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作为本体性语文教学内容的语文知识、技能和策略,它们并不是以个体的形式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入到语言强大的叙事功能之中的。谈到叙事,那自然得说到语言之意,意的呈现总是以一种或显性、或隐性的图画为依托的。正是这一幅幅物的图画、形的图画、结构的图画所编织成的语言形式承载着语言、文化之意。之所以有很多的语文课堂似是而非,就是因为教学没有"图画意识",没有用语言唤醒并建构学生的"图画系统"。图画叙事并  相似文献   

2.
“图画叙事”强调“图画”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它包括视觉图画和内隐图画,一个指向事物,一个指向思维,用“叙事”将它们贯穿起来,从而形成了“图画”和“语言”之间的彼此互动和转换。“图画叙事”视角下的写景文教学,不但强调“物象”“景象”“意象”,而且还注重句式的特点、篇章的结构、行文的脉络以及语言的积累和内化。下面就以《庐山的云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为例,谈一谈写景文教学具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图画叙事是一种适合于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叙事方式。课文插图、汉字表征、文章结构等都是图画叙事的表现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建立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的沟通桥梁,选择最适切小学生的叙事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感知世界、获取信息、发展心智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梁清 《考试》2011,(9):23-25
在高中英语写作训练中,以情景作文最为常见,而且提供隋景的主要形式是:图画、文字或文字加表格。对于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的图表作文,尽管高考英语考试说明写作部分明确指出提供情景的形式有“图表”,但由于近几年的高考英语全国卷几乎没有涉及到图表作文,因此多数学生对于这种题型重视不够,导致在遇到图表作文,看到一幅或数幅图表、若干数字时不知如何下手。  相似文献   

5.
沈杠云 《广东教育》2011,(10):68-69
“绘本”一词来源于日本,英文称“picturebook”,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完全没有文字而全是图画的书籍。绘本主要以儿童为读者群体,属于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样式,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文字大都简短、浅近。  相似文献   

6.
列锦与想象、联想 古代文学作品里,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用以名词为中心的词组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不是语法所能解释得了的,它是一种修辞手法,称之为“列锦”。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前三句分三组,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词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诸词各是一个特写镜头,这些镜头的连贯出现,就给人展示一幅浑然一体的图画,渲染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创造出一种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图画是静止的直观,它直接诉诸人的视觉,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是文本内容的浓缩.学生看着生动形象的图画,印象往往鲜明、深刻,如临其境.生动形象的图画既可启迪思维的火花,也能诱发写作的兴趣.和文字一样,图画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之一,也是重要的“语言”形式,包含着许多画外之意.  相似文献   

8.
“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的教学和训练。”在六年前的南通会议上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同志如是说。的确,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能力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文课没有真正姓“语”。因此,语文教学要想摆脱“耗时多,效率低”的困境,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教学和训练上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阅读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一般认为,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因此离开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就不可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揣摩语言的隐含信息,就是要对字面上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能够为读者所理解、所感受的信息进行深度的把握。所谓“隐”,即未曾明言之意;所谓“含”,即确实存在于某一语言形式之中的意思。“弦外之  相似文献   

9.
图表是语文教学中的综合艺术,它借助图画、表格、线条、文字等艺术手段解析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特点。它是课文的艺术再现,既是一篇“微型教案”,又是一篇“微型范文”。图表设计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与形式特点,经过反复推敲,精心  相似文献   

10.
怎样由看图写话过渡到命题作文呢?我们认为,既要讲究“过渡”的形式,又要注意“过渡”的方法,具体说来,可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1.在看图写话的训练中,适当增加独立写作的因素,不断减少对图画的依赖。具体办法有如下几种: ①替代法。就是在一组连环图中,抽去一幅或几幅图画,而用文字说明替代之。作文训练时,学生既要看图画内容,又要看替代图画的文字说明,并把图画内容和文字说明揉为一体。由于文字比图画抽象得多,因而看文字说明作文,难度更大,独立写作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爱民 《江西教育》2004,(15):67-67
某地一至六年级学生参加了该地组织的一次考试。其中.一年级语文试卷最后一题“看图写话”.题目是这样的: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按照“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写三句话。第一幅图画是:草地、马群、蝴蝶、花丛;第二幅图画是:柳树、燕子、稻田、小河、小鱼;第三幅图画是:蓝天、白云、小鸟、羊儿、草原、土丘、手执皮鞭的牧民。绝大多数学生很合题意地答出:马儿在草地上吃草或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燕子在稻田上空翻飞或小鱼在河  相似文献   

