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在大震中痛失父母女儿等10名亲人,却一直坚守在救灾岗位上的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女民警,5月19日13时45分,被某门户网站“请”到嘉宾访谈间接受采访。她坦言已经不记得多少次因为难受而晕倒——就在接受采访的当天上午,她还晕倒了一次。而在前一天晚上,她作为全国唯一一名前往北京的灾区民警,参加了电视台组织的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  相似文献   

2.
一位女记者,作为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队一员,乘坐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报道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活动。十年前,她也曾随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采访。作为一次例行北极科考活动,如何让"这次"不同以往?本文是她在北极的采访感悟。  相似文献   

3.
对于很多媒体人来说,今年全国两会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是"鸿忠抢笔".3月7日,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听到一位女记者问及"邓玉娇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她是哪个媒体的,并声称要找她所在报社的社长.李省长还抢走了女记者手里的录音笔.  相似文献   

4.
深入采访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实践起来并不容易。我们在两次采访中就有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欢乐。两次采访对象都是女教师,一位不善言谈,另一位则很健谈。故城县夏庄中学女教师、共产党员刘玉清当时三十八岁,她在十五岁从教时只有初中文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记者想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郎平让他按照有关规定去开介绍信,写明采访内容,再到有关部门报批;至于自己接受不接受采访,那还要另说。 还有一次,至少是一次,郎平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不用翻译,自己直接用英文同各国记者交流起来。 因此,有不少记者反映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很困难。 同郎平有着相似职业经历的中国男排主教练汪嘉伟,不仅随时接受记者采访,愿  相似文献   

6.
三与一之间的互动第八届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约有五千人。来两会采访的记者约有一千五六百人。二者之比为三比一。三与一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假如按一位记者一天采访六次计算,一千五百名记者一天要采访九千人次。这就是说,平均每位代表或委员每天要接受记者一两次采访。倘按会期15天计算,每人在会上要接受27次采访。可见,与会者同记者之间的互动是大会的一个重要侧面。我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在会上接受记者采访的  相似文献   

7.
柴静最近很火。柴静现在很忙。新书《看见》甫一面世,不出一月,销售量突破百万册,创下媒体人出书之最。采访她的媒体同行想必不少。对于我们发出的采访邀请,她原本的态度是:"原则上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大约是考虑到《新闻战线》作为新闻专业期刊的严谨性,两天以后,我们得到她同意接受采访的回复:"那就发来采访提纲吧,只探讨业务。"未曾想,我们连夜赶出来的这篇对话,实实在在是一番关于新闻传播的学术讨论。她想得很深,又精于表达。难怪一档深夜时分的周播电视杂志栏目如此人气十足,叫好叫座——真诚地倾听,敏锐地"看见",冷静地沉淀,客观地呈现。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一位做记者的朋友来访,给我讲了一则笑话:她去工地采访一位外国老工程师,因为是第二次见面,老远那位外国朋友就用生硬的中文给她打招呼,她灵机一动也用“生硬”的英语回应他:  相似文献   

9.
面对媒体的采访要求,张海迪以一如既往的低调婉拒,她表示"不愿意多接受采访,只想老老实实多做些事"。  相似文献   

10.
7月,一位女记者打动了众多网友,她就是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曹爱文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女孩最终没能醒来.  相似文献   

11.
奥琳埃娜·法拉奇是意大利《晚邮报》的著名女记者,在世界新闻界享有盛名.她在对风云人物的戏剧性采访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超群才干和独特的采访方式,使公众瞩目.法拉奇善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叱咤风云的人物进行引人注目的访问,并以提问尖锐、切中要害而闻名,而她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又往往寓于提问中.在采访过程中,她从不失去自己对局势的控制,一次次从她所得到的回答中敏锐地去发现破绽,不断打开对方的缺口,使天平上自己这一方的砝码总是重于对方.用法拉奇自己的话来说,采访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异于传统的采访风格法拉奇热爱新闻事业,她认为记者有一种非同寻常而又了不起的"特权",那就是,你能在事件发生之时就写出历史,并能与那些控制着世界和能改变历史方向的人物进行争辩、解释和热烈的讨论.然而她的来访"不是把自  相似文献   

