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邱雯 《考试周刊》2009,(20):24-25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是文坛上的热门话题。白朴的《梧桐雨》和洪昇的《长生殿》同样说的是杨、李之恋,但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上都有巨大的差异。《梧桐雨》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批判杨、李之恋,感慨历史兴亡;《长生殿》主要从爱情角度赞美杨、李之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2.
石洁林 《学语文》2013,(1):75-75
洪昇的《长生殿》与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都描写了大人物的爱情。围绕两部作品的一条隐线便是一个"情"字。本篇中,我们也试图从这一"情"字,对《长生殿》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进行分析。 一、情之性质:纯情与迷恋 洪昇的《长生殿》中,李杨二人的爱情是理想的、单纯的。杨贵妃没有过问政事,也没有恃宠妄为。  相似文献   

3.
洪昇是清初的戏剧家,《长生殿》是他的代表作。《长生殿》的主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以爱国、爱情、双重主题为主。本文将对其创作中的"爱国主题"进行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4.
邢艳 《文教资料》2014,(26):1-2
唐代白居易和清代洪昇分别以不同体裁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进行了同而不同的描述,赋予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理想化的色彩。作者从正面对这两位颇受争议的帝妃给予了"情"的肯定,李、杨的形象在历史上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本文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洪昇的《长生殿》进行对照,以三个不同变化为例进行分析,体会其发展变化背后蕴含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洪昇的《长生殿》是艺术园林中的奇葩,也是讴歌爱情的典范,千百年来受到普遍推崇而家喻户晓。本文通过对剧作内容的分析力图探究李隆基与杨玉环爱情的社会特性与情感本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自《长恨歌》问世之后,各种文学作品蜂起,流风绵延,至清不衰,作品多达几十种。清代洪昇的传奇剧《长生殿》被称为“近代曲家第一”。关于《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学术界很早就有分歧和争议,例如李、杨爱情说,国家兴亡说,反清意识说,更有当今折衷的说法:《长生殿》既歌颂了真挚爱情,又批判了腐朽政治,同时又寄托着亡国哀痛。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充满生死梦幻奇情异彩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一直延续并影响到一个世纪后的洪鼻。洪昇《长生殿》里把李、杨的爱情理想化为生死不渝的真正爱情,演出了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明确地标举汤显祖的“至情”旗帜,是“玉茗堂派”的翘楚;其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的虚无思想亦来自汤氏;他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剧作家洪昇的传奇剧《长生殿》以曲折的剧情,宏大的结构,优美的曲律,典雅的文词,深邃的意境,演绎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千古绝恋。该剧在产生之初,即轰动曲坛,一时间各大剧班争相传唱,赢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广泛喜  相似文献   

9.
冯洁 《语文知识》2012,(1):85-86
在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和洪昇的《长生殿》中,女主人公克里奥佩特拉和杨贵妃都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和高贵不凡的身份,但她们的性格和命运也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也显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王化旭 《江苏教育》2012,(Z1):82-83
《长生殿》是昆曲舞台上常演不衰的曲目之一,其曲词既沉着开阔又清新雅丽,如《惊变》一出的"北中吕粉蝶儿":"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既有写意又有细描,浓妆淡抹中,寄托了丰富的文人情怀,后人对之追捧喜爱堪比《牡丹亭》中的"皂罗袍"。洪昇生活的时代稍后于汤显祖,《长生殿》既出,时人评之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洪昇不仅毫无恼意,反而称其为"知言"。诚然,《长生殿》之所以彪炳文史,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它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题材是个聚讼不已的问题。从索隐派来看,顺治与董小宛情恋说,明珠家事说,反清复明说,大骂雍正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小说批评派来看,爱情主线说,家族衰败主线说,青年女子悲剧命运说,宝玉人生道路说,也是五花八门,各领风骚。这一切并不奇怪。因为《红楼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部用谜语形式隐写真实的历史事  相似文献   

