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刊讯武当武术以剑名闻天下,但是有没有拳或其他武术门类呢?它的武术体系又如何呢?武术界半个世纪的争论可以结束了。武术界17年的搜集、整理表明,武当武术博大精深,剑、拳、棍、枪、刀等18种武术各呈缤纷,门派多达100余个,仅武当拳就有500多年的历史,拳谱500余种。这是湖北武协副主席李太有在武当武术表演会上宣布的。武当武术源远流长,近以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为祖师。千百年的丰富、发展,使武当武术成为中国武术"内家"功夫的代表门派,与"外家"功夫代表门派"少林寺"齐名,在武术界素有\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但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2.
徐雁初  陈志刚 《武当》2013,(7):48-49
日前,中国武当全真龙门派第十九代掌门人、武当太乙五行文化研究会会长、武当太乙五行拳十九代衣钵传人覃献平,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武术代表性传承人"。"掌门人"带着太多的江湖光环,"北崇少林,南尊武当",58岁的覃掌门意味着什么,他平时又要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3.
《武当》2008,(11):8-9
中华武林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武当武术又称武当内家拳法,它产生于武当道门,以老庄哲学为理论基础,具有注重内炼修为,以武演道,以柔克刚等特点。武当武术的主体内容就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传统称此三大拳种为武当内家拳派三大支柱。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一大流派,是内家拳派的总代表。  相似文献   

4.
国家体委首次列入的我国武术研究委管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和内容研究》,由武汉体育学院、郧阳地区体委、武当拳法研究会三家共同完成,8月初由国家体委科教司组织专家、学者在湖北武当山通过鉴定.武当拳系,是中华武术群星璀灿中的一颗瑰宝,是如少林武术一样,同为中华武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然而,已故武术史家唐豪先生《少林武当考》一书问世后,宗其说者竟引申"武当无拳论".几十年来,对于武当拳系是否存在?武当是否有拳等问题,一直萦绕武术界而悬而未解.  相似文献   

5.
《湖北体育科技》2019,(7):600-603
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结合"两创"方针,对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分析,认为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以四大视域为切入点:其一,"文化"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根";其二,"教育"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本";其三,"非遗"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魂";其四,"国际化"传播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径"。基于此,以传统文化发展为背景,以开拓创新为动力,找寻武当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蒋剑 《中华武术》2000,(5):17-17
中国武术有两大著名的武术流派:少林与武当。武术界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作为内家派的武当拳发源在武当山,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明朝永乐皇帝  相似文献   

7.
武当武术赞     
徐耀进 《武当》2009,(11):1-1
在中华武术史上,自古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传统。确实,千年以来,中国400多种民间拳种大浪淘沙,流传下来仅仅几种。尤其是武当武术,因为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所以枝繁叶茂,从而成为中华大地上一朵奇葩,并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又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崇尚的养生之术。  相似文献   

