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约翰逊认为儿童是统一的有机体,有机的方法贯穿有机教育实验的始终。实验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将其科学的分组,为其合理设置课程,以激发儿童兴趣,同时注重儿童社会意识的培养,力图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有机教育实验是对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验证。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艺术与科学活动都足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现象,如果没有人们对学科的命名与划分,它们可能根本没有被人为地区分开来,而是自然而然地整合在儿童的身上,表现为儿童的一种整体的心理活动,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然而,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有何种联系?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对幼儿发展有何意义呢?  相似文献   

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理论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规定了向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本文试图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建构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目标的理论模型,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
卢梭在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人类的三种教育即天性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分别得自“天性”、”人为”和“事物”三种来源,并强调天性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主轴,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围绕它而旋转,让三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共促儿童和谐发展。这个教育理论在把教育对象即儿童提到教育的中心地位的同时,也承认了人和事物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今教育同样意义重大。为此,作将在探究卢梭的三种教育力量的基础上,提出创建一种新型学校——“天性学校”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儿童计划》是英国新近公布的一份针对0-18岁儿童事业与基础教育发展的十年规划,应对该国近年来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了六大战略目标与十项2020年具体目标,并制定了儿童健康与幸福、儿童安全、世界一流教育、缩小学业差距、儿童安心学习与潜能发展、儿童走向成功等六类措施以实现上述目标。这既有利于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与成长环境,提升学校职能,同时又促进了教育公平,为英国儿童事业与基础教育发展奠定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概述 首先,杜威概括、总结和分析了历史上曾出现的主要教育目的论。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分析研究了西方历史上八种有代表性的教育理论,并从中概括出三种教育目的论:(1)自然发展论。以卢梭等儿童本位论教育家为代表,其口号是“遵循自然”,要求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杜威对这一教育目的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以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能使人们重视儿童身体及儿童个性的发展。但杜威也批评了自然发展论的不足,他称之为“唯一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自然教育理论的代表,他的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他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于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她博大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十分丰富:从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关心儿童成长;儿童教育应重视思想教育,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应关心和支持儿童教育工作;儿童在德、智、体、美各方面要全面、健康地发展;通过典型形象教育儿童,反对错误的教育方法;尽最大努力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我国幼儿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以非儿童方式教育儿童的现象。一种是 以非人的方式教育儿童,人们不是把儿童当作植物,进行园丁式的修剪,就是把儿童当作动 物,进行猴子样的训练,或者干脆当作物品,进行工厂化的加工,而忽视了儿童是一个生命 ,是一个人的生命;另一种是以成人的方式教育儿童,儿童的教育或者按成人的理性设计安 排,或者以成人的认识方式进行,而忽视了儿童还是一个儿童,是一个正处在成长中的生命 。这种非儿童化的教育方式,不仅泯灭了儿童的个性,扼杀了儿童的创新精神,而且还不同 程度地造成了儿童智力…  相似文献   

10.
促进者—幼儿主体性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主体性教育是以发展儿童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行为模式直接制约受教育-幼儿的身心发展。教师角色应该是儿童发展的“促进”,同时,教师自身主体性的培养是实施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杜威认为对儿童的教育过程,就是促进他们不断地生长过程。教育者不能在儿童生长之外为儿童预设教育目的,生长必须在生活中展开。民主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生长的最好条件,因此,通过教育来创造一个民主的社会是对儿童进行控制的最佳方式,学校应是一个雏形化的社会。在民主社会里,儿童生长和社会发展是和谐共生的,我们必须摈弃那种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的二元论思维。  相似文献   

12.
课程综合化是近年来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课程,既是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在学前教育艺术领域的表现和反映,更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以及艺术性质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客观规律认识的理论概括。一、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一)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1.对学前儿童的研究。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的归宿,也是课程的归宿。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和已有发展水平是课程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都有…  相似文献   

13.
李文馥 《学前教育》2006,(11):38-38
儿童画具有多种教育功能,自主性绘画把这种种教育功能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启迪儿童的心智,激发儿童的情感,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来提升儿童绘画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要想好,父亲作用少不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儿童首要的生活场所,儿童在家庭中的时间相对于学校等其他教育场所而言更长,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培养儿童成长方面的作用无可比拟。然而,在现实情况中.通常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更多的教育责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正处于一个充满变化改革和发展的时代。尤其是“素质教育”不仅对在职教师提出了要求,也为儿童的启蒙教师——家长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因此,我认为在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下,做为教师和家长都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儿童的教育。而在儿童、少年发展过程中,不能把教育理解为单一的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为生活的教育和为教育的生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与儿童生活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颠倒,不是教育适应儿童而是儿童生活适应教育,儿童生活原渴望着教育,教育原本可以在儿童生活中自然自然展,儿童则可以自由自主地吸收教育营养生长其生活能力,张扬其生命活力并创造美的生活,然而不明智的教育却以成人意志霸权控制了儿童生活,它制造着儿童不自然,不自由和不自主的认识,也制造着对教育的逆反,厌恶甚至敌意的情绪,教育也即成了儿童异已的生活,教育应当反省自我,一切为了儿童今天和明天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评价在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强调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即“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传统的评价多以静态的总结性评价为主,现代教育评价则逐步地将评价的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海峡两岸融合教育研讨会12月初在郑州召开,来自台湾、香港、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及美国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代表们就融合教育的概念及发展、台湾学前和小学融合教育的发展及现状与困难、香港鼓励融合教育的政策法令与支持模式.河南省融合教育的经验和展望、美国融合教育实施方式及趋势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会上,代表们还观摩了郑州七色花福利幼儿园的融合教育活动,通过观摩和交流,大家提高了对融合教育实施原理和应用的认识,一致认为,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在中国一定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19.
论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教育虽然是近二十年才在我国引起广泛注意的教育思想,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主体性教育思想经历了启蒙、探索、改革与深入和拓展四个阶段──从对儿童的关注到对儿童兴趣、儿童生活的关注一直到儿童主体意识的构建等,形成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这是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论环境及其创设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娟 《教育科学》2002,18(2):61-64
儿童发展是以自身为主与周围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儿童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同时,环境也是儿童教育中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环境创设,尤其是精神环境创设,能够对儿童发展予以积极引导。为充分发挥环境对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潜睚价值,教育应关注环境创设,创设环境时需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和教育目标为导向,并重视儿童主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