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到的苹果     
一如往常,我在闭着眼养神——作业间的休息,但耳朵却在寻找着父亲的脚步声——父亲该给我送苹果了吧,这似乎已成了惯例。进入高三以来,父亲每晚都会在我第一轮复习后为我送来苹果,吃完苹果,我便心安理得地进入第二轮复习,但今晚却仿佛有点异常,我蓦地记起,他身体有点不舒服。我于是站起身来走进厨房,拿起一只苹果笨拙  相似文献   

2.
每朵花都有结果的心那年春天,父亲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苹果树。我问父亲:"是不是以后我们在家里就能有苹果吃了?"父亲乐呵呵地说:"当然。"父亲的回答让我对这棵苹果树充满了期待。第二年春天,苹果树开花了,等到繁花落尽,我们才失望地发现,果树上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果子,而那几个果子不几日也从枝头萎  相似文献   

3.
父亲     
夜深人静,我从书堆里抬起头,疲惫的目光扫过墙上的挂历。忽然,挂历上的一个日子如一道炫目的光,在我眼前闪过———哦,父亲的40岁生日快到了。40岁,正是男人成熟的年龄,本应光彩照人,可父亲还没跨进40岁的门槛,眼角就出现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不像以前那样清澈明亮了。而前几年,邻居家的小女孩还曾羡慕地对我说:“姐姐,你爸好帅啊!特别是那双眼睛,又大又亮。”父亲为了这个家,为了我,竟然老得这么快。我叹了口气,揉了揉眼睛,记忆的天空中出现了有关父亲的一幕幕往事。我的父亲是个非常爱家的男人。母亲工作很忙,经常加班,顾不上照顾我。父亲…  相似文献   

4.
<正>炒股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当时中国股市正红火,虽然父亲对股票行情、K线什么的一窍不通,但是禁不住诱惑也被裹挟入了炒股风潮中。自从我的父亲开始炒股起,他的眼睛便没有离开过电脑屏幕,眼睛死死瞪着那几条花花绿绿的曲线仿佛要决眦了一般。我通常也会陪着他一起看那几条曲线,一根  相似文献   

5.
一天,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向父亲报告幼儿园中的新闻,并告诉父亲,他有一个重大发现。“什么发现?”父亲漫不经心地问。“苹果里藏着一颗小星星。”父亲瞪大了眼睛:怎么会呢?儿子拿出一个苹果,拿起小水果刀,郑重其事地向父亲展示他的发现。他费力地切开了苹果,但是孩子不是从茎部到底部这样竖着切下来,而是横向拦腰切了下去。儿子把切开的苹果放在父亲面前:“爸爸,看,多漂亮的星星。”父亲真正地惊呆了:我们吃过了多少个苹果,每一次都是“祖传”的规规矩矩的切法,从来也没有想到另一种切法,当然也从没有见到苹果中美丽的星星。筌苹果里的星星@…  相似文献   

6.
母亲疯了。因为我和她看到父亲跟刘辣椒在一起鬼混。母亲与父亲发生争执,父亲火气上来了,便暴打母亲,母亲的惨叫声一次又一次在屋顶上响起。而这时,我是什么也不能做的———除了哭。母亲朝我们这边爬过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和妹妹。那眼神充满恐惧、绝望、愤怒与乞求,也许她以为她就要死了,她得在死前拥抱一下她的骨肉。我的哭声盖过了母亲的呻吟,她无力了,仰躺在地,眼睛闭着,喘着气,满嘴泥土。父亲还在骂些不是人话的话。我和妹妹哭着,父亲骂着……母亲睁开了眼。突然,她笑了———像极了邻村疯了20多年的六子。我吓住了。父亲也吓住了,…  相似文献   

7.
削苹果     
母亲很喜欢吃水果,可是像我们家以前那条件,昂贵的水果想一想都是奢望。这些年生活条件好多了,母亲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苹果了。每次我回家,母亲都会拿出又红又大的苹果,仔细地削了皮给我吃,然后坐在一边含笑看着我。我把母亲装苹果的袋子拎出来,赞叹道:"娘,这苹果真好。"父亲在一旁插话:"好个啥?那是她把烂的都吃光了。"我一怔。母亲瞪父亲  相似文献   

8.
周五下午课间休息,晓杰与晓嘉等几个小朋友在操场上玩。晓嘉兴奋地朝晓杰扬了一把沙子,晓杰躲闪不及,沙子飞进了眼睛,便随手揉了揉。放学回家后,晓杰仍觉得眼睛不舒服,就同父母上了医院,家长电话通知了班主任我。得知消息,我便和晓嘉以及晓嘉的父母一道赶往医院。一路上,晓嘉  相似文献   

9.
我认识《时事》是在初三时,因为中考要考时事,所以我订阅了她。《时事》已陪我走过了3个春秋,她影响着我,也影响着我的家庭。中考结束了,我把所有的课本都搬回家。父亲是个大半辈子锁在家里几亩薄地上的农民,他帮我整理课本时,发现了两本《时事》,便翻了翻,看得津津有味,嘴里还嘟囔着:“哈,居然还有‘三农’这种说法!”父亲爱上《时事》便一发不可收拾,常叫我去城里旧书摊上找《时事》。升高中了,父亲让我订两份《时事》,一份寄给他,一份留着我考试用。这几年,《时事》对我帮助很大,父亲确实也长见识了,他可以头头是道地说出中央又出台了什…  相似文献   

