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三个条件在电子时代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恒 《档案管理》2005,(5):31-33
电子时代的来临,使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文件、档案的主导形态。明确认识电子文件转化为电子档案的条件,就可以辨别二者的重要区别与联系,有利于了解电子档案的形成规律,有助于完整地收集电子档案、科学地鉴定档案价值、自觉做好档案工作。因此,本文尝试性地探讨了电子文件向电子档案转化的条件问题,得出传统的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三个条件在电子时代依然适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将“归档”看成是文件和档案的分界线,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则表现为,文件和档案可以同时产生。由于“实时管理”将档案管理工作渗透到文件管理工作之中,对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实时归档管理,使档案管理者于文件的形成阶段即介入管理,实现了对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文件”和“档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但它们之间又是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的。实时管理,能实现文件与档案在数据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3.
罗晓蔚 《大观周刊》2011,(18):243-243
本文对电子文件相比较传统电子文件的不同点进行了闸述,分析了无纸化办公环境下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件的具体影响,提出了做好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电子文件对档案业务管理工作的挑战1.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  相似文献   

5.
目前,电子文件的管理已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焦点,这是档案管理改革的一大动力,它将给档案管理学的内容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向传统的档案管理提出了挑战。电子文件的迅猛发展,给一些单位的档案人员带来“困惑”。其中有电子文件对设备的依赖性问题(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现存版本若干年后无合适的读取设备)也有档案的所有权问题(因文件共享、网上服务,给借阅收集、利用工作带来挑战)。电子文件的易更改性,令一些单位防范保密措施滞后。因对电子文件的更改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这就容易失去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由于窃密、“入侵”手段更加隐蔽、更加…  相似文献   

6.
从元数据与文件的关系准确认识电子档案的形成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件与档案的形成规律历来是中外档案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电子文件或电子档案的形成规律同样如此.在我国传统档案学理论中,我们常说,(现行)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现行)文件的归宿,档案是由完成现行使命后的文件经归档转化而来;就单份文件而言,档案与(现行)文件虽然处于不同的运动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但作为客观存在,它们却拥有相同的物质、相同的表象和相同的信息内容.对此,我国档案学界观点基本一致.而在电子档案的形成规律问题上,我国档案学界却有着一定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电子时代数字化给档案工作者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我国的档案工作基本原则应根据电子文件的特殊性而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鉴定研究特点的分析,对我国目前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鉴定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革新了传统档案的形成、积累、管理和利用。随着现代办公技术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在日常工作及公务活动中产生大量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汇成了浩大的档案信息流,并将在相当时间内长期共存。如何更好的进行电子文件归档、管理,使之及时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各项工作,这是档案工作面临的历史性变革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工作实践就电子文件的归档和提高档案利用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办公自动化后,越来越多的原始记录,不再采用传统的纸张形式,而是用光盘等载体来存储。体积小、存储量大是光盘最显著的特点,电子文件的存储密度大大高于以往各种信息存储介质。目前1GB光盘可存16开的资料4万页,可存储5.1亿文字,可见存储功能之巨大。因此光盘作为电子档案的载体,可节省存储空间,便于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利用。电子档案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档案工作的工作效率。长久以来,人工管理是文件、档案管理的基本方式,从档案工作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到编研这八大环节。这些程序由手工操作需…  相似文献   

11.
论电子文件立卷的必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子文件的出现给档案人员带来了很大的福音,因为电子计算机的存在,使电子文件的管理程序变得比纸质档案的管理简单了许多.单单从这一方面来看,传统的文件处理和档案管理办法就不能套用在电子文件身上了,许多环节和步骤就必须发生改变,甚至于取消.比如关于立卷,许多人就认为,电子文件根本没有必要立卷;或者说,只要有计算机在,就没有所谓的立卷了.其实,电子文件还是要立卷的,电子文件的立卷对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2.
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中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现在我国已进入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共存,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共存的时代。为了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前端控制、全程管理,这必将导致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使得档案工作者呼唤多年的“文档一体化管理”势在必行。但要付诸实现,目前仍存在若干制约因素,还需要做许多工作。在单一的纸质文件时代,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是,由各单位业务部门将纸质档案文件立卷、定期向本单位档案室归档,在档案室保管若干年后再向档案馆移交,由档案馆负责永久保管并…  相似文献   

13.
浅谈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电子文件的特点 (1)具有纸质文件和其它文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首先,电子文件改变了传统的文件收发流程.利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登记,可以一次录入,多次、多种形式地输出,方便查找利用.其次,电子文件改变了传统的办文格局.文件的起草、修改、定稿、收发传递都在网上进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三,电子文件改革了文件处理和运转方式,可以几十倍地提高工作效率.第四,电子文件和网上虚拟档案室改变了档案工作提供利用的模式.通过网上档案室,可以广泛采集有关数据信息,丰富内容,向利用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4.
认识电子档案的形成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磊 《中国档案》2002,(6):41-42
本文讨论电子文件向电子档案转化过程中的特殊规律。提出:完整意义上的电子档案应当包括归档电子文件和元数据两部分;电子文件转化为电子档案不是单一的不可逆的线性过程,也没有明确的标志。以此为指导,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应在电子文件形成时期已经开始,贯穿于文件向档案转化的全过程,并以元数据为管理重点。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电子档案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深入,电子文件已实实在在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由于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目前电子档案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对档案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依靠科技和管理做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池宁 《档案管理》2003,(6):46-46
电子档案归档是一项崭新的工作,但若能够合理地组织安排好这项工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文档人员都是在档案局发出通知后,才开始着手收集,整理文件,利用很长时间,甚至加班加点完成工作,而电子档案的归档完全可以打破这种旧的工作方法,利用档案管理系统,可以随时将生成的电子文件录入,转入微机,这样既实现了文书工作的自动化,又为归档工作作好了准备。待年终归档时,可利用计算机的自动排序功能,排出电子文件的归档顺序,打印出归档文件目录,纸质文件依照此顺序进行排列,加盖归档章,装盒,即完成了文件的归档工作。归档的电子文件应由档…  相似文献   

17.
正1.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在讨论电子档案保护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电子档案的概念。电子档案有别于传统档案,传统档案是指组织及个人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载,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而电子档案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是传统纸质档案数字化之后的档案构成了一部分的数字档案;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部分就是电子文件在完成现行利用之后,归档保存之后形成  相似文献   

18.
电子文件立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立卷”是文件实体的排序过程,是档案整理实践中最普通和最为传统的一项必要的工作,档案界从来没有想像过会在这里遇到问题。但电子文件的。出现,计算机却使档案人员一下子完全丧失了对电子文件进行实体排序的权力。既然我们不能对电子文件进行实体的排序,那么电子文件是否还需要立卷?电子文件是否还能立卷?这就成为现代计算机及其技术向档案界提出的一道难题。我们对传统的立卷思想依然持着坚定不移的态度,但同时针对电子文件不能进行实体排序的客观现实,提出了利用“虚拟立卷”达到“立卷”本质的新思想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电子档案的整理 目前,电子文件归档的类型有磁盘、光盘、磁带,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应按档案种类分别整理组盘.  相似文献   

20.
电子文件以其载体和载体与信息结合方式的特殊性对传统档案保护理论造成很大的冲击,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档案在保护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将是电子时代档案保护技术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