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介绍《淮南子》中关于宇宙的论述,这一在中国沿用两千多年的宇宙演化生成论,与现今最流行的大爆炸宇宙理论有相似。根据《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关天高测量的方法,对应于现代数学知识进行了科学演算,论述《淮南子.天文训》中测量天高的三种方法,证明了《淮南子.天文训》中使用的数学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其所涉音律及相关概念,不但与宇宙天地、天文历法紧密相关,而且将社会大一统的度量衡都置于音律的统摄之下。本文在文化学视角下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淮南子》的音律问题:第一,阴阳相生,以气为介,从气论哲学视角阐述音律生发逻辑;第二,“以三参物”,以数定律,从数理视角探析音律轨范;第三,律历融合,构建十二律统摄宇宙万物的天地秩序。文章认为,《淮南子》的音律观念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吸收融合了阴阳家思想,将音律的符号体系与天地万物进行立体化建构,从而形成万物相参、天地人互动的音乐宇宙,体现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3.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人性与治道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泰族训》称:“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荡之。”于此,“人性”与“治道”被明确地联系起来。相应地,人的生存状态、欲望等人性问题在《淮南子》诸篇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论。一、天人相通在“究天人之际”的理论建设中,《淮南子》秉承旧说,肯定了人“最贵于天下”的存在价值[1](《祭义》),并把人的精神归之于天,人的骨骸归之于地,认为人的受胎、孕育等生命发育过程与宇宙生成次序相类;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状况都与天地有着相似及对应的关系。天与人的同根同质的“相感”、“相召”、“相通”造就的可比、可推性,使得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淮南子》的《泰族训》与《要略训》两卷中的单字释义与《说文解字》的字义进行比较,发现《淮南子》许注与《说文解字》风格一致,字义也大多吻合,虽然有的用的是本意,有的用的是引申义。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此书多处剪裁取用《战国策》文字资料,并作以精妙评述。有的直接转引原文佐证自己思想观点;有的裁剪引用策士言论为我所用;有的重组《战国策》的部分文字,以凸显《淮南子》的辩证思维;有的浓缩《战国策》故事,取其精髓化为已用。《淮南子》多次评判苏秦、智伯等人的成败,反映出其较浓的道家历史政治学与道家理论思维。刘安等人在对《战国策》史料的融裁运用中,体现出自己的政治、历史、哲学等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以《训》为唯一文章思路,各篇均论及音乐,思想十分丰富,涉及“无有”、“本末”等诸多矛盾关系。本文就“无有”、“本末”总结论述《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和谐的哲学宇宙观是中外哲学的一份重要理论遗产,也是科学发展观和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源头。《易》就以物质的“气”的有序运动来阐释宇宙的整体的和谐运作,明代《幼学》又以“七政”等具体天象知识充实了《易》的“和谐宇宙”论。康德的星云假说使古希腊原子漩涡宇宙结构说推陈出新,从“开放宇宙”的新视角解决了宇宙总体的和谐发展源泉。马克思主义和谐宇宙观吸纳了康德的和谐宇宙观,解决了达尔文主义者未解决的人的起源与社会本质问题。新诞生的宇宙循环往复理论,不只推倒了宇宙第一次大爆炸假说,且以宇航数字化实测信息,在高新技术基础上实现向马克思主义和谐宇宙观复归。  相似文献   

