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引发学生探究反思。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学生常回答:因铁比木头重。)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实例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从而引起思维。  相似文献   

2.
是沉还是浮准备海绵、肥皂、空容器、装满东西的容器、漂浮玩具、不会因浸水而毁坏的小玩具。把每件物品放入水中之前,问宝宝:“你认为它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适宜年龄:3岁~5岁水的压力将一根塑料管的一头放入装满水的桶中,用嘴对着另一头吹气。如果水管口子接近水的表面,就很容易吹出气泡;但若将水管插入水底,吹气时要困难得多。这就证明水底的压力比水面的压力大。适宜年龄:5岁~7岁打水漂在家长的陪伴下在水边选一块扁平的小石片,使劲将它沿着水面抛出去,石片会一次一次从水面上弹起,最后沉入水底。比比看,谁抛出的石片跳跃的次数最…  相似文献   

3.
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但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也就是说,教学中尚有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因而教师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那么,物理教师在优化课堂提问时应遵循面,而铁块则会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块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同样重10牛顿的木块和铁块都放在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下去呢?这一问,使学生对生活经验“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引起了他们思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4.
在流体静力学中 ,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在一个装有液体的容器中浮有一冰块 ,当冰块溶化后 ,容器中的液面怎样变化 ?”或“在一个装水的容器中浮有一木块 ,并且木块上放有一小铁块 ,将小铁块取下放入水中时 ,水面将怎样变化 ?”下面就这种有关液面升降的问题进行讨论。一、浮冰是纯冰块如下图所示 ,一块纯冰块浮在液面 ,讨论当冰块完全溶化后液面的升降 ,即要比较溶化前冰块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及冰块溶化后变成水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 =G排 =ρ液 g V排   (1 )又因为冰块处于平衡状态 F浮 =G冰   (2 )由 (1 ) (2 )可得 :  冰…  相似文献   

5.
有两位同学面对一个古老的问题产生了一场激烈争论 ,你想知道他们争论什么吗 ?小明手里拿着一斤棉花 ,小强手里拿着一斤铁 ,小强说 :“我手中的铁比棉花重。不信 ,咱们把这两样物体放入河中 ,棉花浮在水面上 ,铁却一下子就沉入水底去了 !”小明对小强说 :“你知道  相似文献   

6.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从中可以知道,只有具有思维性的问句才称得上是问题。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科学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运用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事先准备了橡皮泥、鸡蛋、塑料尺、马铃薯、易拉罐皮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解决“怎样使它们浮在水面上”。选择塑料尺是因为在以前的课上,我发现塑料尺竖着放、侧着放会沉入水中,如果轻轻地平着放则可以浮在水面上。课上,我出示塑料尺,问:“把它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争论不休,有的说沉、有的说浮,这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没吭声,拿着塑料尺竖着放入水中,塑料尺沉下去了,接着我让学生自由研究: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塑料尺浮起来。学…  相似文献   

8.
《小学自然教学》2014,(2):86-89
巧设脚手架 范明刚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一课教学中,教师成功地出示了以下3个探究脚手架,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铁块会沉在水底,为什么做成轮船的形状就能浮起来呢?”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一、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引发学生探究反思。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能漂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沉入水底?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个实例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从而引起思维。二、引趣富有趣味的东西,特别能引起学生思维。例如,在学生  相似文献   

10.
问句 ,包括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这里 ,涉及是非问和特指问。例如 :这是你的行李 ?你是什么地方人 ?所谓“是非问” ,是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句 ;所谓“特指问” ,是要求对方针对“谁、什么”之类作出回答的问句。如前一例是“是非问” ,后一例是“特指问”。语法书里告诉我们 :用于问句句末最典型的语气助词 ,有“吗”和“呢”两个 ,它们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吗”出现在是非问句末 ,如“这是你的行李吗 ?”如果是特指问 ,句末就要用“呢” ,如“你是什么地方人呢 ?”但是 ,也有特殊情况。有的时候 ,句子中用了“谁、什么”之…  相似文献   

