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德育是心灵赢得心灵,德育是人格赢得人格,德育是激情赢得激情。德育是求真,需要理想,德育是情感,需要体验,德育是校正,需要规劝,德育是人文,需要关爱,德育是过程,需要智慧。可理想、规劝、体验,还有情感,正在今天的德育里走失,德育,包袱日沉,忧郁四起,形式盛行。从事德育的诸多教师,面临尴尬,无所适从。德育  相似文献   

2.
德育课程是德育活动的基本载体。改革德育课程,选择德育课程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德育价值的首要出发点。德育课程改革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表达或嵌入德育价值,以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德育价值,用校本德育课程传达德育价值,是未来德育实践新价值观的基本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内涵区别是德育目标传递方式不同。二者主客体关系区别是:显性德育的德育主体"可视",德育客体是被动"接收";隐性德育的德育主体"隐形",德育客体是主动"接受"。二者功能区别是显性德育侧重强化德育社会性功能,隐性德育侧重增强德育个体性功能。显性德育的优点是快速、广泛,实施周期短,易于操作;局限性是"灌输"色彩浓厚,效果难持久。隐性德育的优点是避免硬性"灌输",效果持久性强;局限性是难实施系统性的德育教育,实施周期长,操作难度大。  相似文献   

4.
德育生态与和谐德育在德育理念、研究背景、研究侧重点、表现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两者也存在内在联系,并有许多的共同一致性。和谐德育是德育生态的重要理论基础,德育生态是和谐德育的过程状态;和谐德育是德育生态追求的理想目标,德育生态则是和谐德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德育事业的发展是德育理想与德育现实的统一,是认识德育对象与改造德育对象的统一,是一个"内在超越"的过程。能否把握德育发展的逻辑是取得德育实效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需要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回归德育实践。德育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论述了增强德育实效的前提是德育实践队伍、制度建设,增强德育实效的推动力是德育课题研究,增强德育实效的重点是德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建设德育基地保障德育实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生命化德育认为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也是德育的终点,更是超越知性德育的现实需要。生命化德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生命意义,关注人生幸福,关注生活世界,关注苦难体验,关注道德事件。生命化德育是成全生命的德育,让生命在德育中诗意地栖居,是生命化德育核心的表达,也是生命化德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蒋业华 《高教论坛》2014,(8):124-126
传统意义的德育功利追求指的是德育为社会即时服务的工具性功能和德育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这对于德育无疑是有害的。而本文中德育的功利追求则从关注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德育的功利追求,它包括三个方面:注重德育的功用性价值,德育是一种生存性教育,德育的人性化理应关怀人的功利性。德育的功利追求是德育的一种合理性存在,是当代德育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更是当代德育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建设性推动,理应重视和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9.
德育时机是有利于德育主体和德育对象获得最大德育效益的时机,它是在个体内在德育需要和外部德育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和外部矛盾运动的"共振点"。所以,在德育活动中既要分析德育需要在德育时机形成中的作用,也应重视偶然性事件、德育情境、德育活动等外部因素对德育时机的影响,通过创设德育情境、开展德育活动、利用偶然性事件等方式激发受教育者的德育需要,创设良好的德育时机。  相似文献   

10.
吴剑波 《广西教育》2009,(33):14-16
德育评价是对德育工作成效的检验,它能把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有机统一起来。德育评价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检验德育实践效果。,提高德育有效性,确定德育目标并发动全员育人的有效手段。中职学校德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并把德育评价作为整体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常把德育功能等同于德育价值。实际上,德育的功能强调的是德育的有用性,德育价值则强调这种有用性的实现。发展是德育的基本价值之一。德育的发展价值是指德育对社会的发展和德育对象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德育的发展价值表现在德育对发展的保护,对发展的约束,对发展的激励,对发展的引导上。  相似文献   

12.
正多年来,我校一直在探索"精致教育",分别从五大领域展开研究:精致管理、精致德育、精致课堂、精致教研和精致课程。下面笔者重点围绕精致德育的界定、价值和方法,对精致德育管理展开讨论。一、什么是精致德育精致德育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加以解读。一是从认识论角度看,精致德育是对德育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优化认识。德育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德育主体、德育目标和德育实践。德育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德育目标是对学生素质发展要求的阶段性定位,德育实践是德育主体在德育目  相似文献   

13.
德育思维是由德育本质、德育功能、德育目标、德育规律、德育心理、德育情感等一系列德育要素所构成的概念框架和观念体系。德育思维是以一定的德育知识为背景的。但是 ,两者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德育知识只有以一定的规则、程序、价值取向等整合为某种观念体系并实际运作起来 ,才能真正形成德育思维。所以 ,德育思维在本质上是动态的和过程性的。德育思维作为人们的认知对象 ,也是一种“思想客体”。相对于人们的当下思维而言 ,它是以往德育行为实践活动经验的积淀和总结 ,是先前德育文明成果的凝结状态。列宁曾这样指出 :“人的实践经…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真善美的统一,德育美学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德育与美学的对接交叉教学是完全可行的。德育美学的形态可分为德育情景美、德育内容形式美和德育传导过程美。德育美学可以在德育的社会功利性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兴趣二者之间寻找一个理想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5.
现代德育课程是实现德育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忽视了德育课程建设,德育一直处于低效之中。现代德育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德育课程观。科学的德育课程观是建立在学校德育课程之上的把科学的方法运用于德育课程的课程观,是指导德育课程实践的核心要素。只有坚持科学的德育课程观,才能为现代德育的实践和实效找到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德育现代化是指一种受一定的价值观指导的 ,对传统的德育观念、德育体制、德育内容和德育的手段等方面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进行改造的变革过程。本文主要论述德育为何要实现现代化和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一、德育为何要实现现代化 ?(一 )德育的科学化是德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德育现代化是以科学化为基础的 ,是科学化在新时期的体现和发展。要实现德育的科学化 ,就必须学习和研究德育学。只有这样 ,才能掌握德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了它的基本规律 ,才能按规律办事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德育学有三大基本规律 :一是关于受…  相似文献   

17.
从高校德育的层次性谈实效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是高校德育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德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德育意识是教师重要的专业意识,是以德育观为核心形成的对德育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是德育实施过程中的德育观及其方法论。德育意识可分为意识形态德育意识、交互主体性德育意识、生成德育意识和实践德育意识。高校教师要养成正确的德育意识,需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培养反思性教学的习惯和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德育意识。  相似文献   

19.
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德育理念是德育改革的根本,只有理念的合理更新,才能为后续的一系列改革提供正确的指导,德育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观念先行的原则和要求,观念创新应成为德育方法与手段创新的先导。  相似文献   

20.
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德育是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引入和谐德育理念是高职德育的必然选择.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实现高职德育途径的和谐,树立大德育观,实现高职德育发展的和谐,是加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