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恶性黑色素瘤约占恶性肿瘤的1%,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更为少见,约占全身恶性黑色素瘤的0.2%左右,口腔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癌率较低,但预后差,故早期诊断,治疗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我们于1980年以来攻治22例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及早期治疗的分析。1 临床资料1.1 资料来源 自1980年以来我院共收治22例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教学》2012,(6):78-79
据2011年12月8日《科技日报》援引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可以在活的生物体内对血液干细胞进行基因修改,让其变成"癌症杀手"T细胞,使用该方法治疗人类黑色素瘤的治愈率高达40%。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癌症和干细胞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癌 症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磅杀手之一 .多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一直在探寻治疗癌症的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 .但遗憾的是 ,现在实际应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特别是对人体的损伤较大 .如创伤治疗 ,对人体的结构有较大程度的破坏 ,人的元气不易恢复 ;而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很大等 .紫杉醇的发现及其对癌症作用机理的研究为人类战胜癌症这个恶魔带来了曙光 .紫杉醇是红豆杉中特有的一种二萜类化合物 ,化学式为C4 7H51NO14 ,分布于紫杉的皮、茎、枝、叶、根、种子内 ,有较强的抗癌活性 .研究表明 ,紫杉醇对黑色素瘤、乳腺癌、…  相似文献   

4.
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免遭紫外线的伤害,但过量积累或者缺失也会导致黑色素瘤及白化病等和色素相关的疾病。本文概述黑色素的生成机制、相关疾病及抑制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预后不良的、恶性度高的肿瘤。1906年 Laenne 首先描述。1857年 Moore 首先报告一例,到目前从收集的资料看,国内外共报道611例。现将我院发现的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1,女,63岁。因大便带血一年半,肛旁肿痛一年,门诊以“直肠黑色素瘤”收入院。查体、直肠指诊直肠右侧壁可触及肿物。鹅卵大、质硬、表面有乳突样突起,活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1岁,因右颌下无痛性肿物1年,近1月增长迅速收住院。查体右颌下不规则局限隆起,皮肤无红肿破溃及色素沉着,皮下可触及10cm×10cm×7cm结节状肿块,质硬,与皮肤无粘连,轻度活动,无触痛。以右颌下恶性肿瘤在全麻下行肿瘤切除 颈清扫术,术中见肿瘤呈不规则黑色硬结,与周围无粘连,切除顺利。术后病理诊断恶性黑色素瘤。2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源于皮肤粘膜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教学》2011,(9):79-79
据中国军网2011年4月11日援引新华社洛杉矶2011年4月10日电,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对涉及220万的出生、死亡和家庭关系等数据所作的分析研究显示,帕金森综合征与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等癌症有关联,且这一关联不仅涉及本人,还在亲属之间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为了避免变成恶性黑色素瘤,以下几种痣最好去医院做掉:1、可能会受到经常摩擦刺激的痣,如腰间的、胸部的。2、外观不典型的痣,如颜色很黑、色素不平均、边缘不平整、左右不对称或直径大于5毫米。3、单  相似文献   

9.
科技快递     
太阳晒得越多患皮肤癌的风险越大最近,美国国家癌症协会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首次证明,一个人一生中曝晒阳光的时间和强度与患黑色素瘤有直接的关系。此外,皮肤变黑的程度及  相似文献   

10.
B16黑色素瘤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密度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接种于小鼠前腋部皮下,观察接种细胞密度与肿瘤生长、肿瘤出现以及与小鼠存活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B16细胞的致瘤率为100%,肿瘤的出现、生长及小鼠存活时间在各个接种密度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属二萜类化合物.其抗癌机理独特[1],活性广谱高效,是目前所发现的惟一一种通过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来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期,阻断了细胞的正常分裂的抗癌药物.紫杉醇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和乳腺癌,对肺癌、大肠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淋巴瘤、脑瘤也都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结合1例色素浓重的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合并黑色素细胞瘤样本,对优化葡萄膜色素性肿瘤样本脱色素及免疫组化染色处理的方法进行探索。临床获得的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合并黑色素细胞瘤石蜡组织标本,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草酸溶液进行脱色素处理,并进行Ki67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标本切片脱蜡后使用多聚甲醛或福尔马林后固定,再以质量分数为1%高锰酸钾/质量分数为2%草酸溶液进行脱色素处理能得到满意的HE(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在脱色素之前进行抗原修复,继而经后固定后进行脱色素处理的组织切片,脱色素结果较好且保持了组织的抗原性。对于色素沉重牢固的葡萄膜色素性肿瘤,在脱色素处理前或者抗原修复后,增加后固定步骤,并使用较高浓度的高锰酸钾/草酸溶液,能得到较好的脱色素效果,且可保持组织的抗原性和切片的完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CD31、MMP2、MMP9、CathepsinD在恶性黑色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16黑色素瘤细胞株制作小鼠恶性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随机抽取一只小鼠处死,共12d,获得肿瘤样本114例;HE染色、CD31、CathepsinD、MMP2、MMP9、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AS染色;分别计数血管生成拟态周围及远离血管生成拟态区域肿瘤细胞中阳性细胞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及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肿瘤细胞中阳性百分率;连续计数10个高倍视野并取其均值.结果:在恶性黑色素移植瘤形成的第1~8天,肿瘤组织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第9~12天移植瘤中的血管生成拟态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MMP2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远离血管生成拟态区域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CD31阳性细胞百分率与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的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别;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MMP9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的阳性细胞百分率;血管生成拟态密度与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CD31、CathepsinD、MMP2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与肿瘤细胞中MMP9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只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与CathepsinD、MMP9、MMP2之间不存在相关.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共存,且与内皮依赖性血管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CD31、CathepsinD、MMP2、MMP9、HMB45等参与了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其中CD31、MMP2作用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从生物学角度上对竹红菌甲素(HA)光敏活性进行了研究,运用MTT法实验发现HA合并光照处理人黑色素瘤B-t6细胞,HA对B-16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使癌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结果表明HA具有光敏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在促进、推动人类进化、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精神,特别是生物性特征异化与退化的现象。人类进化、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但同时人类也必须自觉、积极抵御这种异化与退化,以维护人类物种的进化与均衡发展。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人类进化、发展物质建设的过程,是人类有效抵御生物性异化与退化的手段,是"人的自然化"的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998年1月~2003年8月间11例AR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例行手术治疗(Miles术),3例未行手术治疗,比较手术组与非手术组两者生存率.[结果]手术组中位生存期为12.5个月,非手术组中位生存期为5.5个月.[结论]手术组预后好于非手术组(P<0.01).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包括社会存在、人类实践、人类思维这三个层面,其中,人类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马克思全部哲学视野的中心。而人的需要分别是社会存在、人类实践和人类思维的内在依据,因此,马克思哲学的根据点就是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4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所以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9.
空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要素,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出发点。空间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身体体验(Physical Contact),是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最基本概念,也是人类最早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时间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但是从人类认知的顺序上来看,要晚于对空间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程战穷 《语文天地》2013,(11):43-44
一直以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人类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观照,是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的。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下,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类致力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自然永远只是作为人类文明的对象、工具而存在。所以,人类总是肆无忌惮地、毫无节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