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一些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的“社会精英”、“依赖心理”、“待遇优厚”等不正确的就业观念,从思维方式切入进行原因分析,论述大学毕业生应该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就业观,以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观点     
《教育与职业》2006,(25):104-104
人民日报:大学就业率统计应取消;解放日报:“身在曹营心在汉”大学毕业生心理难“毕业”;文摘报:取消研究生论文硬指标只是迈了一小步;中国青年报:大学教育的“技工化”未必不对;中国青年报:中国的MBA,拿来主义已经不够了。  相似文献   

3.
一个大学生如能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缩短到达专业适应的时间,他的自身价值就越容易实现。这里,我们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的广泛调查,就大学毕业生如何能尽快地适应社会需要,尽快地使自己从“学生型”人才转变为“社会型”人才,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一、适应期的心理分析大学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期,实际是一个目标价值转移过程,也是一个大学生心理矛盾的发展过程。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是怀  相似文献   

4.
在今年浙江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有企业把“有男(女)朋友”列入招聘条件之一。原因是“情侣毕业生”心理稳定,频繁跳槽现象较少。也有的企业是想通过此种方法,解决男女比例失衡特别是女多男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校冷门专业 新生的心理冲突与调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新生的心理冲突既有群体性的,也有个体性的,而“冷门专业”新生的心理冲突问题就属于群体性的心理冲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冷门专业”的社会需求不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相对要大一些,高校新生容易产生对自己专业的不满情绪,产生心理冲突。因此,恰如其分地做好心理调适工作,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面前的重要任务,应该针对这些心理冲突进行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而我国仅为5%。显然,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其二,某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2001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由115万增长到了338万。在人流滚滚的就业大军中,大学毕业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逐渐淡化,“皇帝女不愁嫁”的局势不复存在,就业心态趋于复杂,奔波求职、辗转各地的学子比比皆是。面对激烈竞争的局面,毕业生应当如何进行就业心理调适,高教工作者应当如何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这些问题在实施“就业率向全社会公开”制度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大学毕业生心态面面观就整体状况而言,大学毕业生普遍能正确对待就业,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择业…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华中师大历史系方平凡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将来的职业时,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自负心理大学毕业生的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取向太高,严重脱离实际。这类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  相似文献   

9.
日前,中华英才网对2005级大学毕业生心理预期薪金收入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回答“你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预期月薪是多少”时,130名大专毕业生选择了1000-200元这一区间,占大专生投票总数的75%。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渐凸显。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重要关系人,其所持的子女就业观是影响孩子大学本科毕业去向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题组以当前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社会现象为研究背景,选取大学毕业生家长作为调研对象,透过家长对大学生子女的毕业去向的期待和去向选择影响的调研,分析当下大学毕业生家长所持的就业观念与大学生“慢就业”选择现象蔓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分析择业心理做好毕业生工作潘先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常深入和不断发展,为了使大学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各行业更好地选择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在毕业生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双向选择”。在试行这一新的就业制...  相似文献   

12.
共青团山东省委日前发出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学士后流动站”建设。“学士后流动站”是指专为应届或毕业两年内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的临时和短期的实践和工作机会的基地。各级团组织在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做“红娘”,联系一批企事业单位,建立“学士后流动站”,接纳大学毕业生预备就业;各高校团委则建立未实现就业的应届和两年内未就业的毕业生信息库,组织大学毕业生报名参加“学士后流动站”工作。然后,根据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原则,选拔部分毕业生到“学士后流动站”锻炼,为期一年。锻炼期间,用人单位与毕业…  相似文献   

13.
该课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心理适应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应届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率为59.5%,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8.7%;分析常用职业心理测验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的适用性,结果证实,所选职业心理测验信、效度良好,适用于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的评估;职业心理测验在评估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时拥有不同效度;证实了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预测模型的可行性;验证了GATB对于大学生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心理恐惧感增大,对大学毕业生择业恐惧因素的分析探索和研究消除择业恐惧心理的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大学毕业生能够形成正确、健康的择业心态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我国从国家最高领导到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对部分毕业生进行走访,全面系统的了解他们的择业趋向、择业心理,并就此进行思考与提出对策,为毕业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世界教育信息》2007,(10):93-94
英国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某些人文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如历史、美术、法语或英语文学,位于毕业后“回报率”排行的最低档。他们的薪水可能不足以“弥补”大学教育的费用。  相似文献   

17.
浅议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刘春雁大学毕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过去大学毕业生是不愁嫁的“皇帝女”,近年来,即使毕业在即,也还有相当部分毕业生择业未有着落,一句话:就业难。一难在何处近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  相似文献   

18.
从1999年起高考招生连续三年扩招,到2002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600万,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212万人今年将走向社会,伴随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毕业生在心理方面承受着巨大压力。本文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前提,分析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指出部分毕业生思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试图探索目前大学毕业生思想教育方面的有效途径。观点仅一孔之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以“包”和“统”为特征的现行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了。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已是大势所趋。我院作为交通部毕业生分配改革的试点单位,在去年12月18日,首次召开了八九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团队精神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清 《教育学术月刊》2005,(11):29-29,32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为“挑肥拣瘦”。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特别注重团队精神,把“团队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