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和传播,太极拳的源流成了一些传承者和爱好者关心的话题,也成了研究者关注的一个课题。"杨式太极拳的源流探讨,力求正本清源"被列于刚刚落幕的"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中心议题"之首,还有与会者在这次研讨发言中建议本刊登载太极拳  相似文献   

2.
路迪民 《武当》2009,(4):31-32
2007年,是太极拳史研究相对活跃的一年,其表现,一是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发言,驳斥杨家的传统说法,并把发言整理在《中华武术》发表(下称《发言》),《中华武术》还为此开辟了“太极拳源流考据”专栏;二是河南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康戈武先生还在《中华武术》发表了《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下称《解读》)。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官方权威人士对太极拳源流的论述和争辩。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练功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但遵循共同的练功法则。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发展,笔者在陈正雷老师提出的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练"本"不练标的太极拳练功法则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功依据。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院长高小军在于武当山举办的'太极文化高峰论坛'上的发言。从太极拳发展的机遇、发展太极拳存在的挑战、发展太极拳的思路三个方面论述了太极拳发展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及今后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刘习文 《武当》2007,(9):32-33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亦有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方家认为,"吴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笔者以为:宋拳不是杨拳,亦非吴拳;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6.
张宝银 《武当》2011,(8):22-23
在各种太极拳名家大著中,大都附录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在所附录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对于"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一句,大都持如是说。仅杨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先生、李敏娣女士伉俪编著的《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大著中,为"本是舍己从人,多悟舍近求远"。对此,笔者感到是正确的。在太极  相似文献   

7.
论太极拳的自然和谐理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从中国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深奥的哲理内涵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太极拳自然和谐理念生成的社会文化根源。指出太极拳自然和谐理念是在"阴阳对立统一"和"天人和一"两个思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下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它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拳术中独特的价值理念被确定下来;从本质上看,太极拳自然和谐理念与现代体育所倡导的"和谐发展理念"具有异曲同工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笔者酷爱太极拳,研练及传播太极拳多年。曾参加过祝先生1994年在香港的太极讲座,并购其《太极内功解》一书,认真研读后对其太极理论颇有保留及斟酌之处。再次看到祝大彤先生在《精武》的专访,愿就其中几个笔者认为偏颇、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讨论,以期抛砖引玉,树客观阐述传统武术之学风。其一:原文"传统太极拳心脑练注重内功修炼,简化太极拳肢体练,易学好练有不同的理念。"并著专文《太极拳肢体练与心脑练》深入阐述此观点。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太极拳正宗论五字妙诀》为蓝本,从笔者赵堡太极拳修炼实际出发,研究认为,"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的诀要首在其十个字的"五需"要求,这是太极拳的修炼基准与境界达成的前提和妙引。因此,基于"妙诀全文",给出了"五需"的"义解",以便助益于修炼体认与理解。  相似文献   

10.
路迪民 《武当》2005,(5):28-29
什么叫"传人"?太极拳的"第几代传人"怎么划分?这是一些传统太极拳习练者所关心的问题,历来看法不尽一致。笔者在筹备西安"2005年杨式太极拳名家座谈会" 的过程中,也遇到此类问题。本文以杨式太极拳为例谈谈拙见,也涉及了对某些杨式传人之称谓的些许看法。《辞海》"传人"条,有二义:①指道德学问等能传于后世的人。②继承某门学术使之流传的人。按第一义及第二义的"使之流传"而论, 可把"传人"笼统定义为"传授  相似文献   

11.
盛杰  包云 《体育师友》2013,(1):17-18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是中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56年整理编排制定的太极拳基础套路。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又称"24式太极拳",它是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简化、整理而成的大众入门普及套路。其动作结构和套路编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便于掌握,是社会和学校初学者入门的基础学练套路。这套太极拳教法口令提示,是笔者在讲授太极拳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漫话五行捶     
杜子宇 《武当》2011,(9):14-16
五行捶是李派太极拳的集中代表,也是李瑞东先师的代表作。五行捶响誉武林,名录典籍,成为李派太极拳弘扬较广的拳法之一。本文在此谈谈笔者修炼五行捶的感想:一、文化理性太极拳内功太极拳,借拳练内功,拳显法于外,功运化于内,而拳功之本的文化哲理更隐于秘。故说"学拳容易攻理难"。传统太极拳的文化底蕴、造化机理恰恰是指导文修  相似文献   

13.
自拙作《太极拳手概说》、《陈氏太极拳技击术》、《太极推手的战术运用》发表以来,陆续收到全国各地太极拳爱好者的来信,在众多的来信中,他们对笔者在太极拳技击领域的探索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同时也有部分读者对笔者的某些太极拳技击观点提出了置疑,他们认为太极技击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在粘黏连随不顶不抗中使对手败北,才可谓太极拳的技击,而笔者提出的太极技击实作,  相似文献   

14.
张宝银 《武当》2007,(8):21-22
2007年《武当》1期刊发笔者拙作《太极拳修炼理艺"戏说"》,2007年《武当》5期刊出马原年老师大作《太极拳理"戏说"不得》。对于马原年老师大作,笔者认真拜读内容以后,认为,在太极拳学问研究中,由于"趣舍万殊,躁静不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原本十分正常。原想保持沉默,是耶?非耶?让读者去默识之、揣摩之、品味之、取舍之。但马原年老师的大作,一开始  相似文献   

15.
韦公远 《武当》2012,(8):13
笔者居所楼前有一块练功场地,每天清晨有几十名练拳者在一名老者的带领下习拳练剑。他们从二十四式太极拳开始练起,继而练四十二式太极拳……一个早晨下来至少能练习五六种套路(拳、剑),练完后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见他们会演练如此多的套路,笔者虽习拳十几年也自叹弗如。一日,笔者与其中一位习拳者闲聊,问:"太极拳  相似文献   

16.
(一)从"内三合"说起武术名谚: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话听起来简单明了,做起来恐怕就不一定到位。太极拳的理论丰富,自给自足,自成系统,似乎无人提及"内三合"。然而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实践中,却逐渐感到了它的存在,试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内三合"对于内家拳来说,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要领。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这"内三合"当然也应是太极拳的要领,应加以探讨和吸纳。  相似文献   

17.
程龙飞 《武当》2011,(12):21-22,2
李德印教授在《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一书中,对于太极桩(又称升降桩,也叫起势)作了几句言简意赅的歌诀,为太极拳初学者打开了方便之门。笔者多年从事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和研究,略有些心得体会,今试对太极桩歌诀进行解析,以期与读者诸君共同探讨。太极桩歌诀曰:"两手提按腿  相似文献   

18.
魏东振 《精武》2007,(1):29-29
当今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众多.对推动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笔者发现,许多人练拳缺乏理论指导.练拳多年仍没练出功夫,这有碍于太极拳的继承和发扬。下面笔者想通过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所引发的思考,来引起大家对太极拳理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探讨<周易>与太极拳的内在联系,追溯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方法形成的哲学基础,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为气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以及太极拳地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物物有一太极"的宇宙本体论是太极拳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为太极拳提供了构建方式;"天人合一"思想为太极拳的思维方式提供了范型.此外,太极拳还蕴涵着<周易>"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标准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0.
吴念思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0):117-118,123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法,从何谓太极拳之"主宰于腰",腰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如何练腰等四方面对太极拳"主宰于腰"这一拳理进行了分析及论述。本文不仅从健身角度论述了太极拳"主宰于腰"的作用及价值,而且从推手技击方面阐述了"主宰于腰"在推手技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旨在进一步增进太极拳练习者对太极拳的认识,为提高太极拳练习者演练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