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创新难 ,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更难。赵炎秋博士选择了“文学的本质与基本特征”这样一个既繁难复杂 ,又有着悠久而厚重的思想积淀的文学基础理论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并以“形象”这样一个学人耳熟能详的很传统的概念来解说、界定它 ,要想出新更属不易。然而 ,读了他的《文学形象新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8月出版 ,以下简称《新论》) ,确实感受到一种春风扑面的新意。《新论》共分 5章 ,实质分为两大部分 ,前两章是对历史上各种文学本质与基本特征学说的疏理和评析 ;后三章提出并论证了文学的本质与基本特征在于形象 ,进而具…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前,文学理论的主流是形象论文论;20世纪以后,形象论文论的主导地位逐渐由语言论文论所取代。语言论文论认为“文学是语言的建构,文学的本质与基本特征是语言”,语言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语言论文论一统天下的情况下,赵炎秋教授仍然坚持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形象,这是需要勇气和创见的,尤其是在形象论文论已被认为落伍淘汰的情况下,他认真钻研文学形象的有关问题,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结合文学实践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传统,吸取语言论文论的长处,贯以自己孜孜不倦的思考和探索,十年磨一剑,写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文学形象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3.
可用“一点二论”说来描述建国初期的形象特征论.“一点”即“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这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核心基点.其中“图画”暗示了形象的方式手段,即文学中的“图画”是借助语言建构而成的.而“人生”二字则点明了形象的目的.因此,形象由语言建构而成、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这“二论”又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而这亦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大体概貌.而且,通过“一点二论”说的描述可看出建国初形象特征论如何对文学形象进行政治化的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4.
下篇:艺术形象与语文教育一 艺术形象与语文教材1.形象论:文学是“一个声音——形象的体系”文学的本质是“多元化的性质系统”,是“多种性质的‘集合体’”.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过是性质系统中的一个性质因子.如果是理性地反映社会生活,那就不是文学,只有感性地也即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才更切近文学的本义.文学是通过对形象的描写来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的.希·萨·柏威尔在《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一书中说: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6.
论语言结构的意义功能任明瑞士著名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其中的概念叫“所指”,音响形象叫“能指”。受这种科学化意义上的语言符号观的影响,语言研究当然地走入了形式化的误区,把语言仅仅看成是一...  相似文献   

7.
对于文艺特征问题,也有两派不同意见:一是形象论,一是情感论。这两种意见是与文艺本质的两种不同理解相联系的:再现派强调文艺是以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派则强调文艺是主观情感的表现,这之间还有论争。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理论专著《什么是艺术?》里说:“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而且还强调指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用艺术互相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五册课文《文学和出汗》的第一段说: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这里“上海的教授”一语应作何理解?历来有这样两点比较流行的解释:第一,上海的教授就是架实秋;第二,认为作者之所以用“上海的教授”加以指代,乃是寄寓嘲讽、鄙视之意。我以为这种解释不尽妥当。诚然,《文学和出汗》中所涉及的反面材料,均出自梁实秋的《文学批评辩》和《卢梭论女子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为止的文艺理论教科书,在谈到语言艺术的特征和文学欣赏的特点时,都触及了文学形象的间接性问题。以群同志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对它的说明是:“文学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必须经过语言的中介。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读者只有熟悉、掌握了某种语言,才能阅读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并借助这种语言感受到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其它理论教科书对这一问题的表述尽  相似文献   

10.
一、“能动反映说”文学是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理论,《文学概论》教材、大纲称之为“能动反映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关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理论本身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几个重大问题,诸如文学与生活;主体与客体;人...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读《论三个时间差》郭峰1991年秋,喻权域同志《论三个时间差》一文,以其新颖的命题,弓愧我的注意。我读后,深感这是一篇富有时代感,针对性很强的政论文章。作为政论文章却没有一些政论文章中常见的“八股”调和“说教”的色彩,文章如行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文论的思想体系,存在着一个对文艺本质作形而上探讨的文学本原理论,它的理论形态在《易传》里有完备的体现,而在魏晋玄学那里得到了精致的发展。古代文论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就是在《易传》及魏晋玄学的启发下获得一种周密的阐述,文艺本原论、本质论和功用论在这里得到了系统勾连和完整揭示。  相似文献   

13.
文本细读——用“文学的眼光”钱理群先生把文学经典定性为“具有永远的思想和语言的魅力”,《船长》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教学《船长》,很多老师偏重其“永远的思想”,而忽略其“语言的魅力”。为了渲染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老师们会不约而同地截取《泰坦尼克号》遇难沉船的画面,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二十年论稿》(以下简称《论稿》)系范进军教授在高校从事语言、文学学术研究工作 2 0年的小结 ;也是他“无涯学海 ,畅意邀游”的一段真实写照和记录 ;更是一本“热闹”和“门道”都值得我们品味的书。《论稿》的“热闹”之处在于作者涉猎范围之广泛 ,研究探讨之精深  相似文献   

15.
论西方形象论文论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形象论文论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成熟于19世纪。形象论文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形象,以形象为核心建立自己的文艺思想体系,强调形象思维。与典型的形象论文论相对的,是情感论文论。情感论强调文学起源于情感,本质在于情感,其理论也是围绕着情感建立起来的。但情感论文论与形象论文论没有本质的区别,两者有广泛的共同之处,而且情感只是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情感论文论只是形象论文论的一个分支。20世纪形象论文论没有重大的发展,有几个理论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范进军先生将二十年来撰写的部分论文结集为《高等教育二十年论稿》(以下简称《论稿》) ,所选收的文章分为教育、语言、文学和书评四类 ,每类文章按发表时间的先后排列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 ,就是要以此为自己二十年从事的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保存一份真实的记录 ,进行一次系统的思想拷问与总结。《论稿》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创新。创新是学术的生命与价值所在 ,《论稿》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一个思想型学者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已有结论的独立品质。举例来说 ,关于“古今字”的范围 ,学术界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 ,王力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17.
早在几年前,海南大学教授鲁枢元就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名为《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在文化生活中,经常有反规范语言现象的出现,这不用说着一篇文章,读一首诗,就是听一首歌,也会常有“悲伤着你的悲伤”(见歌曲《牵手》)这样的句子出现。这些确实令传统语言学者费解,怎么;形容词既可以做宾语,又当上了谓语中心词了?真是很新鲜,词的界限还有没有了,这样超越常规的句子属于语言吗?人们常说语言学是领先学科,这是从语言学是时代思潮的先导角度说的,其实更多的情况却是语言学是时代思潮的延伸。我们的语言自古就是为…  相似文献   

18.
郭华 《当代教育科学》2003,(10):17-18,22
最早使用“教学论”(didactica)一词的,是17世纪的拉特克和夸美纽斯。他们将didactica界说成“教授法之学”或“教授术”。在拉特克的《教学论或教授术》里,主要叙述了如何才能使科学、语言、技艺普及于民众,即阐述了教授的方法。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序言里也说,“我敢于应许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在他们这里,教学论主要是教授的艺术或教授术、教授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着重关注的,或要求教学所要发挥的作用,就是怎么样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今天,教学的传统意义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可…  相似文献   

19.
三十年代中期,革命文艺阵营内部发生了“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是鲁迅参与这一论争的重要文章之一。作者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民族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使命,关于文学反映生活、服务革命的普遍规律等的论述,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见解,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一、进行社会生活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这一最本质精神的需要无论是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还是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都揭示了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生活教育的重大意义。《语文教学大纲 (高中部分 )》指出 ,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语文教学较为重视教授学生知识 ,相对而言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对生活的品评能力则略显不足。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应把握“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人学”的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