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媒介与承载物关系,从两者二维关系出发阐释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控制性、时代阶级性、社会实践性和排他兼容性特质,并从维护稳定、主体建构、导向教育和凝聚控制四个方面深入探析了两者功能互动效应,从而深刻地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实现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时代要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治理,进而掌握高校思政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当前,网络空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网络空间错误思潮蔓延、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不充分、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滞后等挑战.高校应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明确网络空间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章通过强化网络空间宏观规划,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创新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强化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整体提升信息素质和意识形态能力,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元性形态向主导性形态的转型.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其主要标志包括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不仅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便捷,而且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重要影响。新媒体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媒体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互动不足、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滞后、教育主体合力作用发挥不够等,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必须采取健全管理体制,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信息,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搭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平台等对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旧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效力。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出发,探讨了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发展的基本路径.指出信息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完善自身的传播功能,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实现话语转换和内涵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应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问题,实现人们在利益和价值诉求上的认同,完善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元性形态向主导性形态的转型。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其主要标志包括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有关的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内,尽可能地解决两大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主体对受众的意识形态要求与受众实际思想政治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相比,前者是作为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组成之间的矛盾,而后者既体现反映了前者,又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矛盾冲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依托社会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的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一定的阶级意识形态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系统、动力系统和传播-受纳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形成的有机联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核心机制有三个,即信息机制、驱动机制、传播-受纳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淡化意识形态和不重视学术研究的两种错误倾向.要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必须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撑,抓住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统一的关键环节,把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它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为此,应利用大众传媒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更好的发挥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为传媒及其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传媒发展、管理的科学研究及制度建设;作为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重视传媒时代青少年教育的研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作为青年自身,应该学会在信息的大海中识别真伪,努力把握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置身于信息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大众传媒的发展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从可能性、必要性的角度分析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以利用大众传媒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多种思想和思潮、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纷纷越过原有的领地边界,传播到异域文化体系之中,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相互冲突。这种文化图景一方面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针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境,从教育学和心理学双重视角出发,对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意识形态教育心理过程模型,用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期帮助走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困境。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各方面的影响愈益受到人们广泛而深切的关注。在我国,大众传媒要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离不开传播媒介。在当今意识形态媒介化、网络化的特征日益显明的背景下,新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革命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生态,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它冲击了传统的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的“灌输式”教学,消解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同时又拓展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剧烈变动,高校“思政课”必须顺应时代变革的趋势,积极探索网络教学形式,不断完善隐性教育模式,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期,新媒体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新媒体的出现,也深深的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主要通过新媒体的含义和特点,来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依托班级建设,探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既是信息沟通的媒体,又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的虚拟社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充分研究网络媒体的特点,利用网络媒体加强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分析研究生活在虚拟空间的网民的思想特点、行为习惯,针对网络虚拟社会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手段的反思,提出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和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如何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9.
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的生活常态。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了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网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必须适应网络信息交流的特点,建立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为此,其教育模式要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是进行网络主体性教育和引导学生辨识网络信息;教育方法要利用网络优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利用校园网优势拓展思想教育阵地,倡导网络自律,强化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中的精神主流,当代社会,儒家思想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孔子政治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思想,在于强调个人品格修养。“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高尚的道德是为政者必备的品质,中庸之道是基本的政治纲领,积极进取是难能可贵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