意象群研究是一个久被忽略的话题。袁行霈认为,一个诗人是否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建立了独特的意象群。通过研究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惯用意象“树”“花”“鸟”“雪”和“牧场”的复现和蕴涵,本文认为弗罗斯特形成了自己的意象群,堪称现代美国的新英格兰田园诗人。  相似文献   

20.
在宋元时期士大夫们的笔记小说与诗文集中,有许多涉及吕洞宾的文论、传说故事及诗词。这些文论对吕洞宾崇拜的态度不尽相同,表现了不同的思想观念。而传说故事和诗词,不仅参与了对吕洞宾形象的塑造,同时还表明吕洞宾形象被不少士人与士大夫奉为一种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