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十运会赛场上,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员取得了不菲的战绩,成为本届全运会的焦点,被称为“清华现象”。回顾历史,高校从来就是奥运会冠军的摇篮,现代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就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取得的。中国近代竞枝体育也始于高校。清华大学办高水平运动队成功的模式,标志着竞枝体育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由低文化层次向高文化层次转移。预示着体育人才的知识结构向真正的高学历转化。改培养运动员学生为培养学生运动员是清华人观念上的根本转变。高校将成为培养竞技精英的基地,成为带动中、小学体育的龙头、成为开展群众体育的沃土,带给中国竞枝体育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2.
百年清华奥运历程之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自建校以来就始终注重培养“全人格”及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早在民国时期,中国共参加3次奥运会,其中都有清华人担任组织工作。50年代蒋南翔校长提出“大学是出体育人才的地方”,2008年清华学生运动员站在了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清华的奥运之路,是中国大学体育参与奥运的缩影。回顾和总结清华大学的奥运历程,试图厘清其参与奥运的轨迹,并借鉴国外大学体育的经验,探索中国大学体育参与奥运的路径。对清华体育的领军人物、运动场馆、育人理念和体育传统与精神进行了阐述,以推动中国大学体育为奥运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在总结梳理我国竞技体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后奥运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宏观背景的变化与构建和谐体育的新任务,通过系统分析,为我国"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总结了7条宏观对策:(1)实现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先行;(2)实现微观举国体制向宏观举国体制转变;(3)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转变;(4)实现竞技体育一元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变;(5)实现由追求奥运会金牌数量向追求奥运会金牌含金量的转变;(6)实现运动员管理由社会本位向运动员本位转变;(7)实现运动训练由科技攻关向科技先导转变.  相似文献   

4.
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国家在对奥运会的重点项目的竞技人才进行培养的同时,往往很难兼顾到一些非奥运会的冷门项目运动员的培养,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多元化。本文以2006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获奖的运动员丁俊晖为案例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竞技水平很低的个人项目(如台球),可以交给家庭或社会举办,同时政府给予扶持。“丁俊晖模式”成为后备力量的一个重要培养途径。本文以丁俊晖获得成功为典型案例,从社会学角度对丁俊晖的成材之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过程,国家在对奥运会的重点项目的竞技人才进行培养的同时,往往很难兼顾到一些非奥运会的冷门项目运动员的培养,伴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多元化.以2006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获奖的运动员丁俊晖为案例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竞技水平很低的个人项目(如台球),可以交给家庭或社会举办,同时政府给予扶持."丁俊晖模式"成为后备力量的一个重要培养途径.通过丁俊晖获得的成功作为典型案例,从社会学角度对丁俊晖的成材之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缪佳 《体育科研》2012,33(6):1-6
从对上海运动员(包括引进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上的成绩的分析,总结上海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奖牌及参加人数最多的游泳项目的发展特点,提出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应该以国际化的视野、先进的训练理念、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既有国际影响力、又能成为未来社会栋梁的新型运动员。并探析上海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奥运会为主要发展目标,在提高上海体育国际影响力的同时,辐射、引领中国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中国后奥运时代的到来.本研究对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结构调整、培养方式、人才流动调控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由行政计划型向计划与市场综合配置型转变;人力资源结构由竞赛参与型向体育保障和体育支持型扩散;人才培养方式由单一封闭型向多元、开放型转变;人才流动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后奥运时代对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有效调控是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不同培养模式对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水平和推动高校体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以清华大学的田径运动员胡凯和邓亚萍,人民大学奥运跳水冠军郭晶晶,北京体育大学举重奥运冠军张湘祥为案例,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模式进行研究,为高校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竞技体育水平是一个国家总体体育水平的标志,中国自1952年竞技体育军团开始正式参加奥运会,在奥运会赛场上不断创造新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竞技体育军团在奥运会赛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金牌平均数排名第一,奖牌总数排名第三。本文通过对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并且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来探究竞技体育对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体育强国之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甚至还培养出了全国冠军、世界冠军乃至奥运会冠军。但与提供60%奥运会参赛选手的美国大学相比,相距甚远,并存在诸多问题和欠缺。竞技体育是美国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相当的重视。因为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本校的经济效益(美国高校竞技体育有很可观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本校的声誉,吸引学生报考、社会赞助和政府部门的投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办学经费问题。因此在美国,一般竞技体育开展好的学校大都有20多支运动队,运动员多达700~800人。校际…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现状及发展,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经过二十几年三个阶段的发展在深圳大运会上实现历史突破,逐步成为国家竞技体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大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呈现参赛运动员多、院校地域广等特征,运动员来源以"大学生运动员"为主,教练员以高校教师为主;金牌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传统优势单项上,集体项目和传统弱项成绩有所提高,北、上、广三地院校奖牌占主导地位;所获奖牌以体育系统培养的"运动员大学生"为主,教育系统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成绩有较大提高,打破体育院校主导地位,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成效显著,呈良好发展态势。