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正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意的、伤害性的或破坏性的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行为。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行为攻击和语言攻击上。行为攻击包括打人、咬人、推人、抓人等行为;语言攻击包括骂人、威胁别人等。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积极预防,同时一旦发现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就要  相似文献   

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预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性行为指人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在3岁至4岁出现一个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家庭教育不当是滋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温床。所以在家庭中,家长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我在组织托班幼儿日常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托班幼儿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其具体表现为抢人家的玩具或其它物品,争游戏角色,打人等等。幼儿攻击性行为给幼儿园的生活教育、班级管理带  相似文献   

4.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要课题。许多学者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和集体造成不必要的危害,而且会对幼儿自身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产生消极的影响。[1]由于幼儿攻击性行为会直接导致同伴之间出现矛盾,幼儿园教师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扰乱幼儿园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因此,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对其进行矫正迫在眉睫。心理学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受挫折有关,挫折往往会引起侵  相似文献   

5.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33):45-4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对攻击者或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它。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  相似文献   

6.
<正>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幼儿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多的是打人、说脏话和以其他行为方式给人带来不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也有一些行为是不明显的,如生闷气、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告诉他人不和某人玩等。在幼儿初期,幼儿的攻击行为趋势不明显,如果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就可以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攻击便可转化为勇敢、坚强等积极方面的个性品质;但如果忽略  相似文献   

7.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比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使用语言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现今,很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不良行为。主要成因是幼儿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攻击性行为在心理学上是他人不愿意接受的伤害行为或者是故意的伤害行为。文章认为,对待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该找出原因并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9.
幼儿与同伴交往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矛盾冲突,在发生矛盾冲突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其  相似文献   

10.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为社会规范所接受的消极行为,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幼儿时期发生攻击性行为,会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健康发展。同时,攻击性行为发展具有阶段性,持续性的特征,所以在幼年时期发生的、尚未形成固习的攻击性行为,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和矫正,在成年以后就可能会固性地表现在社会行为之中,造成家庭的不睦,同事关系的紧张,甚至危害他人安全和社会安定,从而给自身生涯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所以,对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继而寻求有效的控制方法,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者致力研究的课题。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心理学研究者在攻击性行为定义、影响因,素、起因以及控制策略、行为矫正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有效地研究。其中,就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进行了广泛的实验性研究。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做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和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2.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既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又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不良行为。通常,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都会因为难以与他人发展良好的关系,缺乏正常交往的活动与经验,从而影响到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如不及时干预,攻击性行为还可能转化为不良品德,甚至使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攻击性行为一般出现在小学高年级,而这一时期的少年,思想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稍有不慎,也许就会走上歪路。因此,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老师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一、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只是简单的品行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攻击性行为是指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敌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本文在对300多名幼儿的观察调查以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的策略,旨在为有效的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攻击性行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这种行为还可能造成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安的不良后果,既不利于健全个性心理品质形成,又是日后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本文针对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质,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探究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质,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探究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预防和矫正的应对性策略,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许多攻击性行为并非对对方存有明确的敌意,而是因其他的原因而对他人造成伤害.在学龄前儿童中,后一种攻击性行为更为常见.同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是生来具有的,也并非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6.
试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以及研究的价值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用踢、打、争吵等方式伤害他人的行为。凡幼儿聚集的场所,总会发生这种情况。按照日本的诧摩武俊的说法,攻击性行为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例如:“拳打脚踢、胡闹这类是单纯的直接攻击,而嘲笑、中伤、讽刺等是间接的攻击。容易引起这类行为的倾向称为攻击性,一  相似文献   

17.
一、对问题的阐述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和利用幼儿的意愿使得幼儿受到挫折,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本实验探讨幼儿在受挫折情况下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变化。二、有关文献的综述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攻击性是一种先天的本能。但更多的人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环境因素造成的。有人将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三点:1.挫折是攻击性行为的诱因之一。2.社会性模仿也是攻击性行为存在的重要原因。3.对攻  相似文献   

18.
黄如珊 《成才之路》2014,(17):56-57
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比较常见的,其发展状况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是一种不良行为。开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刚离开家庭融入集体的小班幼儿发生打人、推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不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什么小班是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小班幼儿都有哪些攻击性行为,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如何矫正,值得我们思考。一、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霞  李南 《文教资料》2011,(21):143+223-143,223
本文作者以两个案例引入幼儿攻击性行为,提出了运用游戏的方法科学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点,原理是:从外部入手,由成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强制性引导,使幼儿脱离正在或即将进行攻击性行为的环境,从而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缓解幼儿的激动情绪。  相似文献   

20.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意的、伤害性的或破坏性的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行为。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行为攻击和语言攻击上。行为攻击包括打人、咬人、推人、抓人等行为:语言攻击包括骂人、威胁别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