10.
果然 《华章》2004,(12)
小的时候我不算是个本分的女孩子,或许是因为把我当儿子看待的父亲潜意识里不自觉地培养,母亲总是为我的不端不淑发火和担忧,父亲却看着我的淘劣哈哈大笑、陶然自得。每当吃饭时母亲摆开架式要教训我时,父亲就会把我抱在膝上,带着愉快的口吻说:“来,咱爷俩喝口酒!”看我吮着筷尖上的白酒辣得眯起眼睛,母亲也会被逗得笑起来。于是我便得以在这种类似庇护的遮掩下,顺利地躲过母亲的数落。  相似文献   

11.
懂你     
我总以为父亲是个铁石心肠的人,每次打电话回家,话刚说完,父亲便在那一端挂了电话,他从不对我嘘寒问暖;总以为父亲是个极其吝啬的人,每次多用几块钱,便会对我板起脸孔,让我不敢正视那炯炯有神的跟睛;总以为父亲是个极爱工作的人,每次都要等菜凉了,才来吃饭,扒完几口,又开始工作。于是,在我心中,父亲便像一座高高的墙,让我不敢逾越。那天,父亲因为要去送货,所以顺  相似文献   

12.
父爱无言     
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很小的时候,我便对他敬而远之。我是一个很敏感的女孩,从刚懂事起,便在潜意识中有了这样一个感觉: 父亲不喜欢我。于是我便小心翼翼地避开父亲的视野,除非有事,我不和他多说话。父亲  相似文献   

13.
<正>父亲离开我们半年多了,我们从刚刚失去父亲时难以割舍的失声痛哭,慢慢变为对父亲不由自主的无限思忆。关于父亲的记忆,时不时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不断闪现。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我小时候很久才能见父亲一次,对父亲的记忆只是几个零碎的片段。但对于父亲的味道的记忆,则是连续不断且极其强烈的。父亲的包里总有一种淡淡的、悠长的味道,那是令人向往且难以忘怀的苹果香味。无论是在外地,还是调回家乡后,苹果香一直是父亲包里的标志性味道,印象中父亲回家就意味着有苹果吃。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习惯     
田维军 《山东教育》2009,(1):112-112
父亲是个爱贪小便宜的人。记得小时候,每次父亲赶集回来,总要津津乐道他买的东西多么便宜,比市价要低很多,母亲便嘟囔说便宜没好货。我们姐弟几个对父亲买回来的东西也很看不上眼。如果父亲赶集回来,拎回一大袋子白菜,不用问,一定是人家最后不好出手的包圆货;如果进门就热情地招呼我们吃他刚买回来的苹果,不用看,  相似文献   

15.
一记耳光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记耳光,也永远忘不了那个月色如水的夜晚……记得那一年我才10岁,一向反对棍棒教育,文弱且极少发怒的父亲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我的脸颊上落下了重重的一掌,我的脸钻心地疼。起因十分简单,我学游泳回来,饥肠辘辘,便用准备乘车的1元钱买了一碗粥,狼吞虎咽地喝了下去,可最后仍然坐了车——下车时,我藏在大人身后,躲过了售票员的眼睛。回到家,我眉飞色舞地把事情一五一十说给了父亲听,原以为父亲一定会表扬我,却出人意料地挨了父亲一记耳光,而且猝不及防,没有任何准备。  相似文献   

16.
走过三十几个春秋的我,体验了世间冷暖,却不曾放弃人性的至善和至真。因为有一个人,当我一想起她,心里就产生温暖的感觉。1969年的冬天,父亲带着10岁的我回东北老家探亲。我们必须在北京转车,为了在几分钟内赶上这班列车,并能在车上抢到一个座位,到达北京站后,我和父亲便拼命地奔跑。站台上人很多,我又穿着母亲缝制的厚棉衣,当我笨拙地  相似文献   

17.
父亲是个异常温厚的人。记忆中他对任何人都是恭敬有礼的。母亲急躁冲动,时常耍着她的刁蛮,而父亲却从来是一言不发地陪笑。那时我未满十岁,每天听班里的同学夸耀自己的父亲如何了得,小小的脑子里便固执地给父亲定下一个懦弱的形象。我的任性与母亲一脉相承,幼时变着法子向父亲要吃的,得不到就高声大哭。父亲也不恼火,每次他都会耐心地哄着我,想出一个个新戏法,把我的注意力从吃上引开去。有一天和父亲去逛街,他指着街上一家铺子说:“那是我学生开的。”父亲做过几年教师,语气中藏着几分自得,我故意打击他:“你的学生个个比你有钱。”他不愠…  相似文献   

18.
父亲是位教师,他身材瘦小。也许因为他经常站立着的缘故吧,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高大的。 我跟父亲上了三年学,每当我看到父亲迈上那块属于他的三尺讲台时,我便觉得父亲异常的高大。他那双在讲课时一起一落的干枯的手,我也觉得有着无穷的召唤力。在父亲的眼里,我们每一个孩子的每一张可爱的笑脸都是一朵含苞的花儿,每一双渴求的眼睛都是一首纯真的歌谣。  相似文献   

19.
每当父亲回到家中,家里便充满笑声。父亲很强壮,很英俊,一头浓密、乌黑的卷发披在肩上,还有一双充满笑意的眼睛。父亲的名字叫本杰尼。我叫他本爸爸,人们则叫他本尼。我的父母都是聋哑人。我从小便生  相似文献   

20.
父子     
正我近来常常做梦。梦中总是与父亲在一起。父亲去世已十二年了,我也到了六十好几的年纪,按理说,从理智上感情上都转过了几个大弯,把世事都想开了。但岁月怎么就没冲淡我对父亲的思念呢?那年母亲去世后,料理完后事,我便把父亲从老家接到部队家属院居住,我要赡养父亲以尽孝道,父亲则是出于无奈只好随我而来。虽说他老人家住在农村老家不愁吃不愁穿了,但生活条件还是远远赶不上城里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身边没个人照应是不行的呀。再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