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初中生》2013,(13):5
城市是她的画室,司空见惯的树洞是她的画板。在她的画笔下,城市街头原本平淡无奇的树洞变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她叫王月,一名视觉传达专业的大学生。她称这些树洞画为"美途"。她说,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灰蒙蒙的天变得缤纷多彩。这些树洞画就像一股和煦的春风,温暖了整个城市。  相似文献   

2.
蜕变的村庄     
旧居的村落早已不安分了。经历了几代人的行程,她逐渐走上了蜕变之路。城市是她心仪的偶像,她在蜕变中一往情深地投入了城市的怀抱。这些年我时常走进她,感受着她对城市愈来愈强烈的欲望。早期还是含蓄的,似乎只是一个梦境。渐渐的,这种欲望就变得明晰了,通透了,甚至不顾一切了  相似文献   

3.
作为生活在哈尔滨的外来作家,迟子建对城市的融入与认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她既亲身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痛楚,同时她与城市的关系又是疏离的,因此,她的小说在捕捉这座城市的脉动,深入这座城市的肌理时,有着不同的维度和丰富的内容:她开掘城市历史,呈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及品格,在聚焦现实时又警示大家——民间自在的生活状态,生命自身蓬勃生长的自由精神,在"规范化"的城市改造中将会枯萎、死亡。同时,她以一贯之地书写人性的温暖,探寻到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生机所在。  相似文献   

4.
那时,她暗恋他好久。但她并不知道,他也是喜欢她的。高中毕业后,他们去了两个不同的城市读大学,她在五一长假的时候给他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到自己的城市来玩。  相似文献   

5.
女儿今年6岁了,她一直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城市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刚刚6岁,她已成了一个标准的城市人。她冷漠地看待家庭以外的世界,从不串门,也不结交朋友,只是一个入忙碌在一大堆儿童玩具中。  相似文献   

6.
赛安地 《大学生》2016,(Z1):140-141
当我踏上一座城市的土地,我总是想要感受这个城市的脉搏,触摸她的沧桑。她身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是什么造就了今日她这样的个性?如今的外表下,隐藏着过去怎样的生活画卷?我的这些问题,都由她的博物馆来解答。我热爱旅行,也热爱博物馆。每到一座城市,我都会去逛一逛她最具特色的博物馆。博物馆会揭开这座城市掩盖往昔景象的面纱,让人看到她尘封的过去。这个时候,这座城市在我眼中才更加迷人。  相似文献   

7.
黄晶 《文教资料》2012,(7):25-26
在《富萍》里,王安忆以一种审视的姿态,表达了她对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上海的批判与否定,重构了一个充满日常生活感性和人情味的上海。她不限于写城市的中心,她也常涉及城乡交界的地方;她不只关注城市的热闹和浮华,她也关心城市的安宁和质朴。她懂得撇开上海的浮光掠影下的泡沫,去努力寻找一个真实妥帖的感性的上海。  相似文献   

8.
爱情故事     
虽然提前十天买票,但她还是没能买到去那个与草原毗邻遥远城市的卧铺票。 硬座就硬座吧,她嘴角一翘,心早已飞向了几千里之外。她和男友分隔两地,大多时候是男友到她的城市看她,这段日子男友身体不适,她偷偷请了一星期假,想给男友一个意外惊喜。  相似文献   

9.
灵魂的锚地     
说起来很有些对不住城市——住在城市,承蒙城市关照,却始终喜欢不来城市,感觉上就像一个绝情的男人。事情怎么会是这样子呢?是因为她不漂亮吗?不,她已经由粗眉愣眼的女郎变成顾盼生辉的少妇了;是因为她不优雅吗?不,她已经悄悄除却花里胡哨的恶俗,渐渐变得举止得体仪态万方了;说她不安静吗?不,  相似文献   

10.
长街短梦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起来。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4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和嘈杂,衬着棕色桌面上糨糊的嘎巴儿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信写得…  相似文献   

11.
《海外英语》2014,(4):10-10,59,60
本文采访了一些住在国外或其他城市的人。爱丽丝是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学生。她将告诉我们她最喜欢这座城市的二三事。  相似文献   

12.
来自乡村的城市女孩东风从哪儿吹来,春天从何时出现?不知道,在城市,我找不到春天的感觉。我不喜欢城市,我在乡村出生,却在城市的腹地求生存。坐在我对面的女孩一样不喜欢城市,她同样来自乡村,并满怀热爱地讲述着她的故乡。在遥远的北国,她的故乡贫穷、落后、原始,尽管封闭,可是十分美丽。她坚定而充满自信地说。  相似文献   

13.
金色温暖调     
莫桑朵打扫完家里的最后一个房间后已经是暮色四合了,透过新家的窗户,莫桑朵看见了窗外的高楼大厦。她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座城市,在她看来,这座钢筋混凝土合成的城市远远比不上那些被麦田包围着的农村。她突然很想念自己住存乡下的妈妈了,但是她却从来不敢在爸爸面前提起。  相似文献   

14.
长街短梦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 ,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 ,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 ?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起来。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 ,是想告诉我 ,她曾遭遇过一次不幸 :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 ,死时还不到 4岁。没了孩子的维系 ,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 ,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 ,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 ,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 ,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 ,无人留意她的存在 ,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嘈杂 ,衬着棕色桌面上糨糊的嘎巴和红蓝黑水的…  相似文献   

15.
女孩小恩提着两箱行李,坐着火车,来到了舅舅生活的城市。小恩的爸爸失业了,她到舅舅的面包店来做帮工。这个城市是灰色的,灰色的钢筋水泥,灰色的天窗门洞,灰色的人影和行踪。但小恩说她好高兴,因为那么多空空荡荡的花台,就好像是在等着她的到来。她已经迫不及待地盼望春天了。  相似文献   

16.
翻越那道墙     
她住在一座普通的城市,而城市南边有一堵 长长的、高高的墙.她一直想翻越那道墙,去看看墙那边的世界.于是,故事开始了. 事与愿违 她对于墙那边的世界太渴慕了.只要有人提及,她定会睁大眼睛侧耳倾听,不时发出好奇的惊叹.  相似文献   

17.
蓝天有什么     
一个小女孩,住在城市的一栋高楼里。她没有伙伴。她画画,读忧伤的故事,呆呆地看着窗外。她就像窗外的天空一样忧郁。她居住的高楼不知不觉变成了高塔,再也没有人能够走近她。她住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18.
陈丹燕是上海的城市作家, 近年出版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风花雪月》描写被忽视的城市角落与人物,引起社会很大的反响。不久前,笔者在东方航空公司候机厅与她相遇,除了与她聊一些有关她作品的事,还有幸了解到了她教育女儿桑妮的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19.
梦想     
上大学的时候,她依依不舍地离开大山里的家。心想,一定要学有所成再回到这里教育更多大山里的孩子。城市里的繁华,五光十色,太诱人。她很快深陷其中,最初的那些梦想早已抛到脑后,记忆里那山区的学校也成为风中扬尘与世沉浮。三年过去,母亲来城里看她,看到母亲颤颤巍巍地从手帕里掏出有些发黑的钱给她。大山里生活艰辛的一幕幕再次浮现在了她眼前。毕业后,她回到了大山,站在三尺讲台上。城市很好,她想让更多的大山孩子  相似文献   

20.
长街短梦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她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下诀别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