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精讲课文,《教师教学用书》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  相似文献   

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写齐国谋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选文情节生动,语言精炼,细致地刻划了一个精细、聪明、勇敢的谋巨形象。全文不到三百五十字,主要是通过记事,说明纳谏才能强国的道理,叙事委婉生动,说理浅近易懂而富于说服力,能给人深刻的启示,确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重点是在邹忌的“讽谏”和齐王的“纳谏”上,而难点应放在邹  相似文献   

3.
在高二政治教学中运用形象说理能让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活起来”、“动起来”。采取形象说理的办法来引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即将哲学观点、原理等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说理,使学生直接感知加深对抽象哲理的理解,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形象说理在政治教学中的良好效果:一是运用成语典故、活灵活现、生动传神;二是利用寓言、古语、俗语、和谐、活跃气氛,三是形象设喻、深入浅出、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古文单元时,我发现古人的语言洋溢着强烈而奔放的个性魅力.特别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这些古代的文人身上闪烁着文学特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大文豪,又是大演说家。正是他们运用神来之笔巧妙地推动了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为中国的文学史划上了一个个完美而绚丽的感叹号,也为后人在演说技艺上的日趋成熟奠定了基础。为此我粗略地对古人的演说艺术做了四个方面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切身感受的“比美”之事设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最后成就霸业的故事,说明了统治者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富国安民的道理。邹忌巧妙设喻,不仅做到了“忠言顺  相似文献   

6.
高一语文第五单元的几篇文言文,为我们展示了古人高超的劝谏艺术。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口若悬河的邹忌,胸有成竹的触龙,他们或巧妙对比、以事喻理,或生动设喻、绵里藏针,或避实就虚,迂回婉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综观古人的劝谏艺术,窥探他们成功的奥秘,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美文,除了注意知识性外,我还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性。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并以此来讽谏齐威王纳谏去蔽。  相似文献   

8.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纳谏》)课后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里有这样的话:“在这篇课文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齐国强盛起来。这种政治见解是有积极意义的。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往往生动明白,易于打动读者。写作时可注意学习这  相似文献   

9.
高姝 《阅读与鉴赏》2007,(12):63-63,65
散文是先秦时被广泛运用的文体,尤其是历史散文,就它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它常常运用生动商巧妙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深邃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了邹忌用设喻的方法,巧妙地规劝齐王采纳谏言的过程。使文章充满了情趣和理趣。  相似文献   

10.
《邹忌讽齐王讷谏》,是先秦散文中别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战国策》风格的代表作。文章通过邹忌设喻比美、劝说齐威王除蔽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听取臣下意见、在治理国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象地阐明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民众力量的重视。在教学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没有一般地叙述  相似文献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齐桓晋文之事》两文设喻巧妙,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一、取譬精巧《邹》文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日常生活小事,用邹忌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使齐国强盛起来。取譬精巧,贴切自然。  相似文献   

12.
何兰 《语文知识》2011,(1):40-41
人通过学习可以改恶从善,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运用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等多种比喻手法阐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使逻辑严谨且说理周密的议论文以形象生动的形式、通俗透辟的论证、朴素简洁的语言独树一帜,成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3.
<正>《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选自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狐假虎威、鹬蚌相争、南辕北辙……这些非常经典、有趣的故事,都出自此书。这本书的特点,是善于叙事明理,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有大量的寓言、譬喻,文采飞扬。《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一篇人物形象生动、说理透彻的经典篇章。学这篇课文时,学生们很欢乐,所以,我决定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而不是专业的视角)来解读一下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忠言逆耳”,就如“良药苦口”.但“忠言逆耳”并不一定利于行,相反,忠言顺耳则一定利于行,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很好的见证.我们都知道讽谏,又可以叫做“设喻说理”.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由于讽谏大多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所以常常会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变生硬直率为和谐风趣,言辞委婉而富有远见.  相似文献   

15.
以前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总感觉文章中重复二三次出现的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有些累赘,认为这有悖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古人何苦非要把这些对话再三赘述呢?如今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才感到此非闲笔,这恰好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文章严谨的思维逻辑。正因为文章对那些阁房琐事再三赘述,才有了邹忌进谏的由头,才使齐威王从谏如流。邹忌讽谏成功,彰显了文章“讽谏”的特点,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也成就了邹忌善于进谏和齐威王从谏如流的历史美谈。  相似文献   

16.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这样描写邹忌的外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夸赞邹忌是个相貌堂堂的美男子。如果按照今天的尺度来计算,邹忌身高该超过2,70米,比"小巨人"姚明(2,26米)还要高出许多。邹忌真的有那么高吗?古书上还记载齐国的国相晏子身材矮小,"长不满六尺",可是按今天的尺度计算,晏子也有近2米高,怎么说他矮呢?难道古人比今天的  相似文献   

17.
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人,无不为邹忌高超的语言技巧所折服。邹忌语言极富鼓动性,堪称齐之国嘴。邹忌的一番话,使齐王心悦诚服,纳谏除蔽,进而使齐国走上了内政修明的道路。那么,邹忌到底用什么办法使齐王甘心纳谏除蔽的呢?“自读提示”(高中语文一册)说:“本文写邹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九下第四单元选录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出师表》等几篇古文,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均彰显了人物的语言艺术。或如愚公直白说理、或如诸葛亮苦口婆心、或是邹忌委婉规劝,而曹刿之"论"也如邹忌之"讽"一般在教学中受到重视。大多数教师会借"论"或"论战"来揭示文章写法上的详略安排,并归纳出曹刿这一人物形  相似文献   

19.
以前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总感觉文章中重复三次出现的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有些累赘,认为这有悖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古人何苦非要把这些对话再三赘述呢?如今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才感到此非闲笔,这恰好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文章严谨的思维逻辑。正  相似文献   

20.
章莉 《现代语文》2013,(6):148-149
说理性文章忌空洞说教,如何让学生学会形象说理是议论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并自觉地运用。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教材和阅读文本中的文章或文段,引导学生学会形象说理;二是作文评讲,善于运用比照法引导学生提升形象说理的能力;三是仿写热身,在语用训练中不断强化形象说理的技巧和文采。重议论,会议论,固然是议论文写作之重,但空洞的说理苍白无力,板着面孔说教令人提不起精神。一篇文章全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的抽象思维进行,单调、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