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8年汛期,内蒙古东部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我和陆晓东作为内蒙古电力报社的“战地记者”,深入到兴安盟、呼盟岭东电力抗洪一线,组织稿件,进行采访,先后在《中国电力报》、《内蒙古日报》等各类报刊发稿(图片)共40多篇,及时对电业职工抗洪保电事迹作了报道,这次经历也是我们记者生涯的一次极好的锻炼。确定选题,发挥群体优势  相似文献   

2.
当我采写完《实践“三个代表”的交响———息烽开阳抗洪抢险救灾纪实》这篇通讯(以下简称《交响》),将稿子交给编辑部后,只觉得是完成了一次平常的采访,也就不再去想它了。出乎意料的是,《交响》在2002年度贵阳市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紧接着,在今年4月揭晓的2002年度贵州省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交响》又榜上有名,获得二等奖。能够在汗牛充栋的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接连获得市、省两级好新闻奖,说明《交响》有其独到之处,促使我重温其采访过程,思考、总结其中的启示。只有角度独特,抗灾报道才新颖2002年6月18日至19日,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三、四年中,笔者主要是担负《常德日报》“三农”工作报道,对如何做好农村报道有了一些粗浅体会。2009年本报为庆祝建国60周年,组织了“沅澧流域行”大型采访活动,在领导和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先后到石门、安乡农村采访,从中又学到了不少经验和知识。我认为,要把农村报道写得出彩,让农民喜欢读我们的报纸,在报道中应该要做到“三化”:即典型本土化,新闻故事化,语言个性化。  相似文献   

4.
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了。当我们翻看1996年8月的河北报刊时,又重新被那种热烈而又悲壮的气氛所裹挟着。我们感到有必要再对这一个月的抗洪报道做一下全面的回顾和评述,但愿它能对今后的有关报道起到些微的警示作用。 汛情报道最早的是《河北日报》7月31日一版消息“滦河水系发生入汛以来最大洪水”。最先报道洪灾的是《河  相似文献   

5.
今年夏天,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后,在石家庄日报社党委的统一组织下。《燕赵晚报》迅速派出4名记者分赴全国各地抗洪前线,对抗洪战场上广大军民奋战洪魔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报道。使省会人民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抗洪前线的战况。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前线采访中,4名  相似文献   

6.
旅行报道出佳作,旅行采访出人才。这一神奇现象近年来又引起我国新闻界的普遍关注,并在更大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旅行采访热。八十年代初,首先由首都新闻单位发起组织过《长江行》《滇西万里行》《边疆万里行》《今日长征行》等,随后省报、省台也接连跟上,山东大众日报搞过《三千里海岸线调查》、云南日报搞过《金沙江行》、辽宁辽阳台有过《边界村庄见闻》、四川日报有过《长江漂流》、四川电视台有过《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纪实》等等。毫无疑问,旅行报道已成为新闻宣传中的重型武器,旅行采访已成为记者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旅行采访缘何能如此有效地培育、发掘出新闻人才?其催才效应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应当承认,旅行报道这种特殊形式本身就易引起读者共鸣共振,并在社会各界引起轰动效应。“广大读者特  相似文献   

7.
在’98抗洪报道中,《八月八日:我们守住了长江干堤》能得到专家和读者的认可,我想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这篇消息以史为证,具有鲜明的历史与现实的可比性;二是它写活了人,表现了抗洪军民万众一心、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 ’98抗洪斗争波澜壮阔,愈演愈烈,超乎人们的预料。8月初,我被编辑部派遣赴荆江三险段之——的监利时,已先到过嘉鱼、黄梅等抗洪一线采访。当时,人汛已一个多月,军民抗洪抢险持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2002,(5)
在今年六七月份我省抗洪枪险 救灾宣传报道中,《汉中日报》、《安康日报》、《商洛日报》都强化了典型报道,重点推出了一批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汉中日报》专门开辟了“抗洪救灾英雄谱”专栏,并于6月20日在头版头条重点推出了《他用生命实践了“三个代表”——记“6·9”洪灾中英勇献身的岳坝乡党委书记朱显发》,记叙了朱显发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动人事迹。随后又连续在头版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我们许多记者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的号召,纷纷奔赴老少边穷地区,奔赴厂矿、农村、牧区,奔赴部队边卡哨所和科技试验、研究场所,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指战员学习、采访。在这次抗洪救灾中,我们的记者又以灾情为命令,迅速奔赴第一线。他们涉深水、顶酷暑,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及时地向全国、全世界报道了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英勇抗洪,自力更生,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可歌可泣事迹。本刊从这期起,开辟《来自采访第一线》栏目,专门刊登记者们来自采访第一线的报告、日记等稿件。这期刊登的是人民日报几位记者采访抗洪救灾第一线的一组记录。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我们许多记者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的号召,纷纷奔赴老少边穷地区,奔赴厂矿、农村、牧区,奔赴部队边卡哨所和科技试验、研究场所,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指战员学习、采访。在这次抗洪救灾中,我们的记者又以灾情为命令,迅速奔赴第一线。他们涉深水、顶酷暑,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及时地向全国、全世界报道了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英勇抗洪,自力更生,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可歌可泣事迹。本刊从这期起,开辟《来自采访第一线》栏目,专门刊登记者们来自采访第一线的报告、日记等稿件。这期刊登的是人民日报几位记者采访抗洪救灾第一线的一组记录。  相似文献   

