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认为,西方小说多以个体为主角,以追寻为线索,置人物于“途中”,在变换的时空背景上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个人奋斗的主题。“在途中”的“追寻者”以及旅程模式,受古希腊自由、崇力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隐喻文化以及“寻找圣怀”原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内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这为读者阅读鉴赏西方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胡燕  黄荷 《文教资料》2009,(12):14-15
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表达了作家对中关文化能和谐相处、相互融合的期许,但是小说中在西方长大的女儿对母亲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排斥态度正是西方社会以东方主义的种族中心为出发点.排斥被视为“他者”的非西方文化的典型范例,她所刻画的中国形象仍然是西方文化所折射的“他者”形象。华裔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和尴尬处境使她们的文学创作流露出身份多重性的困惑.她们的作品既表达了对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渴望,又传递了对自己祖先文化的追寻与确认。  相似文献   

3.
紧紧围绕“追寻”二字,着重从文化视角的三个层面,即内外视角的传统美、文化冲突中的传统回归、文化整合中的文学“追寻”与川端的“追寻”个性,剖析了川端康成的《古都》,阐明这部小说体现了日本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化精神——“佳人”形象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佳人”形象为主要考察对象。在具体操作方式上 ,将其置于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演变历史中 ,加以纵向地比较与观照 ,从而分析“佳人”形象上所蕴含的近代式的文化精神 ,并进一步追寻这种文化精神在文学上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小说是纯属虚构的故事,而纪实小说却要以小说去写实,似乎违反传统,但以小说写实并非当代作家独创,可以说古往有之。本文试图从我国小说“写实”的传统和明清“时事文学”的创作追寻当代纪实小说的“根”。  相似文献   

6.
杨君 《华章》2011,(25)
小说《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奶娃”一家三代对不同时代美国黑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理解,展示了在白人文化压迫下的美国黑人对白人文化的不同的态度以及对黑人文化的追寻,尤其是主人公“奶娃”从密西根往南方的旅途中,寻找家族祖先的足迹,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转变,并最终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不能以牺牲民族文化作代价去实现“文化全球化”。以吴新钿的微型小说创作而论 ,他并没有全盘“菲化”而只是部分“菲化”。他在注意吸取西方文化和融会菲律宾本土文化的同时 ,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华族文化的独立性。也就是说 ,他的“菲化”并不是以消解华族文化为代价  相似文献   

8.
“林译小说”中“以中化西”的改写一直以来被后世诟病甚多,但其本质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坚守.在晚清特定社会需求以及译者本身文学素养的共同合力下,林纾在译介有关文学规范、宗教道德等文化文学核心内容时,选择了“以中化西”的翻译策略.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译本原有的文学艺术魅力,但却使得西方小说顺利地进入国人视野,达成了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中化西”的过程中,林纾有意无意地超越了僵守本国文化文学的立场,实现了文本形式及语言内容的“中西交融”,这不仅促成了中国传统小说内部的文学演变与革新,而且也为当今时下如何真正做到“文化坚守”给予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想起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李万武一些把小说写到能够应邀在刊物上发表“创作谈”的小说家,纷纷说:“写小说就是为了逗乐几”,或“写小说就是为了给人解闷儿。”这说法显然是占了几分理儿的。好的小说都亘的能够结人以恼保,读者捧读小说最初始的动因往往也就是追寻偷保...  相似文献   

10.
从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对主体意识的剥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西方文化参照的缺失,都使得在粉碎“四人帮”后相当长的一段创作时期内,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社会批判者和反思者,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的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受难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文化反思剧”置于中国当代戏剧史的总体过程中,分别从社会学与戏剧学的角度论述了“文化反思剧”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特殊地位:(一)作家们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观照历史与文化,努力从现实的社会人生挖掘传统文化和积淀,从而使现实主义精神在新时期戏剧中不断深化;(二)剧作家们在“寻”民族传统之“根”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民族戏剧艺术之“根”的追寻,从而将西方话剧的“写实”与传统戏曲的“写意”融为一体,大大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生理双重混血”的藏族作家阿来,以诗人的笔触为其小说《尘埃落定》开辟了一条“取胜的险道”。本文从其诗意的描述和特殊视野的构筑,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追寻三个方面对其小说创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关于小说中诗的语言与意境,特殊插入点的选择,“傻子”视点,权力的秘密,权力对人的影响,以及尊严的迷失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以中国为“镜像”的小说代表作《大地三部曲》中曾努力进行一种“他者”形象的普世化尝试,在相关人物的描写中创作出了中西融合的两种形象:一种是以阿兰为代表的以中国文化为内核而外表汲取西方文化精神的形象,但却以失败告终;另一种是以梅琳和王源为代表的在平等对待中西两种文化基础之上,汲取两种文化的优点,互为补充,而具有普世文化价值的形象。前者作为女性“她者”的代表,主要承载着对女性出路的思考,后者作为男性“他者”的代表,则主要象征着对男性以及整个男权社会出路的思考,文本以之为载体,表现了赛珍珠潜在的写作指向与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故乡》是一篇经典课文,教案很多,多是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情节、人物、环境),抓住“变”字作文章。为避开这个老套路,本设计拟从“悲凉”切入,以追寻“悲凉”作为教学的主线:先整体把握,寻找全课的情感主线,然后循着这个主线不断追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从内容到形式的追寻探究,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6.
“小说是文学”这一命题近代始得普遍认同。“五四”后,在西方流行的小说原理、小说观念大规模引入中国的背景下,中国“小说”观念经历了一个通过知识背景转换而争取独立地位——取法美国、法国小说观念以图创新——融会俄苏现实主义小说理论、英法现代主义小说理论等外来资源而力图自创新路——酿造出作家富于个性特色的小说观念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从中可窥见现代历史文化语境的迁延。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劳伦斯以其睿智思想和敏锐的目光,在其小说文本中不但处处闪烁着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同时也显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学术光芒。本文运用生态伦理学理论重新审视劳伦斯小说中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并揭示其生态伦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所追寻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伍慧明的小说《骨》通过大女儿莱拉的视角来展现整个家庭几代华裔在美国艰辛、沉重的奋斗史,从中透视出几代美国华裔在追求“美国梦”的征途中,不懈探索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努力,也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身上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王茵 《文教资料》2013,(29):4-6
古语曰:“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日宙。”“空间”作为“现代性”的一张面孔出现在“现代性”研究的语境中,以“有意味的形式”显示了20世纪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的转型,从康德提出的“先验感知形式”到结构小说文本的新型研究论域的“空间形式”,空间在西方文艺美学研究中不断的进行着由隐而显,自内而外的角色嬗变,对应着人类情感形式与现代生存现状的“喧哗与骚动”。本文旨在从“空间”的角度,对20世纪以降的西方人文学科研充的转向加以梳理,因之,在叙事学的研究层面上析离出现代小说的新型“时空观”.以此管窥现代小说的叙事形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作者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语体风格、所采取的写作视角与立场等不同,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大体上呈现出两种叙述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揭丑”与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构美”。究其原因表现为:社会现实与人生关系的不同立场,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对过于西方化的不同反拨,农耕文化与中国古典哲学影响下的不同艺术呈现。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形成了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叙述倾向差异之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