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91年4月中旬至5月初,浙江省广播电视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合作,第二次对该省城乡广播电视听众观众进行了大规模调查。上次调查是在1983年。此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90年代初浙江省受众接触传播媒介行为的实际状况;与1983年调查相比,这一行为发生了何种变化;传播媒  相似文献   

2.
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张学洪用等差分成抽样法在江苏城乡调查了658人,用主体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测量受众的现代观念,研究影响受众观念现代化程度的诸因素。发现新闻媒介接触对创新意识有影响但不大,因径系数为0.156;对主体意识的影响力较弱,因径系数不及0.10;对效益意识没有什么影响。研究者认为新闻媒介对受众现代观念的影响力有限。{23} 198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与广播电影电视部合作开展的“中国不发达地区农村广播电视调查”,发现对农民现代观念产生影响的因素如表2:表2 影响农民现代化程度的诸因素(不发达地区1135个样本,发达地区304…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国受众媒介‘接触—使用’状态定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我们以人的实践逻辑为中心,以全媒体生态下时间、空间和心理三维度透视的媒介接触行为测量模型为研究范式,并阐释了时间预算法在此次媒介接触行为测量新模型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长达五周的日记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从行为、空间、心理三个维度透视不同特征的受众群体媒介接触行为及其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塔吉克族的信息传播活动入手,分析塔吉克族受众对报纸、广播、电视三大新闻媒介的接触现状,总结了塔吉克族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特点,阐释了目前受众在接触媒介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基于天津居民的"时间—空间"多维研究范式的考察报告之一。这项研究以人的实践逻辑为中心、以全媒体生态下时间、空间和心理三维度透视的媒介接触行为测量模型为研究范式,并阐释了时间预算法在此次媒介接触行为测量新模型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长达五周的日记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从行为、空间、心理三个维度透视不同特征的受众群体媒介接触行为及其影响的差异。本文的  相似文献   

6.
受众的媒介观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众的媒介观念研究卜卫一、受众媒介观念的初步分析受众的媒介观念应该是现代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受众使用何种媒介,如何使用媒介及利用媒介传播中的何种信息,都与其媒介观念相关。即受众对媒介和传播活动的基本认识或看法,影响着他们媒介消费接触行为。早...  相似文献   

7.
朱颖  童兵 《新闻界》2007,(6):3-5
我国新闻媒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不仅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快捷便利手段,更是人们生活众不可缺少的东西,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报告通过对受众占有、接触媒介的情况调查,分析媒介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不同媒介的受众占有量和接触程度差别,及其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受众研究学术讨论会于5月14日至17日在浙江省萧山市举行。参加这次讨论会的专家、学者共40多人。与会者回顾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6年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以来我国开展受众调查研究的情况,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工作  相似文献   

9.
以"脱口秀"节目为代表的新闻媒介节目的泛娱乐化倾向在当今社会表现明显,对于该问题的归因之探究也是各路观点洋洋大观。对于新闻节目泛娱乐化倾向的分析应当首先从消费者/受众心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媒介接触行为的发生机制。在这一点上"使用与满足"理论从消费者/受众动机的角度,"游戏"理论从消费者/受众主体性树立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有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网络出版物的重要优势之一在于其信息传递的双向性,在于是否搭建起与出版物受众之间友好互动的平台。受众在接触网络出版物时往往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自身的交互行为规律,出版物页面的可用性设计与受众的这些规律是紧密相联的。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网络出版物页面可用性设计应该遵循易懂原则、行为原则和视觉原则3个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时间作为考察受众媒介注意力测量的基本标尺,分析了现有媒介注意力测量方法的不足.论文着力于两点,以创新媒介接触时间的研究范式:一是对媒介接触进行多维透视,通过物理空间、行为空间、心理空间、媒介空间和关系空间把握和解析受众的媒介接触时间;二是采用时间预算法来获取媒介接触时间的定量指标,让受众实时记录自己一天24小时的行为、所在地、情绪以及媒介接触类型,实现即时性测量,利用时间的连续性将受众的物理路径、行为路径、心理路径和媒介接触类型路径串联起来,进一步分析受众媒介接触时间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2.
受众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新闻媒介的报道?这一命题始终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部分.然而文献显示,关于受众媒介信任度的调查结果有完全相反的几种结果.单以北京为例,柯惠新在2001年进行的<北京奥运申办媒介传播效果研究>中,对北京居民的两次媒介公信力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对新闻媒介报道内容的信任程度达到"'完全信任'和'基本信任'的人数两项合计分别达到了85.3%和91.2%,其中'完全信任'分别有21.3%和30.2%".  相似文献   

13.
任何传播都是有目的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任何传播都是宣传。新闻传播当然更是如此。我国公开宣称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强调新闻传播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所以我们常称新闻传播为新闻宣传。新闻宣传的目的无非是企图影响受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这种影响力究竟多大?充分发挥这种影响力需要哪些条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1988年用等误差分层抽样法在江苏城乡进行了一次受众调查,寻求问题的解答。本文即是对这次调查结果所作的初步分析。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是有限  相似文献   

14.
刘强 《当代传播》2000,(1):21-23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的公器,是公正、权威、正义的象征。而新闻媒介自身在公众中的信用状况问题,却一直为新闻理论界所忽视。新闻传播是媒介与受众的双向五动过程,新闻媒介的职能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信用(mediacrechility)。受众使用和消费新闻媒介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认为新闻媒介的信用度较高。如果新闻媒介自身丧失了信用,那么这个新闻媒介就失去了受众,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新闻媒介信用问题,作为一个严肃而富有内涵的新闻学理论问题,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新闻学的整体理…  相似文献   

15.
<正>广播受众对各媒体的接触情况与广播竞争生态分析1一、广播受众媒体行为较为活跃,广播收听习惯稳定,网络、移动终端成为重要媒介。调查发现,广播受众对各媒体的接触行为相对较为活跃,超过51%的受众接触的媒体数量在3种以上,接触2种媒体的达到33%,大众媒体已深入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各媒体中,广播受众的收听习惯  相似文献   

16.
经济信息在苏南农村的传播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 ,分析农村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 ,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在农村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7.
报业受众市场调查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以读者看报的意见、观念、习惯、行为和态度为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效地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从而为报社决策部门制定有关战略提供基础性的数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老年受众的媒体接触行为作了调查研究,旨在揭示老年受众的接触偏好,为媒体做好对老传播、实现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受众心理机制影响着受众能否产生媒体接触动机、是否愿意接受媒体的宣传,深刻地影响着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传播效果,因此,媒体报道策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受众心理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以大众媒体的医患关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受众心理人手,探讨医患关系报道中受众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剖析其心理特征.并提出媒体引导受众心理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0.
态度是对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少数民族受众同样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其接触媒介的数量、频度和方式,是少数民族受众形成态度的主要途径。本文研究甘南藏族自治州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