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藏汉双语教学是藏区学校教育的特色,它对教学资源有特殊的要求。藏文教学平台系统是信息技术和藏汉双语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教育产品。本文以中国藏族中学网为例,探究藏文教学平台系统的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2.
(一)藏族教育之历史概况藏族作为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成员,同其他民族一样,既有自己的教育,也有自己的教育史。但藏族教育异常独特,这是由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西藏地区政教合一,因而,藏族教育便历史地兼充政治与宗教的工具,这就是我们一谈起藏族教育,首先就涉及寺院教育的原因。寺院教育在我国广大藏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藏族社会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藏文史籍记载,早在公元五世纪时,佛教即已非正式地渗入吐蕃社会,到了公元七世纪上半叶,即松赞干布时  相似文献   

3.
中师藏族学生的性格及思维特征洛桑丹真康定民族师范学校是一所多民族的学校,有学生823人,藏族学生占51%。学校实行以汉文教学为主、藏文教学为辅和以藏文教学为主、汉文教学为辅的“双语教学”体制。我们为了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教育的科学生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壤塘县地广人稀,山寨、牧场的中小学极为分散,藏族学生多,藏文教师少。为了发展藏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提高藏文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县文教局自一九七六年以来,根据本县实际,采取分区培训、集中进修等办法,每年举办一期培训班,培训公、民办藏文教师一百五十人。培训班本着缺啥补啥的精神,分别开没藏文、汉文、政治、数学等课程。每期培训结束,都要进行总结和考  相似文献   

5.
陈亮 《科技文萃》2001,(3):55-57
在拉萨和平宾馆的背后,有一所藏式民房,这里住着17名失明的藏族儿童。每天早晨,孩子 们都要练习打字。功课结束后就会迎来一天中最高兴的时刻,老师会带着他们去踢足球、做 游戏。这时候,院子里就会回荡起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声。 这17名快乐的藏族盲童是“西藏盲童项目”的援助对象。这个项目是德国政府支持的,旨在 帮助藏族盲童学习藏文贝叶利系统,以便能够阅读藏文。这个项目的创建者就是萨帕日娅。  萨帕日娅是一位29岁的德国姑娘,她从小双目失明,但凭着坚强的毅力,考取了波恩大学中 亚研究系,研究藏学。视觉障碍促使她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打字方式。1992年至1993年,她把 贝叶利六点盲文系统与藏文相结合创造了藏文贝叶利系统,第一次使藏族盲人能够阅读藏文 。 1997年5月,萨帕日娅独自一人来到北京,然后到了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6.
圣洁、广袤的雪山草原,世代繁衍、生息着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藏族人民以自己无穷的聪明才智,续写着灿烂辉煌的雪域民族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藏族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但是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事关教育发展基础的教材建设相当薄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藏文教材编译力量分散、质量参差不齐、名词术语使用混乱、出版发行滞后、各科教材难以及时配套的不利局面,1982年3月,国家民委、原国家教委组织藏、青、川、甘、滇五省区有关方面代表在青海西宁召开了藏文教材协作会议,正式成立了藏文教材协作机构——五省区藏文教材协作领导小组。从此,五省区藏族教育走上了协商互济、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藏文原始资料的查阅、研究,对藏族传统绘画之称"三经"进行了全面详细地介绍.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藏族传统绘画提供一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藏族地区的教育和科技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是党和政府为全面提高民族文化素质而采取的有效措施。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强烈感到:藏族学生的汉语能力(阅读、理解、表达)制约着他们在各学科上更深层次的学习。探求一种能同时提高藏族学生藏、汉语能力、将藏语拼音和汉语拼音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的藏语语音教学方法,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一、藏文语音教学由单一式传统拼读法向融合式现代教学方法转化藏语语音的融合式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拼读教学方法,而是单一式传统拼读方法在…  相似文献   

9.
在藏族地区建立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现代远程民族教育体系势在必行.但由于目前在我国使用藏文并融合各种网络功能进行信息处理交换的网络平台还是空白,而这一状况又是实现藏文远程民族教育的一个瓶颈.本文针对藏文现代远程民族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论证,并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方家对《五卷书》与藏族民间故事关系研究基础上,查阅汉、藏文相关史料,结合藏文原文寓言故事,探讨《五卷书》与藏族寓言故事的历史渊源及其产生的影响。认为印度《五卷书》对藏族寓言故事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藏族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民族教育特色,如何做好其中的创新教育工作是当今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以甘孜州为例的藏族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现状的简要分析,对藏族民族地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甘孜藏区实施了一类模式的双语教育,即以藏语授课为主,加设一门汉语文的模式,这对推进藏区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推进中,学生汉语文水平偏低,导致学生交际、升学、就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而推进汉语文教育利于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利于提高学生汉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升学、就业和工作能力.目前,针对一类模式下汉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在教育定位、教材、教师、教法、教研、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和完善,提高一类模式下汉语文教育水平,促进一类模式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制约义务教育发展和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核心要素.通过对青南藏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专题调查发现,藏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令人担忧,青南藏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能力普遍偏低,与西宁、海东地区教师的教学能力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藏区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职前教育层次低、在职培训机会少、学科与年龄结构不合理、地区整体教育水平低、社会及家长的期望值低、学生汉语基础薄弱等因素是制约教师教学水平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在西藏特殊的自然、经济、人文环境下实施并取得成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通过梳理有关中央到地方在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制度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分析各项制度规则在新形势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课程、教学、教材,信息的开放性,双语教师的培养,撤点并校与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稳步推进等领域的改革建议,从而更好地创建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从“量”到“质”的提升所需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西藏大学藏师班即藏语言文学(教育方向)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实践出发,讨论了西藏大学藏语言文学(教育方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教学方法和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法学教育藏汉双语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藏区高校在法学教育中先后开展藏汉双语教学,其目标在于培养熟练运用藏汉双语从事法律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的法律人才。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扎实有效、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现阶段法学教育中藏汉双语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藏汉双语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实践教学中,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是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藏汉双语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西藏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教师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2005年西藏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改以来,反映西藏藏族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研究还较为鲜见。为了解西藏藏族数学教师新课程实施的现状,笔者分析了拉萨市M中学4位藏族教师的数学课,发现在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需要在观念、实施途径等方面加以改善,以进一步提高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水平。  相似文献   

18.
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藏族地区民族文化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传播技术对藏族地区教育的影响巨大,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藏民族化素质的有效手段。要结合藏族地区的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藏族地区学校教育改革,要解决好藏民族远距离教育的传播模式、节目源等问题并搞好藏区学校现代化教学中的现代化建设、环境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藏族学生有得天独厚的足球环境的基础上 ,指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把培养藏族足球人才列为足球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并进一步提出培养藏族大学生足球意识的若干途径和方法 ,以寻求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深化足球教学改革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0.
青海藏族教师双语态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青海藏族教师以双语及双语教学态度研究表明,藏族双语教师对母语的态度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是认识,责任,情感交织的肯定态度,对汉语持积极的,且具较高层次的理性态度,他们认为双语教学有利于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开发民族学生的智力及及各种潜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他们对目前双语教学现状并不满意,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加强培养合格的双语合格的双语教师及藏汉双程课程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