11.
业界博览     
“韩寒流”集体发作《中国青年报》文学版2月27日登出“韩寒之后又见高中女生金今”的消息,这位16岁的高中女生出了一本《再造地狱之门》。《浙江青年报》报道了“德清有个‘女韩寒’,17岁出版27万字长篇小说”。《哈尔滨日报》一位记者采访的一位教师说,他们班中五六个平时  相似文献   

12.
要在长达数十天的抗洪防汛报道中频出新意,充分体现新闻策划的导向价值、服务价值和艺术价值,并非易事。武汉晚报注意策划立意高,总目标、分目标收放自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8月2日一版刊发的《同饮一江水 共绘战洪图——来自石首、监利、岳阳、九江、湖口抗洪一线的报告》就是一例。 这次“走出去”的创意,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特别关注当地军民奋勇抗洪时的水情、域情、人情,并努力寻找与武汉保卫战的关联点。于是,彭学明、喻发胜、吴慧莉、艾杰四名记者在创意出台的当日下午即冒着危险分赴正与洪魔激战的上、下游各地,进行同步采访(7月30日至31日),并按要求于8月1日晚9时前,将稿件送回了报社。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河南省的《南阳日报》“社会生活”列连续发表了一组由该报记者千里追踪采访而揭穿的“中国发现160岁寿星”假新闻的追踪报道,该报道后经《中华新闻报》、《羊城晚报》、《南京日报》、《现代青年》等数十家报刊的转载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则曾被国内外众多媒体广泛转载的假新闻,经过我们辗转千里的追踪采访,最终弄清了它的真实面目.证明了它是一则20年后又卷土重来的假新闻。这条假新闻给广大新闻工作者留下了诸多的思考:新闻应该如何打假?尼江门核对安的经过1998年12月,我们注意到国内许多报刊纷纷开始转载一则消…  相似文献   

14.
肆虐了两个多月的特大洪水终于有些精疲力尽了。连续冒酷暑在抗洪一线奋战了一二十天的摄影记者开始陆续撤离现场。这时,《工人日报》摄影记者于文国却杀了一个“回马枪”,不顾疲惫又匆匆奔回九江,专门等待拍摄老百姓送别亲人子弟兵的镜头。两个月来,抗洪救灾摄影报道出了许多动人心魂的好作品,但少的就是“豹尾”这有力收尾的一笔。《痛别》即是添上光彩的一笔。于文国等人抓住了这个机会。但是抓住了机会,并不等于成功。  相似文献   

15.
(一)##D今年,我国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情牵动了中原人民的心。为了让听众及时了解到抗洪前线发生的新闻事件,体现出新闻媒介在抗洪抢险斗争中的社会责任感,位于远离抗洪抢险第一线的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树立大广播观念,把宣传抗洪救灾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在大力宣传郑州人民向灾区捐款捐物的基础上,及时与赴武汉等地的驻豫部队和当地新闻媒体联系,播出了一批时效性强的反映抗洪前线情况的报道。之后,又派出4名记者组成两个小组分赴武汉、哈尔滨抗洪前线实地采访(谢宏亮、陈宏坤赴武汉,刘悦、傅…  相似文献   

16.
今年夏天,江苏里下河地区遭受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我作为新华日报驻扬州市记者,曾5次赴里下河重灾区采访,和报社派往那里的采访组的同志共同报道了灾区人民与洪水搏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等方面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抗洪报道归来,重读江泽民同志1989年《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思想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江泽民同志指出:“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  相似文献   

17.
1981年8月3日,《北京日报》一版发表了通讯《一幕发人深省的悲剧》,报道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学生冯大兴,从“业务学习尖子”堕落成为“抢劫盗窃犯”的思想蜕变过程。我参加了这次采访,至今仍留有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我在参加刊授学习前,读书和写作态度很随便,不求甚解,写作不打复稿,采访不写提纲要点,写作后又不想修改,经不起推敲。通过学习《新闻知识》《新闻基本理论》《报纸编辑学》等教材以后认识到,写新闻不是单一的实践活动,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也要有丰富的事实材料,还要有一定的表现技巧,要想反映得恰当,准确。我认为要反复地推敲修改。“多改出佳作”。如去年八月间沈阳市微波站载波班在抗洪  相似文献   

19.
作为记者,有时颇费周折所获得的是一堆并不满意的零碎材料。如何找到报道的“灵魂”构筑报道的“骨架”,又采用什么方式将主题与材料统一起来,是最见记者思想和技能的两个“试题”。一个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娴熟技艺的记者,往往能交出满意的答卷。1995年11月27日市场报刊出的《大寨走向市场》,就是一个能表现记者这方面能力的典型例子。笔者曾陪同记者到大寨采访,对采访所得了如指掌,对如何从零碎材料中提炼主题,怎样做到大主题与碎材料的统一感触尤深。 1995年11月9日,人民日报市场报记者杜峻晓、沈新花为采访阳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住在阳泉宾馆。  相似文献   

20.
吕德生 《当代传播》2006,(5):108-108
今年初,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政协辞退6名政协委员的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新疆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都给予了突出报道。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机关报的《亚洲中心时报》,除详细报道这件新闻外,又组织力量几次到天山区政协采访,先后以两个整版全面、深入地进行报道,引起很大反响。这些报道,是《亚洲中心时报》积极贯彻落实新闻“三贴近”的实践,也是对改进政协工作宣传报道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