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清王朝建立初期,清政府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的维、回、蒙、藏等几个少数民族采取以笼络为主的方略。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王朝国力大为增强,继而对西部及西北部民族地区进行强有力的经略,达到了边疆巩固、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目的。清前期和中期的民族政策对当今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完善、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代在继承前代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南方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实行了不同于汉族地区的统治政策,即"因俗而治"政策.这一政策对巩固宋代在南方民族地区的统治及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代在边疆观、民族观、边疆方针、边疆政策、边疆管理机构等方面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治边政策。民国时期的边疆概念,包括地理边疆、政治边疆、文化边疆等多层含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在治边思想、边疆政策及边疆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内容,包括民族平等主张,边疆内地化的方针,推行民族同化,培植各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为了应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边疆形势复杂等现实情况,中央王朝从行政、军事、法律等多方面采取各种制度性措施,调整中央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治边思想和民族治理措施的成败得失对后世封建帝国处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乾隆时期,基于亚欧大陆的。心脏”——帕米尔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清代前期西北边疆战乱不断、沙俄插手西北地区事务等原因,清王朝对帕米尔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经略,政治上。因俗设官”,经济上兴屯田、订赋税、改币制,文化上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些措施均是乾隆帝。因俗治边”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当时的祖国统一、边疆建设、民族融合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当时代价值体系的凝练。边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扣这一时代主题,不断提升实效性。加强边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提升民族理想信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一元性与多元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中国道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国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凝聚中国力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边疆少数民族成为实现"民族梦"、"中国梦"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相似文献   

7.
加强边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提升民族理想信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一元性与多元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中国道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国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凝聚中国力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边疆少数民族成为实现"民族梦"、"中国梦"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相似文献   

8.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云南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局面,其经验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经济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大力培养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大力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万历初,以首辅张居正为代表的改革集团在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叛乱之时,又审时度势,及时推行了调处民族矛盾、调适进贡制度、招抚叛乱"降夷"等一系列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在短期内改善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巩固了边疆统治;但长远来看,它已难以适应少数民族的发展趋势,甚而成为激化明末西南地区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科学合理的高考政策对于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应通过制定科学合理、适合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实际的高考招生政策,采取强硬措施,杜绝高考"移民"现象的反弹,坚决纠正高考中的假"民考汉"现象,做好高考与大学预科模式的衔接工作,实施民族地区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双语"教学的开展培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要改革考试方式,实现民族地区高考多元化等措施,使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政策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的实施中、在和谐边疆的建构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集团在平定广西、云南、湖南、广东等处少数民族起义的同时,又审时度势,及时推行了调整贡赋制度、招抚起义部族、调处民族矛盾、发展社会经济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在短期内改善了民族关系,巩固了边疆统治;但长远来看,它已难以适应少数民族的发展趋势,甚至成为激化明末南方地区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清王朝在取得对西北地区的军事胜利以后,制定了宏大的边疆治理政策,承历代"因俗而治"的边疆管理思想,推行历代所未有的边疆民族立法之策。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这种法制结构有利于清王朝对边疆的有效治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分析了清代在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立法措施,对清代边疆民族立法的作用及现实借鉴意义进行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3.
清政府对回部地区的直接管理始自乾隆朝,所以探讨乾隆对维吾尔族的政策,对于研究清代边疆史和民族史都是有意义的。本文重点论述三个问题:第一,乾隆治理回部的政策取向及宏观策略;第二,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后恢复秩序的相应政策及乌什事变后的若干调整;第三,乾隆治回政策的特点及简单评价。 一 回部泛指天山以南维吾尔族聚居的地区。明末清初,该地区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康熙年间,北路准噶尔部南侵,统治回部地区长达半个多世纪。乾隆二十年(1755年),准部内乱,乾隆帝乘机出兵收复北路。与此同时,如何管理南路维吾尔民族的问题被提到日程上来。同年六月,定北将军班策建议让维吾尔族旧人大小和卓木返回南路,“招服叶尔羌、喀什噶尔人众”。乾隆帝接受这一建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副都统阿敏道奉命往库车招降,被大、小和卓木所诱杀,招抚回部的工作宣告失败,此事也就成了武力解决回部问题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4.
边疆的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稳定、安全、繁荣与和谐发展,我国历代王朝在治边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治边方略。其中,"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为历代王朝所普遍采用。这项政策不仅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也对维护中原王朝的繁荣昌盛以及统一发挥了独特而重大的作用,乃至如今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初对蒙古族的民族团结政策略论王秀英有清一代不仅统治着中原广大汉族地区,同时对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也实行着有效的管辖。应该说这与它推行的边疆民族政策有密切关系。清帝康熙、雍正、乾隆等人对治理边疆重要性的认识十分清楚,深深懂得“边疆一日不靖,内地一日...  相似文献   

16.
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特有的统治方式。它是在统一的国家内,由于边疆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对其采用的一种符合本民族地区实际的管理模式。自古以来,每一个王朝在草创时期,对整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以"羁縻政策"为主。待到大局已定、国力殷实之后,便从稳定边疆局势的实际出发,设法推行边疆与内地一致的政治体制。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就是清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四川边地的统治力度所采取的一种政治体制改革,它是国家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所采取的非常手段,带有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杨娟 《文教资料》2010,(24):90-91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力量相对比较软弱的王朝,但是较于前代,北宋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面对北方少数民族辽、金的进攻,北宋采取的是以求和为主的防御政策;然而对南方的四川、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宋朝沿袭前代,以羁縻政策为主,因俗而治,一直没有放松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三国时期,曹魏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南下受阻后,安定后方边疆与"异民族"成为曹魏政权重要的任务。曹魏政权针对不同民族采取了不同政策,但基本上都是以稳为主,此举不仅安定了边界,而且促使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终受制于时代,曹魏政权的治"异"政策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基础教育与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这两种治理政策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虽然两种治理政策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基本上没有舍它而独存,而是互为参用,均对中国古代边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