9.
章针对把《庄子·养生主》一“刀刃若新发于硎”的“硎”解释为模子的说法,指出此说于理解章捍格难通。并从《汉书·玉褒传》、《淮南子·修务训》所述铸剑工序“剥脱”和“砥砺”,考证了“发”为训释为“启”,俗称“启刀”,“硎”非“型”的借字,仍应作“磨刀石”解。章补充肯定了王力《古代汉语》对“新发于硎”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11.
《恰到好处》是现行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自读课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引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话作为解释“恰到好处”的文字材料。在课文第四自然段里,文章又涉及到宋玉关于美女的言词。在“自读提示”中,选编并也提到了《恰到好处》引用宋玉描写邻女之美的文字易为人家理解和接受,这样看来,宋玉形容美女的文字对理解“恰到好处”的含义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杨述同志引用宋玉的话是否能作为“恰到好处”的最佳注脚。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一书的古今取向比较复杂.从坚持道家自然主义道论思想出发,《淮南子》在其具有总论性质的篇章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崇元古倾向,故而其文艺思想也体现出与道家文论思想相一致的一面.但是在具体论述“事”“物”的过程中,《淮南子》又抛弃了论述“道”“术”时的古今取向,推崇圣代、主张乘时应变,从而对儒家思想及其注重教化、重质尚实的文艺理论进行了肯定和实际践行.而《淮南子》“通古今之事”而求治的编撰思想与目的,则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它在古今观念及文论思想上的这种矛盾.由此,其古今取向更能反映出《淮南子》对先秦诸家尤其是儒道两家文艺思想的综合性吸收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先秦两汉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的学思想对于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部杂家作,其理论本身又具有驳杂零散的特点,因此它对后世的影响又具有多样性和多侧面性。《心雕龙》对《淮南子》多有征引,对其理论有很多吸收和发扬。《淮南子》的“适宜”论、“君形”论以及“原道”,论和批评论对于《心雕龙》的相关思想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心雕龙》学理论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4.
1.关于《尚书》“子”句古今训释的比较《尚书·尧典》有这么一句话: 岳曰。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十三经注疏》)对此,古今有好些不同的训释。比较起来,以周秉钧先生《尚书易解》为最好。先看看古人的训释。孔颖达《尚书正义》解释“克谐以孝”三句说: 谐和、烝进也。言能以至孝和谐顽昏傲,使进进以善,自治不至于奸恶。  相似文献   

15.
思想研究和文献研究长期以来在《淮南子》的研究中占据着主体地位,而这部煌煌散文巨著的文学性研究却始终不尽人意,今仅以《淮南子》开篇《原道训》为例进行探究。《淮南子.原道训》作为《淮南子》二十一篇中的代表,不仅在哲学领域深入论述了"道"的本质、"道"生成万物和万物发展的总规律,而且以其篇中多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的举用,铺张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方式的追求,成为《淮南子》诸篇中一颗文采斐然的明珠。  相似文献   

16.
"道"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它既是宇宙本根,又是价值本源;既属于精神,又具有物质属性。《文子》承袭《老子》之道论,明确指出"道"即"一",更为清晰地揭示了"道"和"一"作为空间的中心与时间的起点这一含义;同时《文子》援"气"入"道",有效解释了"道"生万物的疑问,对《淮南子》最终解决矛盾的"道始于一"的思路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文子》之道论在道家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7.
道、法思想是《淮南子·原道训》的核心思想,二者在政治哲学上相通、相融,在政治实践上又相反、相成,形成了“以道为主,兼融法家”的内在理论结构。《原道训》对法家思想进行了“道家化”的批评,在“无为一有为”的政治命题中深刻反思了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并以其为参照,阐发了“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核心政治理念。《原道训》所反映的道、法思想关系在《淮南子》中具有代表性,其“以道融法、尊道抑法”的理论取向彰显出道、法思想在(《淮南子》政治思想体系中实际的理论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灵红 《考试周刊》2009,(31):43-45
“一画”论是《石涛画语录》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本文从创作过程,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以及与宇宙的关联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一画”是一气流行表现于绘画与宇宙万物的根本起源与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先从解读中说明“宇宙的起源”实指有限宇宙的起源,而这类有限宇宙是“无穷无尽”的,亦即有限宇宙产生于和存在于无限宇宙之中,以此作铺垫,进而主旨辨析、论证“没有物质的宇宙”观,属于有限宇宙以重子(电子、夸克等中子、质子)物质为基础的普通物质构成的狭义物质观;而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是具有先进科学和先进哲学的先进物质观,既包括普通物质构成的有限宇宙及其狭义物质观,又包括非普通物质构成的无限宇宙及其广义物质观,以组成有限无限宇宙大统一的总物质观,从而论证有限无限宇宙客观自然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纯“无”字态,而是自有永有,自动永动,循环转化,无限永恒。  相似文献   

20.
训诂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有解释词义的,如《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之类的训释;有解释古书的,如古书的注解。训诂也叫诂训。《诗·关雎诂训传》疏:“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又:“诂训者,注解之别名。”训诂要运用文字、音韵的知识,所以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