详细分析当前高校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为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及完善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过程,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多元化。本文选取学校培养的运动员胡凯为案例分析,研究我国现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结果表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改变过去由国家全部承包下来的举国体制的培养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其中教育系统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对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回顾,分析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组织和运作机制,探讨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竞技体育是美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高校竞技体育承担着传播体育文化的重任;高校竞技体育创造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先进、组织合理、运作规范,保障了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建议我国建立高校体育联盟,推动高校联赛的市场化,扩大高校竞技体育筹资渠道,完善高校竞技体育的师资聘用制度和学生运动员的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14.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以来,我国已经正式开始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无数的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展现出了高超的竞技水平,为祖国取得了无数的荣誉.然而在荣誉的背后也暴露出运动员素质欠佳、文化水平低下、场内场外表现等诸多问题.为什么国内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15.
缩短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初级阶段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从现在开始到基本由教育部单独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阶段定义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初级阶段,根据高校竞技体育的任务确立该阶段的目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队伍的生源基础及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缩短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初级阶段的方法、策略,使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尽快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由教育部单独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梳理分析了英国、美国、俄罗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共性经验,认为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借鉴。1)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上,要完成从工具主义向人本主义的理念转变,不仅重视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国家认同功能,还应重视其在丰富民众休闲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健全青少年意志品格上的多元功能。同时,协调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既要重视精英运动员的培养,又要重视广大青少年体育参与率及其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2)构建政府相关部门、体育社会组织、职业体育俱乐部和家庭多元主体参与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明确学校培养机制在中国未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中的主体性地位。3)注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阶段化与贯通化,打破青少年体育参与和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之间的壁垒。4)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推动体育运动学校与优质中小学共建、联办。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有关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世界一些体育组织先后批准同意职业运动员可以参加世界大赛,1987年国际奥委会第91届会议,批准职业运动员可以参加奥运会。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竞技体育也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强烈挑战。以奥运会为主要内容的竞技体育,它已日益摆脱依附于其它职业的地位而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兴的、特殊的职业。奥运会的内容是竞技体育,它的组织形式是竞赛,因此就不可能永远保持其纯业余的立场。奥运会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势必导致竞技体育向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参加近7届奥运会各运动项目的获奖情况分析,得出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不足。因此,探讨如何根据运动员的培养方式,造就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我国在竞技体育舞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为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以下几方面不容缺失:①走"教体结合教育先导"的培养模式;②注重高水平运动员与基层运动队员之间的经验交流;③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9.
北京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等对高校竞技体育扶持力度加大,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已得到各方面的认可。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高校体育的职能由一元向多元转变,为我国高校体育带来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为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和改革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北京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进行研究,旨在为北京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更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其它地区高校竞技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窗口,集中反映出人类文明向上、健康的生活追求。2008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一个拐点,中国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之路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根据中国当前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