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徽州傩历经数千年传承,不断汲取周边地区傩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精髓,形成了古老稚拙、粗犷豪放且极具原生态的民俗文化。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主流强势文化的冲击,徽州傩正逐步走向衰退和消亡的窘境。针对徽州傩面临的危机,尝试利用徽州文化底蕴和文化经济一体化战略,加强傩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争取创建有徽州特色的生态傩文化资源品牌。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法、行家访谈法等对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分析了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劣势及所拥有的机会与面临的威胁,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民俗学理论观点,文章对徽州民俗体育的特征和价值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认为徽州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依附性、传承性、竞技性和娱乐性等主要特征,具有宗教祭祀、强身保健、嬉戏娱乐、艺术观赏和修身养性等价值.  相似文献   

4.
古徽州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但在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及田野调查法,分析了徽州民俗体育旅游的优势、发展现状,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探讨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其能为徽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徽州文化与明清徽州民俗体育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徽州文化是明清徽州民俗体育的物质基础、文化原型、经济基础与制度保障,明清徽州民俗体育对徽州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现徽州制度文化的亲情伦理、丰富徽州行为文化的内容、孕育徽州心态文化的价值取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古徽州民俗体育源于文化底蕴厚重,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是优秀民族文化和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鲜明的传承性、地域性、民族性、普及性和多功能性等特点,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功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古徽州民俗体育,对弘扬徽文化与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内涵和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立足社会学、民俗学、体育学,对城市化进程中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和经济支持力度;重建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注重现代化转型;在全民健身、学校教育、村落民俗文化旅游中寻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8.
黄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徽州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逐渐凸显。黄山学院作为黄山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困境。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黄山学院参与黄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进行研究,旨在为高校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体育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以古徽州为例,分析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和古徽州自然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交通、社会体育等优越条件。提出加强区域合作,各尽其力,形成“一核、两圈、五辐射”的体育旅游圈带;实行构建体育旅游度假区、提高高端赛事举办率和服务水平、统筹规划体育旅游发展等策略,促进徽州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它孕育了徽州文化,哺育了徽州一带的民众,也培育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生态环境遭遇了破坏,文化遗存犹如倾巢之卵,保护迫在眉睫.优良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化繁育的土壤,营养供给站,是文化传承与保护必要条件.通过对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和人的价值观念等5项维度的现状评估,并从这5项维度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甘肃是中华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傩文化蕴藏丰富且保存较好,但目前对甘肃傩文化的研究还很显薄弱。《甘肃傩文化研究》的出版发行,填补了其研究著作方面的空白,它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全面介绍和研究甘肃傩文化的力作。全书对甘肃傩文化的历史渊源、生态现状、地方特色及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调查、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繁荣甘肃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增进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作为垂功于后的补阙之作,其在著述精神、研究方法和体例编排等多个方面颇多启迪。  相似文献   

12.
桂林傩面具曾在宋代全国闻名,至今在民俗学、美学上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纸傩面具相较木刻傩面具保存难、数量少,文献资料罕有记载。经过多次走访调查桂林本地纸傩面具制作的民间艺人倪普仁老人后,最终详细记录并整理出了桂林纸傩面具的工艺制作流程。这在傩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巫傩面具是巫傩文化的最大特点,傩人以及信仰者把面具视为神物,是沟通人、鬼、神之间的工具,是鬼神的灵魂,是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面具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巫傩面具显示了傩文化、傩戏的不朽魅力。它以独特的韵味体现出上古初民的生命观和浪漫的想像力,成为一座沟通蛮荒时代与当今岁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安徽贵池族傩文化的物质载体分为可移动的各色道具和不可移动的祠堂庙宇两大类,它们是古傩文化的物化形态,体现了传统宗族社会与地域文化的内在关联:即宗族重教是地域文化产生形成的人文基础,宗族社会的需要和着力营建,为地域文化产生并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宗族社会所创造出来的极具特色的文化物质载体,当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5.
王仕佐 《教育文化论坛》2010,2(3):101-107,128
贵州是中国傩文化之乡,尤是傩戏品种较齐全的省份。贵州土家、壮、侗、仡佬、苗等民族的傩戏,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早己引起国内外学者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兴趣。文化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内涵丰厚的贵州傩文化展示的是贵州土地的神奇、人民的智慧及文化的多彩,在21世纪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强化发掘、保护及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意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幸福、公正、公平、充满活力的未来社会的重要标志,不仅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决策上高度重视,地方高校更应充分利用其特有的学术优势和教育平台,在内涵挖掘、人才培训、对外交流、功能展示及传播途径等方面对贵州傩文化的发掘、保护及传承发挥它应有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6.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至明清,傩文化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步过渡到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也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的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傩、道两者之间互融互补。由于地域与民俗文化的独特性,道教之于傩的影响必然受其制约与再塑造,形成拥有其自身特色的本民族、本地域宗教文化,形成傩文化与道文化传承发展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巫傩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内涵“巫傩”信仰而又不乏“审美”表达的民间艺术形式,又是集多元宗教、多种民俗以及多种艺术相融合的复杂文化形态。巫傩舞蹈作为“巫傩文化”的外显媒介和载体,体现和包含了众多内隐文化价值和意义。,通过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研究巫傩舞蹈形态孕育形成的成因、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具有超越舞蹈本体方法论意义。同时,对于还原巫傩舞蹈本体艺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中国舞蹈史,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傩,作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文化事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的探求者、而赣傩文化在社会各界的强势参与下焕发出强劲有力的勃勃生机,彰显着大爱无相的无穷魅力。为了更好地研究赣傩文化,明了现代学术史上各阶段具有代表性人物对赣傩文化所持的观念和赣傩文化的学术成长过程,有必要对赣傩文化的历史和研究历程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辰州愿是湘西北澧水流域鲜为人知的巫教傩仪,供奉坛神,属土家傩中的"上傩"(高傩)。还辰州愿神秘、奇特,是傩仪向傩戏过渡的"准傩戏"或"前傩戏",填补了湘西地区傩文化从傩祭到傩戏过渡的空白,使湘西地区傩文化发展呈现出一条上下连贯的完整锁链,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