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子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家,读他的发掘现代文学史料的文字,有一种读历史掌故的愉悦,有一份怀旧的感动.现代对于读书人是一个人文自觉的时代.作家们无论是在作品形式上的尝试,还是在内容上的开掘,一出手就是一种风范,一亮相就是一座峰峦.那一批杰出的人物,是如此才华横溢,如此生命力旺盛,真让人有一种不尽文采风流的感觉.读陈先生的<发现的愉悦>,这种感觉再一次被唤起.这固然是因为历史本身的魅力,那些杰出人物的魅力,但陈先生的文字也是一种不尽文采风流.  相似文献   

2.
"史家办报"思想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中,"史家办报"思想一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学界对"史家办报"的思想内涵还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结合史家传统和史量才的办报活动对"史家办报"思想内涵作了具体分析,将其概括为报纸应该对历史负责、独立办报、办报的目的在于致用等三个方面,有助于深化对"史家办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张隽  熊晖 《视听界》2009,(3):99-100
“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的两大传统,后世的史家一直是遵循着这两个传统从事历史著述。 “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众多史家把这种实录精神作为著述史书的毕生目标。这种“秉笔直书”的写作原则,延续到今天,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也同样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史家精神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刻的内涵,在我国档案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当代档案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包涵着对于传统史家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老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古城之一,老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吸引着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北京是鲁迅生活时间和工作时间最久的城市,北京因他而更加夺目生辉,鲁迅为北京这座城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增添了浓浓一笔。  相似文献   

6.
刘征 《湖北档案》2006,(6):18-19
口述史学是发端于海外的一种记录历史的形式,其在人类社会的应用可追源至上古时代,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中国史家司马迁等皆广泛应用口述历史,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中古及近代,例如,十九世纪法国史学家米什莱(Jules Michelet)在书写<法国革命史>时就援引了大量来自大众的口头证据.但是到了近现代,口述历史的应用却渐渐衰落.  相似文献   

7.
钱晓文 《新闻爱好者》2011,(20):118-119
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集中在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程正民程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教科书是一种体系化的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形态,它的出现和构成方式折射出文学观念和文艺学学科体制的历史变革。21世纪以来,文艺学教科书的编写进入了新一  相似文献   

9.
王保华 《新闻爱好者》2011,(10):118-119
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集中在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记得在读大学时曾听一 位老师说过:"史家胸襟往往开阔,因为脑子里装着上下五千年,每日里与帝王将相对谈。"我信奉知识的力量,因为知识不仅能开拓视野,而且能开阔胸怀:尤其是历史知识,能从时间的维度打造出宏伟的气象。我之喜欢读史书,羡慕史家,原因大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而来的,所谓现代性,必然与传统性、古典传统相异,是对传统的扬弃和超越。面对西方的现代性理论和中国的现代性"语境",现代批评家在其各自的理论阐释中产生了迥异的多角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1992年全国高校招生,一所名牌大学的历史系没有第一志愿考生,而该校历史系的学科建设、学术水准、师资力量素来享有崇高声誉。这样一个事实也许表明:中国的历史学科确实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寂寞的时期。然而,创刊于1961年的国内唯一的有关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的专门学术杂志《史学史研究》,历经30多年风吹雨打,至今依然一期又一期按时出刊着。这或许正体现着优秀史家的品格,对现实的超越。无论一时一地风云变化有多么大,从更漫长的历史运演过程里获取伟大智慧的学者,总是胸有成竹、从容不追地守护着自己的学术家园,冷眼热心看历史。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从1927年陈钟凡出 版《中国文学批评史》 算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 的历史已经快八十年了。但这一 研究一般迄于近代,现代文学理 论批评史方面最早的专著如果从 王永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 批评史》算起,出版则晚了几十年。 和热闹的文学理论、中国现 代文学史甚至不太热闹的中国古 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相比,现代文 学理论批评史研究一直比较冷 寂。治此研究的一般为文学理论 和现代文学两学科的学者,就这 两个学科本身而言,中国现代文 学理论批评无疑处在比较边缘的 地位。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两个 特点很容易使人们忽视其意义: 一是中国现代文论主要是接受西 方的影响形成的,虽然各个时期、 各个派别接受的影响不同,但总 体原创性较弱;二是中国现代文  相似文献   

14.
自从战国时齐人邹衍发明了“五德终始”说以后,中国古人从此有了一个观念化的历史序列。无论是帝王解释王朝嬗代,天命转移,还是史家编修历史,隐寓褒贬,都要运用这个图式作为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5.
8月15日,北京市档案学会今年档案见证北京系列文化讲座第八讲《档案揭秘史家胡同》在东城区图书馆报告厅如期举办。史家胡同是北京城中历史文化悠久、文物遗存丰富、名人轶事众多,颇负盛名的一条胡同。主讲人王兰顺同志依托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文献,结合对胡同文化遗存的实地调查和采访,对史家胡同进行了系统的历史文化考察,通过多媒体演示对胡同的历史变迁、文化遗存、名人轶事等作了精彩的演讲。  相似文献   

16.
所有为人民服务的工作都是光荣的,新闻记者也不例外。他们是思想战线上的战士,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积极宣传者,是人民的代言人。记者,要把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报纸作为己任而奋斗不懈。中国报纸的优良传统与史家是分不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记者要有史家的抱负,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历史是过去的报纸,报纸是今天的历史。《史记》作者司马迁对好的坏的、忠的奸的,从不讳言,虽受腐刑仍然忠实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张昆 《现代传播》2007,(6):40-41
新闻史学建设既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新闻学科自身进化的必然.新闻史学科的发展,一切都取决于具有崇高使命感和职业精神的新闻史家.新闻史家的使命是如实、全面地描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建构既往历史进化的时间链环和媒介与社会互动的空间架构.这一使命实现与否,不仅与时代、社会环境相关,更与新闻史家自身素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新闻史家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必须加强专业素养,熔铸职业精神,本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拓宽视野,深化史识,提升史才,发扬史德,如此才能编纂出真正的信史.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有关比较文学研究的专著时有所见,其方法已在国内文学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新近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比较分析》却具有自己的特色。它仅限于“现代”这一时段的中国文学的内部比较,已不属于一般意义的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像该书这样较系统的、多课题的、多人合作的比较分析专著,至少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还是第一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从思想、内容到形式都迥异于传统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域外思想的冲击、中国的政治社会改革无疑是现代文学形成的主因。但是,近现代报刊为现代文学形成创造了重要的条  相似文献   

20.
出版业书讯     
鲁湘元著的《稿酬怎样搅动文坛——市场经济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一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项科研项目,经过专家学者的评审和推荐,并获得了社科院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最近由红旗出版社出版。 作者选择了市场经济这样一个以往在研究领域很少涉及的角度,切入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整个历史过程,通过照片、民国初原始材料,对稿酬的起源,中国文学稿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