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意拳是内家拳术的一种,是广大群众较喜爱的武术项目,这是因为形意拳在健身防身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形意拳的演炼不仅要求形、意一致,而且要求内、外三合,又称形意六合。外三合是强调外部的形,这比较容易理解。内三合则强调内在的意,则不大容易领会。多少年来,内三合一直被蒙着一层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一些行家、高手也不容易讲清内三  相似文献   

2.
300年形意拳     
形意拳术自姬际可创史以来,历经三百余年,技术理论日臻完善,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初创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承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拳之法则,“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思维意识为诱导作用于形体,致使经络系统发生巨大变化逐步达到“内三合”与 “外三合”的高度统一,使意(大脑思维)、气(经络系统的活动)、力(形体运动)相配合,三者互为作  相似文献   

3.
武林小辞典     
六合拳:是近代满族拳师佟忠义祖传,所谓“六合”是指东南西北上下,即练拳时前后,左右,上下都要照顾到,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做到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及内外三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相似文献   

4.
六合拳论     
郭强  成守海 《武当》2007,(9):34-35
六合拳法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是锻炼人的精神、意念、内劲与身体四肢百骸合一,以技击为宗旨的拳术。由于六合拳动静结合,内外双修,刚柔相济,从而要求在演练与技击中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六合统一,故为之六合拳。  相似文献   

5.
刘月兰 《武当》2013,(8):25-25
我有缘在十多年前先后跟从武当三丰自然派的刘焕军老师和全真龙门派的陈心惠老师,及班中咏春拳的梁伟才师傅,长年坚持习功练武。拳经云:拳打千遍,功到时自然。的确,在坚持不懈的千万次体验中,我对内家拳的整劲,特别是"搓"、"提"的运用有了自己的体悟。众所周知,所谓的整劲,其实来源于"六合"。"六合"者,内三合外三合是也。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整劲的基础是脚力,外在条件是外"三合",整劲的高级形态是顶劲。外"三合"的作用是为了让脚底平踏地面。脚底放松后,脚底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6.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相似文献   

7.
逯建国 《武当》2014,(3):27-28
习练形意拳,外形和内意必须高度统一,“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有鉴于此,亦可把形意拳称为“心意六合拳”。  相似文献   

8.
徐培良 《武当》2006,(12):17-19
形意拳是我国四大名拳之一,被称为功夫拳。据传说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经数百年的不断完善,即成现在的形意拳。形意拳的特点:劲力充沛,严密紧凑,沉着稳健,动作协调齐整;象形取意,形灵意合,神形兼备,内外合一。所称为“形意拳”就是外形与内意高度的统一,“心诚于中,肢体形于  相似文献   

9.
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赛演出时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太极拳运动中有外三合、内三合的要求。肩、肘、腕与髋、膝、踝上下相合,谓之外三合。外三合体现在肢体上下相随,动作轻灵沉着,姿势正确,造型优美等方面。意、气、力相合,谓之内三合。内三合表现在意识集中,精神贯注,呼吸自然,虚实分清,连贯园活,绵绵不断等方面。外三合内三合统称为“六合”。六合是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10.
意念身体训练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意念导引,调动本身的内气力量,作用于运动器官,使之意、气、力充分地发挥,来提高身体素质。训练时要做到:心静用意,始终保持心平气和,完全用“意念”来引导动作。要内外相合:外合是要求动作非常协调,左右上下前后配合得当,姿势自然、舒展。内合是要用心意来指导气与力的运用,意到何处,内气也随之运到:外形随之而动,力亦随之而至,达到内外合一,心身合一。在身体训练时,注意呼吸的深度,要求气从小腹(丹田)发出,掌握好发力的顺序。避免用气过猛,动作僵硬。开始训练时,动作可稍慢些,体会用意、运气、发力的过程,然后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熟练地把意念应用到身体训练中去,使之提高运动  相似文献   