12.
朴槿惠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女总统。很多人认识她,或者因为她有一位做总统的父亲,或者因为她是"嫁给国家"的"三无女人",再或者她的当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启等等。然而,我对于这个人物的兴趣,来自于她对中国哲学的热爱。2007年3月,韩国《每日经济》的记者采访朴槿惠时,她谈到:"二十多岁时,我曾面临难以承受的考验和痛苦。父母都被枪杀,曾经信任的  相似文献   

13.
刘楚 《传媒》2002,(5):45-47
记者徐滔 徐滔,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制片人、主持人,同时也是一位记者。 在作为政法记者十年时间中,徐滔曾经套上白大褂混进现场采访;她曾经化装成旅客采访火车站前的票贩子;她曾经假扮成疑难病患者给传单诊所曝光;她曾经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一次次随警作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10,(43):24-24
王海鸽最新长篇小说《成长》目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王海鸽接受采访时说,这是她第一次写绝对男人主义的书。  相似文献   

15.
用电话采访,盯着荧屏写稿,未免有“不深入”之嫌,然而,新民晚报记者徐世平与女排名将郎平之间的一段“误会”恰恰表明,此类采访方式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排斥。徐世平在《我多次采访郎平,郎平却不认得我》(本刊1991年第11期)一文中透露,郎平每次接受他采访都主动向他问起徐世平,但她总以为徐世平是位“名记者”,弄得“小记者”徐世平有口难辩。  相似文献   

16.
贾明祖 《军事记者》2007,(10):13-13
我参加"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的采访,是中国派出的近50名记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第一次在军列上连续生活14个昼夜,第一次在异国的野营村里生活,应该说是机会难得、感受至深的一次跨国军事新闻采访。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话题围绕一个记者朋友的一次采访经历展开.这是一位名叫"子夜的昙"的记者朋友贴在网上的一个帖子,先请大家看一下: 那年春季,一个7岁女孩的照片和病历被一家大型医院的护士送到了我的手中,照片上的女孩长得十分美丽,但却有着一双与她年龄极不相称的忧郁的大眼晴.  相似文献   

18.
常听一些老新闻工作者说。采访是一门学问,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成功才能写出好作品。我曾有过一次难忘的采访活动,那是报社派我去完成一篇人物通讯,报道对象是一位已故两年的中年妇女。一天,她值夜班时与一盗窃犯搏斗,不幸壮烈牺牲。人们对她的死有不同看法,虽然法院已作出判决。事情已过了两年了,给采访带来了许多困难。采访中几度受阻,但经过努力最终还是把稿子写成了。在这次采访中我又一次感到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对这位中年妇女的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提出被害人不是为保护国家财产死的。但是她是在值班期间与歹徒搏斗时被害的,这一点法院的判决是作了肯定。我的采访点应放到死者与夕徒搏斗原因、经过上,这是通讯的主体部分,离开了这一点,文章难于构成。  相似文献   

19.
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来已久。19世纪上半叶,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他的总统任期是1825年到1829年。一年秋天,亚当斯正在流经白宫的波多玛河里游泳,河岸出现了一位女记者安妮·罗耶尔,要求采访总统。当时总统游得正高兴,没有答应记者的要求。罗耶尔是个大胆又倔强的记者,她不但没有走开,而且干脆坐在总统的衣服上,庄严地向总统发誓,如果总统不接受她的采访,她  相似文献   

20.
人物扫描     
克林顿:我愿成为美国首任第一先生随着希拉里成为民主党总统竞选人中的大热门,她的家庭又一次受到人们关注。为了给妻子助选,希拉里著名的丈夫、前总统克林顿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