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下需要关注的知识产权风险类型和"一带一路"战略下知识产权风险的成因,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与管理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2):封二-封二
正"重点地区和重要工程的环境影响与灾害风险防控"项目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子课题。该项目围绕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和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的要求,针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环境和灾害问题,即荒漠化问题、冻土灾害、滑坡泥石流灾害、极端天气事件等,选择中亚和西亚地区、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以及"一带一路"关键节点为重点研究区域,  相似文献   

3.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文章梳理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从水资源管理与节水技术、水环境治理与人类健康保障、土地退化防治技术与示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陆地生态系统修复机理与模式、面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6个方面,提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研究领域。期待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合作,助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内蒙古企业海外投资中依托政策的支持以及"一带一路"的建设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投资结构单一以及蒙古国政治局面的不稳定,从而造成内蒙古企业在投资当中的风险增加。本文从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个方面分析内蒙古企业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风险成因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出了化解内蒙古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情景下,高温热浪、极端降水、极端干旱和风暴潮事件在"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区域均呈增强趋势,严重威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文章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极端气候事件风险识别与评价工作中存在的评估尺度粗且单一、应对策略薄弱等问题,围绕极端干旱、极端降水、高温热浪、风暴潮4类代表性极端气候事件,建立了多尺度极端气候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完成了千米、百米和十米尺度的风险评估工作,实现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4类极端气候风险的空间分布、发展趋势、主要影响因素的把握,为更合理、有效地应对灾害,减少和转移灾害风险,减少人身和财产损失等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2018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大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与"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圆桌会议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外专家凝神聚力,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头脑风暴"。一、"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9月26日下午,作为2018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大会"五个专业分论坛"之一,"一带一路"绿色城市合作论坛于遂宁召开。  相似文献   

7.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双循环"新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疫情影响下,各国纷纷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更应该重视环境风险的识别与治理.本文构建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六大经济走廊63个样本国家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旅游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合作重点。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四区三带"自然生态旅游带和"六区三带"文化生态旅游带,连点成线串起"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区域网,培育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既可发挥沿线国家旅游资源互补优势,促进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又能破解"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破碎带、经济凹陷区"的两难问题,有效保护"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宝库和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实施生态文明旅游模式和大旅游模式,最终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带"两心四带七板块"的总体目标,将生态旅游业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我国林区生态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新兴增长极、转型升级的战略产业。文章提出7项针对性对策建议;(1)通过顶层设计,推进建立"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联盟和示范区;(2)加强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网络体系;(3)建立"发改协调,林业牵头,多部委合作"的金融支撑系统;(4)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国际生态旅游品牌;(5)积极扩大国际生态旅游交流与合作;(6)做好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及动态监测和评价工作;(7)加强沿线各个国家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支撑能力,以期为"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农业战略格局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沿线遍布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众多的农业大国。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对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维护"一带一路"区域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针对"一带一路"农业空间格局、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农业双边贸易情况和主要沿线国家农业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战略,包括:实施"土地进口"战略;以海外"高科技绿色农业园区"建设为桥头堡,示范带动"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资源开发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农业国际合作发展联盟"全面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开发合作等。最后提出了创新农业合作模式,建设示范、保障性重点工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跨境铁路、公路和油气管道是支撑其区域合作发展的关键枢纽和通道。科学评估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建设的生态风险时空格局,提出防控对策,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跨境交通工程的顺利建设与安全运营至关重要。文章通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划分了高、中、低3类生态风险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风险防控对策。结果显示: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风险沿"两带、一线"分布;中蒙俄跨境交通带是沙漠化高风险区,中俄跨境交通带和中俄原油管道沿线是多年冻土高风险区。文章提出生态风险防控对策,即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实施"两高三低"型发展模式;建设绿色经济走廊,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建立4层循环经济体系,发展绿色循环产业;创新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建立国际间合作体制机制,构建中蒙俄生态风险监测网络体系。