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丽 《记者摇篮》2009,(5):81-81
随着听众参与类直播节目的开设,广播中又多了一个职业——亦即“导播”。现在的广播,听众参与的直播类节目占据着几乎半壁江山,而导播在此类节目中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导播,这类节目便无法完成。  相似文献   

2.
左宁 《中国广播》2013,(4):81-83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广播听众参与节目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从最初的听众来信、热线电话,到短信平台、QQ互动,进而发展到现在的微博、微电台、微信参与。参与载体和平台的不同,决定了其各有利弊长短。交通广播有其特定的听众群,听众参与也有特殊的要求和限制。作者对广播听众的参与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开发适合交通广播听众的参与方式,才能有效地调动听众的参与积极性,丰富节目内容,使广播节目更动听、更富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主流媒体中反映速度最快、覆盖面最广的广播电台来讲,怎样才能在新时期社会改革的媒体大战中做大、做强、做好、做精呢?笔者认为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同步,把广播推向市场,融人到市场经济的大熔炉中.才能让受众更充分地了解广播,认同广播。只有让听众贴近广播、直接参与广播,走听众选择节目、听众参与策划节目办广播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主持人节目开通了一条条热线:热线点播、商场导购、双向讨论、谈心交流,这一条条连接着主持人与听众的热线,打破了“我播你听”的传统的广播方式,激发了听众收听和参与的积极性,使广播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众多的新闻媒介的竞争中获得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论浅听时代如何保持听众的收听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燕 《中国广播》2014,(11):54-56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受众不知不觉间进入到了浅阅读时代,具体到广播领域就是浅听时代,人们不再专注、完整地收听一期节目,而是在碎片化收听的状态下拥有了更多参与、分享内容的意愿和更为强烈的互动需求。广播人需要研究听众的心理状态和收听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听众的收听黏性,让广播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李林  李艳芬 《中国广播》2009,(11):30-32
目前,全国省级少儿广播频率普遍处于经营困难、收听率低的困境。究其原因,与少年儿童生活习惯、收听广播的兴趣喜好以及少年儿广播频率定位有很大关系。当前,少儿广播频率普遍存在节目定位年龄偏低、节目内容幼稚,播出与听众生活脱离的现象。要改变少儿广播生存现状,必须从提高听众年龄阶段、节目贴近青少年生活,内容符合当代青少年精神需求出发,为青少年办“有用广播”,做他们的知心伙伴。  相似文献   

7.
晚间谈话类节目不同于其他广播节目的重要特征之一,即在于对听众参与方式的特殊依赖性。河北电台经济广播的《灯火阑珊》节目是一个有13年悠久历史的晚间谈话节目,经历了由书信到热线再到短信这一听众参与方式的演进。长期的工作实践使我们确信,短信逐渐成为节目参与方式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广播主持人节目是指在广播工作中,主持人参与采编等节目生产过程,并以个人身份,代表节目向听众传达节目信息,与听众直接或间接交流的开放性、综合性节目。主持人节目形式体现了大众传播交流、协商、互动的优势,密切了广播媒体与听众的联系,深受听众欢迎并广泛运用于广播节目当中,成为广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任汪澎 《新闻爱好者》2011,(12):116-116
广播主持人节目是指在广播工作中,主持人参与采编等节目生产过程,并以个人身份,代表节目向听众传达节目信息,与听众直接或间接交流的开放性、综合性节目。主持人节目形式体现了大众传播交流、协商、互动的优势,密切了广播媒体与听众的联系,深受听众欢迎并广泛运用于广播节目当中。成为广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郑伟 《视听界》2011,(6):107-108
一.广播谈话节目受欢迎的因素 1.主持人的魅力广播谈话节目受欢迎最关键的因素是主持人的个性,他们能与听众建立一种关系或是与听众构成一种亲密的联系。2.参与的力量广播谈话节目受欢迎的因素还有听众的参与和感情投人。电视观众通常只是被动地注视着屏幕,而广播听众喜欢参与进来,并与其他人的参与产生共鸣。电视谈话节目主要是由现场观众和嘉宾起作用,而广播谈话节目会吸引许多听众打进电话。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直播节目在各个电台的节目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直播节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最大的信息量,同时也便于节目本身与听众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广播贴近生活,贴近听众的亲切感。正是由于直播节目具备了这些特点,所以广播中,直播节目层出不穷,也吸引了无数的听众,使得在传媒的激烈竞争中一度沉寂的广播又恢复了活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走转改"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锦州广播电视台广播电台中心播出了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听众的节目,许多稿件反映顾原生态的百姓生活,充满浓浓的乡土味道,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这一切都源于新闻工作者踏踏实实走基层深入生活,与听众倾心交谈,真正走进了听众的心。  相似文献   