11.
题目:如图1所示,铁块A叠放在木块B上,然后放在水槽中,当将铁块从木块上取下,放在水槽底部时,水面高度怎样变化?请简要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2.
在“水的浮力”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儿童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根据这一认知特点,我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教学: 师:(将带小钩的形状大小一样的小铁块、小胶块、塑料块、小木块依次放入水槽中的水里)你们看到什么现象了? 生:塑料块和小木块浮在水上,胶木块和小铁块沉到水底了。 师:有的沉,有的浮。(沉思状)这种  相似文献   

13.
每月一题     
《教师博览》2006,(8):28-28
预防甲:“哎,我昨天碰到一个人,同你长得一模一样,高矮也和你差不多。如果你俩站在一起,真有可能分不清谁是谁。”乙:“你等一下,我借给你的钱,你该不会说已经还给那个人了吧?”女人打不得同事问眼睛四周发青的王小二:“你怎么啦?”王小二回答说:“昨天我成功地阻止了一个粗暴的男人殴打一个女人。”同事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王小二解释道:“当那个男人殴打那个女人时,我朝他叫道:‘女人打不得!你打一个女人算什么本事?有本事你就和男人打打看!’”同事问:“那后来呢?”王小二回答说:“后来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安长军荐)谁无聊甲:“世界…  相似文献   

14.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之前,已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经验.其中由某些经验形成的认识往往有一定的错误和片面性,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起着严重干扰作用.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误认为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即使学完阿基米德定律后,若问学生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哪个大?仍有学生回答是木块受到的浮力大,理由是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则沉在水底.……  相似文献   

15.
材料: 一块橡皮泥,一个鸡蛋,一个玻璃杯,食盐。我的问题: 为什么一艘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而一块小石头却会沉入水底呢?  相似文献   

16.
学生往往认为缝衣针不可能浮于水面上,因为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用手直接将缝衣针放在水面上,因松手的位置难以控制,缝衣针也往往立刻沉入水底。如何使缝衣针浮于水面呢?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2页中,有一则介绍使缝衣针浮于水面的小实验。其做法是:“把一根缝衣针放在一张棉纸上,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将活动材料分别投入水中,看看能发现什么,结果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塑料雪花片大部分沉入水底,只有一两片浮在水面上;木头夹子大部分浮在水面上,只有一两个沉入水底。显然,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也没有心理准备,但她没有按预设方案进入下一活动环节,而是及时调整了策略。“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也没有想到,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看看谁最先找到雪花片沉下去的原因。”教师边说边来到孩子们中间,跟大家一起仔细观察,寻找答案。“老师快看,沉下去的雪花片中间有洞洞。”不一会儿,明明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叫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浅谈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的这一心理特征,在传授某一新知识前,或在传授新知识的进程中,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举出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或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再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如在讲授液体表面张力时,先提问:水有皮吗 ?“这是什么问题 !水怎么会有皮呢 ?”学生答。接着用玻璃杯盛满水,拿一根针问学生:“我把这根针放到水面上,松手后小针会处在什么位置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沉入水底。”“好吧,我们现在来检验一下…  相似文献   

19.
探索性实验,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某一规律或得出某一结论。其形式是实验在前,结论在后。此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在教学小学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时,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接触新课之前,根据已学知识提问:什么叫水的浮力?学生很快回答后,教师出示幻灯,轮船在水面上行驶,接着演示,小颗铁钉沉入水底。然后设计提问:为什么万吨巨轮能浮在水面上,而小颗铁钉却会沉入水底呢?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刨根问底,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2 逐层深入,揭示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瓷器     
如果某天你碰到一位老外,他问你:“中国为什么叫China?”你会怎么回答他呢?你知道这个问题背后的故事吗?好,让我们打破沙锅问到底,看看你能否从下文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