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人潘克溥编《诗经说铃》犹如一部"诗义大全"。首次立论"诗教肇于唐虞之世";发明诗旨,强调诗教;从"诗无达诂"的思想出发,汇集了汉代《诗序》以来至清代嘉道年间前贤时修说《诗》的思想言论,分类胪列为"正说"、"辅说"、"汇说"、"异说"、"附说",在这些分类取舍之间透射出个人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而课改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让学生乐学语文。  相似文献   

3.
《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有关温柔敦厚的意涵,学者各有说解,徐复观先生《释诗的温柔敦厚》一文以为:所谓的"温",就是"不太冷,也不太热"。所谓的"柔",指的是"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至于"敦厚"则是"富于深度、富有远意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有多层次,乃至无限层次的感情"。本文以为先生的说解,简明易了,故取以为释,并依序分为(一)温柔敦厚(二)思无邪(三)兴观群怨(四)不学诗无以言(五)经世致用五项论述之。以为孔子诗教理论的意义与精神,不仅历久而弥新,方今世变日亟,人欲横流,期能拨乱图治,振衰起弊,正人心,厚风俗,除提倡并确实实践温柔敦厚之诗教理论而无由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些中小学老师公开宣称要做"教书匠"。而早在大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就反对教师单方面的"教",主张"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反对教师"教死书"和书本教育,倡导和实践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反对教师做"贩卖书本知识的活书橱",主张教师要做发明真理的教育家。陶行知对教书匠的危害进行了深入揭示,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5.
郑海涵 《海南教育》2014,(10):65-66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不教。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之前应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他们"会学"。而"会学"讲的就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了。  相似文献   

6.
生本教育主张改变传统师本教育"先教后学、教多学少"的模式,实行"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教师的角色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向设计学习,教师要将以往自己手中的"教案"改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探索一条"导学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做一个优秀教师,必须要备教材,即顶"天",还要备学生,即立"地"。而现实情况是,教不好学生,教师的埋怨就是学生"太笨",这其实都是教师"自以为是"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师往往感到抒情诗难教。因为抒情诗的语言精炼又含蓄,学生不容易感知诗中的意境,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散文写景抒情一般用铺叙的方法,词句之间语意的联系比较显著,而抒情诗的诗句之间的语意联系往往不容易捉摸。有人把这称为诗句的"跳跃",或者说,诗句之间有空白。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抒情诗首先要把那些看起来不连贯的诗句连贯起来,填补诗句之间的“空白”,然后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 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十分重要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要不要教的问题。比如现在叫得最响的口号,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甚至具体规定"教师讲课不得超过5—10分钟",教师要做课堂的隐身者,要站在课堂的角落里。很显然,这几乎是要取消教师的教了。难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真的不该教了?所谓教学,本就包涵着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教,则此种教学,实际上是自学而不是教学了,教师在教学中就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由"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向"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是我从思想上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12.
李晓菊 《教师》2011,(2):85-86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13.
《乐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第一次从"乐"的角度对儒家诗教中"观风"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将"观"细化为政治之观和伦理、风俗之观两个方面,"观"的最终目的是"移风易俗",而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是艺术对人内心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不单是"教什么",更是"怎么教"和"为何教"。首先是言传"知识",形成"能力";其次注重身教"过程",授以"方法";再次是交往"情感",正视"态度",体现"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少教多学"是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做到"少教多学",在内容上,要教在自学后、教在生活中、教在障碍点、教在体验里、教在整合中、教而有分层;在形式上,要鼓励学生"批"学生。通过少教促进多学,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陆佳华 《辅导员》2010,(13):109-109
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常规性的行为倾向。新理念下呈现的新型数学课堂应该是"活跃、灵动而又稳定、常规"的课堂,它不仅需要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还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学习常规。我们要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由"教"达到不要"教",由"讲解"转为"点拨",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行为与学习习惯。那么,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呢?  相似文献   

17.
刘颖 《考试周刊》2012,(13):45-45
诗歌作为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各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语文教学应重视发扬诗教传统,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和方法,但诗歌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为了把我国悠久的诗教传统继承和发展下去,为了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在诗歌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践对诗歌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应力求传达原诗的"三美",而"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为诗歌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许先生的"三美"理论实际上契合了奈达提出并阐明的"功能对等"理论,换言之,诗歌翻译要实现"三美",就是要力求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在意、音、形三方面的审美效应对等,而实现"意"的审美效应对等乃译诗之关键。由此,本文试将许先生的"重意美"观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相结合衍生出"意美对等"这一译诗视角,并以许先生对经典唐诗《春夜喜雨》的英译作品为例,阐释这一视角在古诗英译实践中所体现的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不学诗,无以言"。诗是培养学生语言,陶治学生性情,形成审美愉悦,进行人文熏染的极好凭借。"诗是最为精粹的文学样式",所以童诗的教学必须契合"诗"的特点,要让童诗教学富有诗意。  相似文献   

20.
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思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从某种角度来说,"怎么教"属于技术层面,而"教什么",则关系到价值判断和思考。对于"中位数和众数"这节课,如果只是将"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中位数、众数",带来的结果可能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这是不够的。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比"会求中位数、众数"这个技术更重要,甚至可以说,"会求中位数和众数"也是理解概念中的一部分。"教什么"确定了,再来思考"怎么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大胆取舍,上课才能应对自如,可进可退,把握火候。思考"教什么",有很多相关途径和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