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知识共享”下的教师管理现象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共享是教师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教师管理的一种策略。“非知识共享”状态下的教师管理往往导致教师工作单兵作战、团队协作精神薄弱、教师的隐性知识开发不够、知识创新力度不大、教师专业成长不够重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扼杀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认清教师是知识工作的特点,并把教师知识共享作为教师管理的内容、目标、策略,以提升教师管理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基于个体知识的发展,需要发展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学校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知识的累积,促进教师知识的流通与分享,发展教师的合作文化,打破工作结构的孤立,协助个别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在知识管理视野下,我们在学校的各个层面组建学习型团队,期望这些团队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组织自身的能力;能带来团队本身和成员学习行为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提升素质与竞争力、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策略。教师是知识型社会中极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担任着知识的传递、创造与学习的重要角色,必须不断地追求专业成比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变迁,胜任教学工作。而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技能提升的主要焦点在于知识的获得、产出、转化、创新与应用,内涵与目的都与知识管理相符。所以,教师若能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来管理自身和整个学校的知识,将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的脉搏,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提升自身素质和整个学校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的角度探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教师有效实施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将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利用知识管理的策略或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整合信息资源,协助教师发展教学能力、技巧和经验。还可以通过与学校知识管理的互动塑造学校的学习文化,形成团队协作分享的组织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5.
促进教师个人知识共享的学校知识管理策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基于知识共享的学校知识管理有助于教师个人知识发展。教师主观方面的原因,如教师对个人知识的意识程度、共享知识的主观意愿和认知结构,教师个人知识本身的特性和学校组织结构与环境等是制约教师个人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促进教师个人知识共享的管理策略包括:构建知识型学校组织结构;创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学校文化;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知识共享的信息网络;开发团队学习模式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师的个人知识及其工作特点,阐述了面向课程建设开展教学团队知识管理的意义,并参考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管理SECI模型,分析高校教师团队开展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提出相关的策略和规则,以期通过教师团队的知识管理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学校知识的传播主体,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决定着学校的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教师在认知上能掌握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了解其目的,在技能上能熟练地去获取、转化、运用和保护知识,这是提升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基础。但开放的态度和尊重学术的价值观才是提升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大学知识管理中的观念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学的知识管理是理论界和管理实践面临的前瞻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建构适应社会要求的大学内部管理体系。本文在尝试对大学知识管理作一初步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大学要实现真正的知识管理,必须在知识共享,终身学习,组织学习与团队学习,以人为本与团队协作等方面实现观念的转变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知识共享是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和团队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校教师团队通过知识的共享、交互和整合,能够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和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然而,高校教师团队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障碍,导致教师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不高或成效甚低。因此,如何提高教师团队的知识共享意愿,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行为,是当前各大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从共享能力、共享渠道和共享激励三方面提出促进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为提升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成效提供有益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章从以人为本及知识管理概念出发,阐述了“以人为本”在知识管理中如何体现育人的理念,在知识管理中如何实施“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提出团队的协作是知识管理的最基本模式;激励机制是图书馆实施知识创新的有力手段;人力资源是高校实施知识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强化隐性知识的挖掘,是增强献信息中心竞争能力的基础保证;献信息中心储藏的献资源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评估条件;做好知识管理服务是高校献信息中心职能的体现等观点,最终为实现知识创新服务。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教育学应属于两个位面的概念,前者强调操作,后者着意研究;前者重在实践,而后者落于抽象。由此而产生了教育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区别与教育学科的分化。教育知识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参照的行动方案,具有经验性和操作性,是一种实践知识,属形而下;教育学知识以价值观的引领为主要参照系,具有论理性、抽象性的特点,是实践哲学的理论范畴,属形而上。而且区分教育知识与教育学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和学习构成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力。本文论述了企业知识的独特内涵和特有的体系结构 ,分析了现代企业的新型学习模式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企业知识学习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知识的道德是知识主体对知识所秉持和恪守的一种道德态度。它包含尊重知识、追求知识、创生知识、传播知识四个层面的内在规定。对待知识的道德态度,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承和递交的历史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了解知识更新的道德内涵,“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知识更新和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14.
网格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网上信息资源的版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凡是知识都是普遍的观点是一种误解。读过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我们可知,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其实并不多,大量的知识反倒是非普遍性的知识。不区分两种知识往往导致以对待普遍知识的方法对待一切知识,其结果反而不能获得恰当的知识;区分了两种知识而以普遍知识贬低、排斥非普遍知识也是不对的,因为那会限制人类获取各种知识的途径,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Currently, there is little knowledge reuse across training, docu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support. Knowledge-based materials developed for one purpose are not shared or reused in other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Knowledge Warehouse, a conceptual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t sketches the benefits of and limitations to the knowledge warehouse solution. It also takes the first steps towards defining a standardized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storing knowledge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教育学应属于两个位面的概念,前者强调操作,后者着意研究,由此而产生了教育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区别。教育知识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参照的行动方案,具有经验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是实践知识;教育学知识以价值观的引领为主要目的,具有论理性、抽象性的特点,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创新与知识组织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知识创新概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认同创新公认概念的同时,对知识创新适当给以泛化,并提出了为知识创新的成功实现,必须对知识组织管理的旧观念进行了变革,使知识组织管理成为创新主体决策层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与企业的知识活动系统结构,都具有全息结构特征.从知识活动的视角对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类型进行划分,包括基于知识生产的知识转移、基于知识传播的知识转移、基于知识应用的知识转移.大学一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事实上是一个互动过程,需实现知识转移从"单向"向"双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一定知识的支配,理解教师知识是准确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的核心方面。由于知识观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不尽相同,由此所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也大相径庭。教师是实践性职业,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展工作的,他要随时面对千变万化的情境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实践策略,丰富的个人化知识支持着他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履行专业职责的活动,因此,依照哈耶克的"分立知识"观,教师知识具有情境性、个体性和内隐性等特征,是个人化知识,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可能。教师教育改革要尊重每位教师个人知识的独特价值,创建有助于教师合作并促进每位教师展现其才华的文化和制度,构建丰富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