8.
《武当》2008,(11):3-7
中国自古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习惯上又将少林拳作为外家拳代表,武当拳作为内家拳代表。武当内家拳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等注重内炼内养、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武术功法。太极拳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考察太极拳与武当山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历史上,拳法被道门视为末技,在社会上统治者忌讳,加之文人雅士对其不胜了解,也将其视为不入流之物,故志书典籍载之甚少。况又经乱世践踏,传统太极拳几近断代灭绝。因此,研究此课题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9.
武当武术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与热点,有着深刻的历史缘由与理论渊源。其一,研究传统武术,探寻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之道,就必须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的研究。其二,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研究,是当前宏观层面的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与微观层面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实现"对接"的必然要求。其三,以文化的视角探讨武当武术,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研究,完整、系统、鲜活、具体的武当武术必定会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这也是当代武当武术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0.
车行鄂西,开离武汉六七个小时,临窗眺望,眼前便是郁郁苍苍、云雾缭绕的武当山。 武林有谚:北宗少林,南尊武当。有关少林、武当功夫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近二十年来风靡华夏,少林和武当仿佛中华武术双峰并峙的两座丰碑。可是,与少林功夫相比,武当功夫在现实中的传播与发展总是显得脉络不那么清晰、系统不那么完善。在大多数武术爱好者心中,虚虚实实的武侠文学与真真假假的野史传说,往往是构成武当功夫民间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便如这眼前云雾缭绕的武当山,既神秘,又模糊;既宏大,又缥缈。 同样,我也是带着神秘感和好奇心造访武当。经武当武术协会主席蓝继云先生、武当山经济特区武术局陈正春局长等专家的介绍,加上几天的实地考察、采访,我逐渐了解了武当功夫大致的传承与内涵。总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对武当武术资源存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武当武术资源存在的内部优势是生态环境、文化底蕴、品牌效应;内部劣势是管理不足、资源分散、效益颇低;外部机遇是政策扶持、文化振兴、产业聚集;外部威胁是文化竞争、项目挤压、观念偏差。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持"产业融合"理念,提出武当武术资源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健康产业、旅游产业以及教育产业五大产业相融合的开发路径。研究旨在为武当武术资源开发提供多渠道深层次的路径选择,创新驱动武当武术的多元价值,加速实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的"生产性保护"意义,以促进武当武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传统文化回归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的社会背景下,对长期氤氲于道教文化下的武当武术文化遗产展开述评,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研究指出,对武当武术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3大模块,其一,武当武术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研究;其二,武当武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其三,武当武术文化资源"转化与开发"研究。以上这些分类梳理旨在厘清武当武术的现实发展概况,阐述其蕴含的内在价值意义,从而进一步促进武当武术文化发展,彰显国家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从"武术研究"到"武术文化研究"的跃升,实际上是研究的视野跃升为文化视野。从文化视野研究武术,旨在对武术本身达到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观照。因此,对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文化进行界定,必须具有文化视野。从文化视野对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文化作出界定,并不是单纯为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是简单地对当前理论界各类理论观点进行一种综合和折中处理,而是旨在通过定义本身揭示武当武术、武术文化是什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以及它与传统武术、传统文化、传统武术文化、武当地域文化以及其他地域武术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关联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王炳寰 《武当》2013,(4):27-29
《武当》杂志社组办"武当武术大讲坛"是一件大好事。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名利主义已经把"武术"卷入掺假、制假、贩假的浊流。《武当》能够为真正的传统武术坚守一块阵地,实在难能可贵。每一个参加培训的学员无不心存感激。正是因为如此,本人才以中华传统武术爱好者的热情,借《武当》抒发情怀。当然,也是对《武当》开展《武当武术大讲坛》这一善举的回馈。首先,《武当》开辟"武当武术大讲坛"选择传统武术名门正派的明师,是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负责,也是对"武当武术大讲坛"负责,更是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负责。当前,社会各个行业都被假、大、空充斥,武术也不例外。胡编乱造,以假乱真,招摇撞骗者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15.
针对武当武术文化如何进行国际化传播这一问题,以武当武术的来源与内涵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武当武术的思想起源、历史渊源以及武当内家拳的理论,诠释了武当武术文化的含义,进一步剖析了武当武术文化发展现状,最后提出武当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方式可行的对策与建议,藉此为武术主管部门制定武当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政策提供参考与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普及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武当》2011,(3):4
李发平湖北省武协副主主席、十堰市武协主席、武当山特区管委会书记。2010年6月,被推选为湖北十堰市武术协会主席,至此,李发平同志由幕后走向前台,对武当武术的传播弘扬事业全面发力,制定规划了武当武术的发展战略,鼎力服务"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重奖武当武术传承人,建成了武当武术国际交流中心等,为武当武术的振兴打造了核心基地。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资料和专家访谈,对武当武术的争议进行了梳理:从民国起,对是否有武当武术;有关武当武术概念的内涵;是否有张三丰其人(太极拳的发明者是谁)等问题的争议至今不休。我们认为在武当山地区存在着:民间武术;军事武术;宗教武术。武当武术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  相似文献   

18.
张春青  罗长义 《武当》2011,(12):32-34
中华武术繁花似锦,内家拳法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导引吐纳术的演练,以活动筋骨强健体魄。唐朝时有许宣平、李道子传练37式先天拳;元明之际武当道士张三峰创编了太极推功13式,又称武当内家拳,拳勇之技始有"武当"、"少林"、"内家"、"外家"之说。  相似文献   

19.
《湖北体育科技》2018,(12):1045-1049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基于武当武术受众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个体差异,探讨人口统计学变量在武当武术传播路径选择上的差异性与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武当武术之传播现状不容乐观,在传播途径的选择上,武当武术受众群体呈现不同类型集群趋势;在传播媒介的选择上则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武当武术与道家的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发现,武当武术具有地方宗教与地方武术结合的特点;具有文武兼备的文化特点;具有武道并举、以武弘法的双重目标。研究中突出体现了5个新观点:①禹伐三苗之战所使用的"干戚舞"对武当武术起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②玄武崇拜寓意着"摄龟"夹蛇除恶的勇敢之意;③较清晰地证实了张三丰南传内家拳、北传太极拳的两条传承路线;④武当尚剑体现了道剑结合的鲜明特点,具有降妖除魔的功效;⑤武当武术的清规戒律深受道教哲学、儒学的"仁学"和佛教的"禅学"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