文章将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及管线的合理建设,以及生态风险的科学规避与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从而促进该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资源禀赋各异、气候多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高质量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客观需要,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在低碳基础设施、清洁能源、气候灾害预警预报、低碳技术、气候金融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共赢模式开展深入合作。文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气候国际合作有益经验,探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新路径,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战略和对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投资环境综合评估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战略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研究"一带一路"投资环境及其对策,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外经贸交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政治经济影响力。文章借助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构建评价体系,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化水平、资源赋存、政治环境和安全环境6方面综合评估"一带一路"投资环境情况,并提出了"一带一路"投资环境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蒙古国、巴基斯坦、中亚和欧洲的德国、荷兰、意大利、匈牙利为优先投资区域,东欧国家、印度、伊朗等国为重点投资区域。在此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提出了一系列投资对策,以期为我国"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10年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推动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的科技战略规划,建设国际科学组织、科教合作中心,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人才培养平台、服务民生、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等科技创新与合作已取得相当的进展与成果。然而,新时期“一带一路”在科技创新领域还面临顶层设计与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与合作的模式与深度还需提升、专业人才较为短缺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文章系统分析了科技创新与合作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创新与合作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指出了新时期“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与合作的重点领域与重点任务,以期为探索“一带一路”发展面临挑战的解决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并且受到季风气候控制,极易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危害严重,是阻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科技与体制机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跨境综合防灾减灾需求。因此,文章通过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协同管理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建议,倡导创建新型减灾合作机制,启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科技项目,实施“一带一路”减灾国际科研能力合作。“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先进理念、技术与模式走出去,构建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科学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海外投资安全,培养防灾减灾高级专业人才,整体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造福沿线地区人民的世纪合作倡议,涉及多个国家。明确“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的范围及其分区布局,对于分析和研究“一带一路”水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提出了“一带一路”主体路线和主体水资源区的概念和确定方法,绘制了其主体路线及主体水资源区图,并按照3级分区方法对确定的主体水资源区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① “一带一路”主体路线由中国陆上主体路线、中国海上主体路线、国外陆上主体路线和国外海上主体路线组成,各线之间互有连接,形成了一张覆盖亚、欧、非大陆的“三纵三横”网络;② “一带一路”主体水资源区横跨亚、欧、非大陆50个国家,总面积达1877.00万 km2;③ 研究区水资源一级分区、二级分区、三级分区的单元个数分别为11个、50个、1172个。本文为“一带一路”水资源研究圈定了主要研究区域,奠定了统一研究对象和基础,也可为“一带一路”相关其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提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亚的生态环境保护融于一体,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推动"绿色丝绸之路"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咸海生态危机引发水体大幅缩减,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土地盐渍化、沙化、盐尘等已成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在中亚遇到的重大环境问题。文章在梳理咸海生态危机引发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近30年来咸海地区沙化和盐渍化土地发展的趋势,探讨了阿姆河流域-咸海地区植被稳定性和承载力的空间分异性,提出基于多学科融合的沙化和盐渍化土地生态恢复的思路和防控对策。助力解决咸海生态危机及荒漠化问题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焦点之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践行生态文明全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和泛第三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甚至北半球的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环境和生态屏障作用。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以及受其影响的东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等泛第三极地区,面积约2 000多万平方公里,涵盖20多个国家的30多亿人口,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带和全球人口分布最密集区。随着"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推进,泛第三极环境变化的重要性受到全球关注。泛第三极地区已经出现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如何保护这一地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面临的重大挑战。实施"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将从区域甚至全球尺度深入研究这一地区的资源环境科学问题,前瞻、科学地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协同应对战略,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胡必亮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0):1417-1431
基于对江苏、浙江、广东3省10市的实地调查,文章系统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重点打造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之间的交通运输通道、大力发展中欧班列、扎实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促进贸易和投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与教育、文化交流等。文章也指出了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工作重点。实践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客观地反映了地方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历史必然性,发展前景乐观可期;同时,我们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构建我国与共建国家开放发展大通道、完善国际融资机制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