12.
杨贵妃之死的叙述者在由封建史官向诗人剧作家转变的同时,历史和文学文本中的贵妃之死所投射出的文化意蕴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受“以史资政”观念的影响,史官们在还原杨贵妃之死的历史场景的笔墨中,更多地投射出忠奸之争、正邪之辨的意味.从《梧桐雨》到《长生殿》,李、杨故事在细节及主题上经过白朴、洪昇二人历时近四百年的接力虚构和深挖,杨贵妃之死这一源出史实的舞台故事不仅成为中国古典戏剧中最能撼人心魄、最具诗化意味的死亡事件,而且也成了映射易代之际士人生命悲愁和精神创伤的经典文学镜像.诗意地吟咏生命底色中永不消歇的精神靡音,提炼并释放永恒的生命悲愁,是文学的一大使命.  相似文献   

13.
《孝经》乃七十子后学之作,自汉始,《孝经》今古文问题纷如聚讼。其实,《孝经》今古文只是字数、章节稍异,大意本相同。尤其入清代,对二者的分歧作了弥合的努力,主要反映在清世祖顺治皇帝作《御注孝经》和《四库全书》的编纂上。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9,(2):78-81
戏剧《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凄美爱情故事。《长生殿》题材最早起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所以世人每每提起《长生殿》想到的就是李、杨的爱情,在此,从李、杨故事的传播和民众的接受角度来探究《长生殿》的形成。自洪昇《长生殿》问世以后,出现一时间朱门绮席、酒楼歌社非词曲不奏演的盛况。《长生殿》的诞生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心理经过历代的演化而来,是世人口中津津乐道之作。  相似文献   

15.
龚节之 《现代语文》2006,(9):125-126
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句式,它产生于唐代.《董解元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金代董解元著.故事原本《唐人小说》中元稹的《会真记》,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这部杂剧,基本上反映出了当时的语言事实,因而是我们研究当时语言状况的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董西厢》中共使用"把"字句152例,其中表处置的"把"字句共出现146例,占"把"字句的96.1%.因此,《董西厢》的"把"字句以处置式为主.鉴于此,本文着重对处置式进行考察,总结其句式,分析其结构,试图揭示《董西厢》语言中"把"字句式的一些特色和面貌.  相似文献   

16.
《长生殿》的出现震动了整个清初文坛,对于流传千年的李杨爱情题材也是一次集大成。同一文学题材,被不同朝代的不同文体展现,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多重悲剧意蕴。《长生殿》的诞生,为我们阐释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永恒规律,触动着隐藏于人性深处的多重奥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周易》中有关商旅的卦辞进行了考察。指出卦辞所反映的是自殷商至周初早期商业活动的史事,可称古代商业活动非常有价值的经济史资料。  相似文献   

18.
元明清三代戏剧代表之作《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渲染了女主人公的爱情追求,她们爱情追求的方式和理由虽各具特色: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杜丽娘超越生死的爱情。杨玉环维系政治式的爱情,但她们于爱情追求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执著是同质的。她们情感追求之热烈,行为表达之大胆,个人意识之独立是旷古罕见的。她们对传统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发出了强有力的冲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个人意识觉醒的反映,这是她们爱情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长生殿》的出现震动了整个清初文坛,对于流传千年的李杨爱情题材也是一次集大成。同一文学题材,被不同朝代的不同文体展现,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多重悲剧意蕴。《长生殿》的诞生,为我们阐释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永恒规律,触动着隐藏于人性深处的多重奥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上。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被罢官的真正原因,近三百年来,始终是一桩“疑案”。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和文史类工具书,关于孔尚任被罢官的说法,不外乎如下几种: 因《桃花扇》得祸说。新编《辞海》即持此说:“(孔尚任)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当时与《长生殿》作者洪昇有‘南洪北孔’之称。不久即罢官回乡。”此说虽未免有点儿含糊其辞。但其因果关系是不难看出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吴晗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孔尚任和桃花扇》亦持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