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的中国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一项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的系统工程.德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其人文关怀价值,在于构建一个深刻内涵之精神文明世界,其美学成就即塑造人格美.智育即通过培育人对客观世界之认识和实践,在美学上体现为审美自由和审美情趣.而体育的真实涵义,体现了人对自身和自然的美的追求.而劳动技术教育则蕴含着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创造美及其美感体验的教育内容,是劳动美育与技术美育之综合.  相似文献   

2.
视觉文化符号传播中技术层面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媒介在技术元素控制下视觉符号给人们提供了解读条件和视觉经验.显示出技术对于视觉符号的支配性,即在技术介入后,视觉符号如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建构理性与非理性、真实与非真实的影像世界.引出关于技术在视觉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哪些作用;人的延伸部分是技术部分还是自然部分,延伸后对人的意义是什么等议题;视觉传播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符号的图像化,它形成了视觉化观看的模式,这种模式重新建构了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后期的语言思想以"Sage"为核心.其基本观点认为,作为"Sage"的语言是人生存在世的基本方式与境域.在此境域中,语言成其自身,万物自行闪现,而非仅仅是人类使用的"工具".其深意不在于提出一种新的语言科学思想,面在于警醒并倡导技术世界的人类,应以"守护者"的生存态度"诗意栖居"在大地上.作为人基本存在方式的语言,同时也是生存在现代技术世界中人类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中,技术的本质通常被定义为它与生活世界的相关性,技术总是生活世界诸要素及其关系的聚集,并物像化为生活世界中的各种人造物。从这个视角出发,教育技术便无法被分解为所谓的物质形态和智能形态两大类,因为其本质是它与教育世界的相关性,所以能见到的教育世界中的各种人造物不过是教育技术的物像化。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过程和目的在于改造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改造世界的技术,也就至少有三类,即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思维)技术。社会技术是人们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都属于技术大家庭中的成员,但同时又有质的区别,社会技术具有规范性、系统性、主体际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人区别无机世界和其他生物体的要素在于精神,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人精神世界的建设。伴随现代化、世俗化进程,功利主义与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技术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技术的区分表现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跃迁,技术作为介入主客关系间物质实践的理性方式.其本质在于它与自然和社会所处的区域性的世界图案及条件性的有效制约,技术统治论的核心观念混淆了科学理性与技术行为质的区分,并割裂了二者与人文精神的有效联系,从而陷入政治性意识形态幻象的错乱之中。  相似文献   

8.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过程和目的在于改造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改造世界的技术,也就至少有三类,即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思维)技术。社会技术是人们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都属于技术大家庭中的成员,但同时又有质的区别,社会技术具有规范性、系统性、主体际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视觉传播新技术为人们了解世界打开新视窗,但也伴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新问题。该文在视觉传播技术火热的背景下进行冷思考,发现视觉传播技术在解决人类沟通苦难、传播美感方面仍存在局限。媒介技术的演进呈现出不断革新与回归感官系统的规律,归根到底在于维系人的自身价值。我们应理性看待视觉传播新技术,警惕技术对人的异化,这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中享受人文关怀、自在地生活。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现象学从存在论的“此在”出发,论证了人与世界、人与技术是一种操作与实践关系,并在存在主义人文主义的立场上进行技术批判。当代技术现象学聚焦于人与技术的关系,在“形而上”的研究传统之外,呈现了“形而下”的经验转向。对技术的批判固然重要,但技术的社会建构更为根本,通过对技术的调节与控制可以建立人一技术一世界的生态平衡系统。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受益于布伦塔诺和胡塞尔,但生活世界的存在意义又使海德格尔告别二者,技术作为生活世界中与人相关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被纳入海德格尔的思考之中。技术被思考为存在意义高度上的解蔽方式,技术将一切东西,包括人作为持存物摆置到其自身之内,对所摆置的东西进行规定;同时,我们所使用的技术物亦聚集着天地神人的四重整体,并需要人对技术进行实现。现象学意义上的人不再是独立于技术的控制者,而是参与者;技术也不再是独立于人的中立物,而是包括并聚集着人的物化存在。对现象学的技术思考消解了人与技术的对立。  相似文献   

12.
怀特海认为,文化的分裂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悲剧,对未来将产生毁灭性的灾难,而文化的分裂肇始于现代技术的出现。世界“无限丰富性”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与各种文化、宗教的象征符号之间的联系。本文通过集中讨论技术对世界丰富性的潜在威胁和对人类符号系统地寻觅,来研究它们各自在不同传统中是如何在一般意义上体现差异的,技术在哪种情况下导致了丰富性的减少。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理论界在技术本质及其范畴问题上争论未止。技术是人类利用,控制与改造自然,社会,思维的方式,方法的集合,是人对世界的活动方式,包括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思维技术。  相似文献   

14.
本质上,技术起源于人的“活好”需求,是人类实现生存和达到自我超越的手段和工具。然而,现代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一是身体技术被忽视;二是人类基本目标迷失;三是人的创造性欲求匮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克服技术的以上影响:重新启用身体技术,让身体技术与现代器物技术并行发展与运用;建构技术价值判断体系,扭转技术漂移的不确定性;构建多元化的生活世界,摆脱单一的技术“座架”。  相似文献   

15.
作为技术研究者的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旨在于讨论马克思的社会变革理论中技术和科学的地位与作用.文中强调了技术与经济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同时驳斥了将马克思当作技术决定论者的粗浅观点.马克思把技术看做人类和外部物质世界之间的媒介.通过对科学与技术的区分,指出机器生产的出现和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意义.马克思还分析了资本品部门的特殊作用和资本主义趋向大规模生产的必然性,以及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创新的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对教育技术存在方式的认识是一个制约教育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存在论的两种认识为我们解读教育技术是什么提供了理论依据,人—世界的存在结构揭示了教育技术之世界、在之中、共在,教育技术的艺术化是教育技术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世界科学与技术教育大会于2007年7月9日至12日在噢大利亚帕斯市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科学与技术教育工作者达1,000多人,来自全国世界50个国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技术异化理论中提到,人类在利用技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技术反过来成为发展的阻碍力量并反对技术的主体。当前,新媒介技术“崛起”过程中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逐渐使人的主体性被“替换”“淹没”,导致个人在创新思维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道德认知发展、诚信价值观培养及意识形态安全观等层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新媒介技术异化现象足够重视。通过增强个人主体性意识、强化自我能力建设、完善新媒介法律行规、发挥社会监督合力及健全技术伦理道德体系等举措,促进新媒介技术发展与人的主体性良性协调,重拾人的主体性地位,最终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技术观认为,技术的本质是解蔽,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同一性在于形而上学的崛起,主客对立、存在者的凸现及对存在的遗忘均在现代技术中有所表现。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现代科学源出于西方的形而上学,因其与技术的天然渊源,而技术又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故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通行的强势语言,结果是现代技术在全球畅通无阻。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无法使人回避技术,不过却有利于澄清人与技术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审美,什么是审美形象创造?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什么是审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根据百度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