11.
(一)从"内三合"说起武术名谚: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话听起来简单明了,做起来恐怕就不一定到位。太极拳的理论丰富,自给自足,自成系统,似乎无人提及"内三合"。然而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实践中,却逐渐感到了它的存在,试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内三合"对于内家拳来说,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要领。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这"内三合"当然也应是太极拳的要领,应加以探讨和吸纳。  相似文献   

12.
刘军 《中华武术》2003,(11):24-24
太极拳运动动作变化多端,每一动作既要求手、腿、身、步的高度配合,还要求身体运动与内在精神意气的协同一致。即所谓“外三合”“内三合”之说,意与气合是内三合中所强调的主要关于“意”与“气”的凋节配合。意与气合广泛地存在于体育运动之中,而太极拳在意与气的要求或体验上特别突出和明显,它是太极拳教学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伦峰子  朱伯伦 《武当》2004,(12):20-22
六合者乃内三合与外三合。心意六合拳者炼的即六合心意、心意六合。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根据人体结构和打斗特点,根节相合带动中节、中节相合催发梢节、梢节相合发于合打效应。古谱云:“肩胯相合,肘膝随之,手足相应”。加之内外三合总是合修并炼,故有“不合不打,打顾不分,后发先至”之说。外三合宏观炼形合打效应,易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4.
潘双喜 《精武》2006,(11):23-23
传统少林功夫的技击法,大都是从功法中拆变出来的,每一功法非打即防,举一反三,可演变出无数的用法。其功法与功法之间紧密相联,有着普遍性与特殊性。传统少林功夫技击法,并非以刚猛暴烈为特点,它的技击原理是以柔克刚,手法与身法相合,内外相随,六合归一。在技击中对方的劲与我的劲相互接触时,即产生了合劲击打的效果,也就是我自身的心意济动、以意领气、以气催力,上下、左右、前后形成的合劲(即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的六合),此谓自身之六合。再者对方进攻刚一触动时,我随即应招,这就形成敌我双方的合劲。而敌我之合又可分为意合、形合、劲合,此谓敌我之六合。  相似文献   

15.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在练习上强调“六合”,每一动作都要求以意支撑八面,用意识引导动作。形意拳在理论和实践中,对“用意”的要求十分严格。初学者很难掌握”用意”的要领及方法,内外相合也就无从谈起。调查发现初学者在“用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用“意”过深而造成动作僵硬沉重不灵活;意与形不能合一而造成不整。就此问题,笔者介绍了形意拳“用意”的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的三合六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迎忠 《武当》2006,(7):20-21
古典道家哲学的三才学说:天,地,人,表示宇宙间的万物相互联系,三者缺一不可。兵法云,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战争必然取胜。三才喻为太极拳的三节、三合等。三合又分外三合,内三合,并称六合。初学者必须遵循外三合要求训练,方能见功。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相似文献   

17.
一、健丹田:形意拳内外兼修,首要是养气、练气、运气。于是就必先分健丹田。1、以意领先,气沉丹田。形意拳以心意为谋主,气意为元帅,力意为将士,就必须以意领先。气沉丹田,是使气沉于脐下三指(宽一寸二分范围)的丹田  相似文献   

18.
本人自幼酷爱武术,从八岁开始学习长拳,到不惑之年开始练习形意拳,二十多年从未间断。说起练拳体会,首先是练功场地要清静,不要有杂音干扰;其次空气要清新流通,气在体内运行才能通畅,内气才能沉入下丹田,脚才会有根基。拳谱日:心定神宁,神宁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练形意拳还必须严格按照形意拳谱‘六合要  相似文献   

19.
姜寿海 《武当》2010,(5):27-28
形意拳是模仿大自然中有关禽兽动作形态的一种拳术。拳与道合,道即自然规律。《周易》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形意拳理是最贴近大自然规律的。形意拳的基础功法,即拳的起始式“三体式——天地人合一”。  相似文献   

20.
拳谱云:“以心、意行气,气代力,必会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太极拳讲:“用意、气,不用力,”即突出强调意、气的作用。形体外的神态、外气活动是内意、内气的外在反应。意气君来骨肉臣。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只有心、意、气、神型的完美结合、才能内外兼修、并练,达到内三合、外三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