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红楼梦》改编而来的戏曲称为"红楼戏"。清代"红楼戏"中写"黛玉葬花"戏的戏曲作品较多且在数量上占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以《红楼梦戏曲集》中的"黛玉葬花"戏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清代"黛玉葬花"戏对小说《红楼梦》的改编,从而分析清代"黛玉葬花"戏改编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黛玉葬花     
在《红楼梦》里,宝玉在大观园生活时,他十四岁,黛玉十三岁。和大家都是同一个年龄段,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耀眼的情节,是黛玉人格理想与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对花祭奠,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仪式,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下面所选是葬花的前奏,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和1987年《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剧本第七集"叔嫂染恙"。让大家来比较阅读一下两种文学样式,看看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3.
生者安葬亡人是正常行为,但一个大活人去葬花,于今天现实而理性的年轻人而言,却似乎是既罕见又另类的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首次阅读《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几处情节时,很多读者一看到这个只有黛玉才独有的行为,必然认定这绝对是曹雪芹的首创,是他塑造黛玉性格的神来之笔,殊不知,早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芒种节举行饯花神活动就是一种民间风俗,曹雪芹以这个诗意的节日为背景,居然创造性地为我们挥洒出了一幅宝贵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江苏语文高考说明将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修改为"提炼语意",这一变化体现了高考命题对不同语体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概括和转换能力的重视,为策应这一变化,南通市一模考试命制了该类型试题。试题如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鲁迅先生曾说:"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  相似文献   

6.
廉萍 《高中生》2015,(4):17
《红楼梦》写黛玉葬花有两次,一是共读《西厢》时,一是芒种饯花时。前者三月中旬,葬的是桃花瓣;后者四月二十六,葬的是凤仙、石榴花瓣。虽然小说家言,但笔墨细如毫发,一丝不乱。葬花是宝黛重头戏,自然也是编剧的心头爱,所以戏剧、电影、电视剧都浓墨重彩、做足功夫。由于表演形式的限制,黛玉造型各个不同自不必说,单是花  相似文献   

7.
一《红楼梦》中的《葬花词》与《桃花行》都是吟咏桃花的诗,是整部小说中仅有的两首与桃花有关的七言歌行体长诗。七言歌行体是一种适合抒发细微情感的诗歌形式,大观园中只有黛玉擅长此体,这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抒情诗人的气质是十分契合的。这两首充溢着悲剧美的桃花诗,非黛玉不能作。书中黛玉用以自喻的事物较多,清翠斑竹是她孤高纯洁的心性的象征。她把孤标傲世偕谁隐的菊花视为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四次使用了“半旧”这一修饰词。细读文本与研究者的文章,笔者发现在对“半旧”一词的解读上,我们忽视了黛玉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即所谓的“半旧”是黛玉视角中的“半旧”。加强对黛玉视角中“半旧”的诠释,不仅能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能深刻体会到《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里黛玉悲泣葬花历来令观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除了个人、时代、社会根源使它悲剧意识浓厚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极为隽永的审美内涵,由此生发、透射出的邈远、空阔、无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里黛玉悲泣葬花历来令观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除了个人、时代、社会根源使它悲剧意识浓厚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极为隽永的审美内涵,由此生发、透射出的邈远、空阔、无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2.
吴智龙 《文教资料》2009,(18):34-35
"落花"这一意象,自古以来就被广泛采用,红楼梦中由"黛玉葬花"引出的<葬花吟>则是给了"落花"一个归宿.本文就将从<葬花吟>与唐寅<落花诗>、龚自珍<西郊落花歌>的比较入手,探索"落花"意象的发展与开拓过程.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悲剧,其中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宝黛爱情悲剧的成因一直为学界和读者所关注。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黛玉自身健康与性格角度出发,对宝黛爱情悲剧成因做一些粗浅的探索,认为黛玉自身的性格和健康状况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里我最喜欢晴雯.若问喜欢她的什么,我喜欢她像风一样的性格. 众女儿中黛玉最为有才,她的《葬花词》堪称前无古人;但她有着太多的娇气与孤傲,那是云一样的女子.  相似文献   

15.
林黛玉是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是红学家公认的泪美人形象,在《红楼梦》前80回中有39次提到了黛玉的泪,但是通读《红楼梦》,林黛玉的笑却远多于泪,前80回中,描写黛玉的笑高达135次,微笑、逗笑、说笑、冷笑、嗤笑各种情态,充满灵气。故而笔者认为,黛玉不但是一位泪美人,更是一位笑美人。文章将从黛玉的笑出发,通过黛玉的笑与书中其他女性笑的比较,剖析黛玉的笑背后的美学意义与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集大成者,然而因其色空描写也一度引起颇多争议,但《葬花诗》的艺术价值却被一致肯定。近代佛僧文学家苏曼殊以佛门的赤子之心,用比较学的方法对这部经典著作进行了批评。对《葬花诗》的英文选译,是苏曼殊对《红楼梦》海外传播的重大贡献,准确把握译文,可以挖掘出其笔下所译《葬花诗》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罗璇 《考试周刊》2011,(32):34-35
《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经典文学形象是丰满真实的。本文将其比照小说中的另一位主要角色薛宝钗,尝试辨析这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8.
贺春颖同学爱读书,她读书有三个特点,一是“早”:小学六年级时她就悄悄打开家里的书柜,读了《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豆蔻年华里,西厢那盘明月下缠绵的诗句、大观园里黛玉葬花的悲音、滚滚长江中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涛声,已不期然地浸润了这个女孩的心灵。二是  相似文献   

19.
许渊冲先生在自身诗歌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诗歌翻译"三美论"。这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葬花词》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作品,以其绚丽的意象、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运用"三美"理论对比赏析《红楼梦》2个经典英译本对《葬花词》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传达,探讨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便于论证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领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黛玉初进贾府 年龄究竟几何》、20014年第12期《中学语文》刊载的这篇文章,试图用“考据”方法解读《红楼梦》中这一谜团。作者断言,“林黛玉进贾府时年龄为六岁多”,“宝玉当时才七八岁”(黛玉年少一岁)。这种所谓的“考证”,乖违文学常识,不要也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