12.
一、在观察图意中训练语言的条理性 初入学儿童的语言往往缺少一定的语脉,其原因是语言表达的先后顺序不够明确。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儿童进行观察顺序和表达顺序的训练。 如第二册“看图学词学句”(2)有两幅图画,一幅是“花园”,一幅是“果园”。我指导儿童观察画面并设  相似文献   

13.
《苏州园林》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全文中心明确:“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并且用四个“讲究”具体诠释了这一特征。文章又以第3节至第6节分别与每个“讲究”照应,第7~9节则从文章细处着眼进一步来说明“完美的图画”,突出这幅图画之“完美”,“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最后一节是自然总结。因此说明顺序清晰,结构严谨。大家之文不仅思路浑然一体,如璞玉天成,更重要的作为一篇说明文,语言之美也堪称说明文之“标本”,比喻、排比、对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方法不仅增强语言之形象生动,尤其是化用文言语句如“隔而未隔,界而未界”“不足取”等俯拾皆是,更增添了语言的典雅之美。所以教学此文,缺少语言美的欣赏,应该是一种教学的败笔,语文课之语文味也就寡淡了。  相似文献   

14.
“九义”教材第四册基础训练7的“说话·写话”部分,编有五幅排列错乱的图画,五幅图连起来形象地反映了两个少先队员为军属老奶奶擦玻璃的优秀事迹。该题的训练项目有三个:一是“想想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二是“把五幅图的次序排列好,再连起来说说图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三是说后写一段话,实现由说到写的过渡。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我在参与其中的主导课题“整合化知识教育”时 ,发现了许多亮点 ,如 ,语文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语文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 ,课堂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生活语言环境的整合等。为此 ,结合一些事例 ,与大家一起讨论。1 绘画作文和绘画演讲。绘画作文就是用一幅画加一段话的形式 ,让低年级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记下来 ,帮助小学生实现从图画到文字的心理转换 ,配合低年级的听说训练 ,实施作文起步教学。绘画演讲指在一定的场合有条理地、绘声绘色地演讲美术…  相似文献   

16.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图画,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等能力。因此说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文中文字所表现的内容。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忽略了插图的价值,对它视而不见,并没有让它的价值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文学语言 举凡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寓言、故事、报告文学等等,都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凭借着语言这个工具,或者说通过语言的媒介,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反映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在读者或观众面前,展开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生活图画。离开了语言,就无所谓文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尔基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已学词语作文。给出一组词语,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已有的经验,联缀成文。如让学生运用“田野、碧绿、树木、山峦、溪流”等词语写一个作文片断。或者,教师顺拈两个词语,让学生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关系,进一步扩充为文。如让学生在“天空”与“茶”之间建立关系,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即由天空联想到天空下面的土地,由土地联想到土地上有水,这样一直联想到茶。看图作文。给学生提供一幅画或一组画,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像,领会那一幅或数幅有联系的图画的内容,然后再将图画语言转为文字。听音乐作文。给学生提供一段音乐,…  相似文献   

19.
冯晨 《云南教育》2008,(6):20-2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秋天的图画》是本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表现自然景物为主。“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梁举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描绘出的山水画,它表现大自然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  相似文献   

20.
与诗同行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进行写作系统训练的最简洁可感的文学形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每一种艺术它所表现的对象必须与这种艺术所使用的每种符号相适应”(莱辛《拉奥孔》)。绘画使用的媒介符号是点线面色,诗歌使用的媒介符号是语言。作为一种美学形态,诗歌常常“突破语言这种媒介符号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袁行霈语)。本文以绘画的“平面构成形式”在诗象打造中的运用为例,推介几种诗歌的表达技法,意在呼吁与诗歌的“亲密接触”,让诗歌和诗美与我们一路同行。一、意象特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