13.
李晓娟 《视听界》2014,(5):114-116
广播《行风热线》栏目以正面宣传为主,采用的常规形式是将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请进直播间,与听众进行对话和沟通。如此单一和较为正统的节目形式,在一段时间后会让听众产生收听疲劳,栏目制作也会出现疲态。如何让栏目更加丰富和新颖,让听众的参与更加直观,让各政府部门的工作更加贴近民众、落到实处,是《行风热线》需要思考和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广播媒体随着直播节目的增多,听众参与广播形式和参与的程度越来越活跃,已经由早期的传统双向互动转为即时互动,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迅速播报给听众,网络平台、手机短信、微信和电话直通,成为听众参与广播最快捷的途径。任何媒体,没有受众的参与和支持,都会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办好听众参与性节目是广播在激烈竞争中赢得应有地位的必由之路。办好听众参与性节目,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胡乃秋 《新闻传播》2007,(10):49-49
听众群的多少,决定广播的成败。要想拥有相对稳定的听众群,就要不断拓展广播的领地,节目内容要贴近听众,服务听众,以便更加吸引听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直播访谈节目的主持月明刘志宏随着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直播节目在各个电台的节目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直播节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最大的信息量,同时也便于节目本身与听众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广播贴近生活、贴近听众的亲切感。正是由于直播节目具...  相似文献   

17.
面对改革开放的时代,面对听众对广播日益增长的期望值,主持人节目如何更加贴近听众、贴近生活,以取得良好的播出效果,这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从目前广播主持人节目的现状来看,虽然形式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主持人无稿;另一种是主持人有搞。所谓主持人无稿,一般是指主持人参与整个节目的设计、构思及采编等工作,对整个节目起主导作用和决策作用。这种节目在播出时,主持人手中无稿,或只有一些提纲和资料而无完整的稿件。主持人有稿,是指节目主持人参与部分节目的采写、编辑工作(也可能不参与),对整个节…  相似文献   

18.
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广播领域正式推出节目主持人以来,主持人节目这种新的广播形式很快得到听众的认可和喜爱.十多年来,主持人节目正日益取代传统的广播节目形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节目主持人这种新机制的引入,才使传统的广播走出低谷,获得发展.主持人节目扩大了广播受传渠道.主持人节目一般采用直播形式,节目制作与播出同步进行,节目所传达出的信息在时效性上较传统的录播要及时得多.而热线电话等听众参与形式的广泛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信息反馈,使受传双方的联系更加紧密和直接.从实际情况来看,当今广播传达出的信息很多都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听众.可以说,广播为大众服务的功能在当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仅就最严肃的新闻广播来看,近些年来,不少电台通过开设“新闻热线”、“新闻大哥大”、“新闻传真”等,使新闻更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增强新闻的可听性,赢得了听众.  相似文献   

19.
1992年10月26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上海乃至大陆的“广播人”来说却是个值得写上一笔的日子:上海电台新设直播节目“市民与社会”在正午12点一举打破了长期横亘在听众与电台间的一堵无形的厚墙,电台破“墙”而出,听众凭借电话破“墙”而入。实事求是地看,沪上广播观念一直领先于各省、市电台,甚至于中央台,从大陆首条电台广告的制作播出到全国首家交通信息台的开立,从“蔚兰旋风”到“王小毛”炒热,上海的“广播人”从没安分过。但由于“大环境”的制约和旧“广播观念”的束缚,广播始终未能摆脱“我播你听”的格局,广播快捷、灵便、易于同听众直接交流的优势远未得以发挥。广播要真正介入社会生活,贴近市民,贴近实际工作,就必须让听众参与广播,而且听众参与的方式、也应  相似文献   

20.
种丽华 《视听界》2002,(3):65-66
广播的主持人节目,以其内容和形式的特点看,有别于其它广播节目,一般是选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话题,由主持人贯穿节目、邀请嘉宾或开通热线吸引听众参与节目的一种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是由双方共同完成的,其中嘉宾的谈话内容是节目的主体,主要是在传递信息,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