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教育》2010,(2):F0002-F0002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是在叶澜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经15年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一部系统探究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专著。  相似文献   

2.
王毅 《西藏教育》2014,(11):15-18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3.
“新基础教育”研究追求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意义上,实现变革理论与变革实践的双向重建。为此,“新基础教育”研究不仅强调理论研究适度领先于实践,而且还十分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中的理论转化和渗透。目前,关于学校教学变革理论的重建研究已然完成,与此相应的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变革实践重建研究也在形成和完成之中。其中,数学学科已舔本完成“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变事实践重建的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中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变革正面临着“尴尬与迷茫”的困境,陷入了变革的“瓶颈”阶段,我们必须从观念到实践上“重建与超越”现行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寻求变革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育》2009,(10):F0002-F0002,F0003
闵行区汽轮小学座落于上海西南角的一个老式居民区里,校园环境整洁美丽,流红溢绿。自2002年志愿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行列后,将学校改革的重心放在如何做好平民子女,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教育探索上。在“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日子里师生在参与了成型性阶段的“中期评估”、“全面普查”及“精品课开放式研讨”等研究性变革实践的“磨砺”,培养了一批“新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  相似文献   

6.
在“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概念应运而生。自此,学校层面上的教育实践与管理实践显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成为一种“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一、此“实践”非彼“实践”这一概念的提出,其意义首先在于凸显了与以往实践的不同。同样是一种“实践”活动,如今的学校实践是研究性的和变革性的。它的基本特质是:  相似文献   

7.
叶澜教授及其团队在长期“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变革实践基础上,2004年正式提出了要构建中国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随后的2007-2009年间,团队通过对“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相继推出“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回望》《立场》《基因》和《命脉》),初步回应了构建学派的主张。2014-2015年,基于进一步的深化,团队又出版了三套共30本的论著系列(系列一“基本理论研究”,系列二“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研究”,系列三“合作校变革史”)。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中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变革正面临着“尴尬与迷茫”的困境,陷入了变革的“瓶颈”,评价目的的异化,评价标准的主观化,评价方式的单一化,评价主体的迷失等都是其表现;因此,我们必须要从观念到实践上“重建与超越”现行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与结构,寻求变革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原则 取向原则是基础教育实践在价值取向上的基本要求。有研究者认为,新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在于“打好基础”,强调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也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社会价值取向应该坚持社会公平原则、社会经济效益原则和社会政治稳定原则。我们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实践在取向上应该是规律性与目的性、公平性与效益性、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明强小学的“新基础教育”之路,是以学校化的转型与创新为核心的。叶澜教授曾经提出。中国学校教育的转型性变革,关键在于学校化的转型与创新。这一观念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化转型与化创新,使明强小学实现转型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回顾项目工作,我们经历了“让教师重视与参与校本教研”、“关注校本教研展开的途径与方法”,最后聚焦到“研究校本教研的内容与实质”三个阶段。融工作、学习于一体的校本教研不只改变教学实践,更在于教师对于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理解的加深、教学专业知能的增进、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应该说,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校本教研活动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中国大陆的学校变革理论的共通的价值取向是理解和尊重生命,方法论是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建构。在关系思维视野下,“新基础教育”、“理解教育”、“生本教育”、“主体教育”、“新教育实验”在变革的思维方式、变革路径和变革场域上有简单和复杂、开放与封闭、局部与整体的区别。中国教育学派将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建中形成和成熟,为中国本土教育学有望发出一致的声音奠定综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研究性变革实践”的理念在“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中日益扎根,其影响力逐渐在各地弥漫扩大,研究的意识、行为、能力和习惯已经开始贯穿渗透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从“教学高手”到“研究高手”,再到“教学研究高手”,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变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教育理论的探寻者,还是教育实践的践行者们都在经历着一次次“失误”与“顿悟”。其实,改革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人们总是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错误与发现新路子,从而达到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理论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可以催人发现,理论可以让人明智。课程改革也同样如此,应该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共生共长的过程。综观建国以来我国进行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中可以看出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关系,这将有助于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开始算起,我国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经正式开展近5年了。在这短短的5年中,我国基础教育界既经历过近乎狂热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变革带来的困惑、矛盾、不安甚至不满:从2004年开始的有关“轻视知识”的辩论,到最近有专家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呼吁“停止推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再加上越来越频繁地见诸报刊的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冷思考”,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怎么啦?一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区域不均衡新课程改革推进中的不平衡,一方面表现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  相似文献   

16.
“重心下移”是现代型学校得以建立的标志之一,也是“新基础教育”完成整体性学校转型的基本策略。其结果是作为中层组织之一的教研组成为当代学校变革与转型的重心,并且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综观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研组的体制沿革、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等内容上①,但对教研组建设的文化思考却相对薄弱。“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学校整体性变革与转型,最根本的是实现学校文化转型,同样,教研组的变革与转型,其深层的根基也在于教研组文化的转型与重建。换而言之,将教研组的建设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来考察,通过寻找教研组建设的文…  相似文献   

17.
陈娟 《上海教育》2008,(9):64-64
“读史使人明智”,读一个人的经历也能引起我们的许多思考,能使我们从中获益,看清自己。读了叶澜老师的《我与“新基础教育”》,从其十年的研究经历中我看到了人生无限的“自我超越性”。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独特的时代环境中,学校要走“转型性变革”之路,这一点在“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已成共识。闵行四中在践行“新基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扎根学校传统,依托现实基础,走出了一条以学校“变革文化”的自觉培育来带动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学校转型性变革的新路。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我区成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计划”的实验区,这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挑战。在实践中,我们与园所的老师们共同学习、理解、实践新《纲要》,在观念与实践的转变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不断修正,不断创新,经历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下而上”、“务本求实”、“脚踏实地”的指导思想,深入实践开展研究,努力建构一种与教师相互合作、平等对话、共同经历、共同体验、共同探索、共同成长的教研指导方式。它使我们每一位参与者都深深地感受到: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教育改革是一场文化革命,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事实上就是要牵引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参与到一场思想和文化的变革中来,最终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幼儿的学习方式。而我们作为教研员,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成为教育改革的研究者和先行者,以支持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并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使他们在民主、平等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高专业素质,并最终成为具备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者。以下三篇文章分别阐述了落实《纲要》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我们教师观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的我们在教研指导方式和教研员角色上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20.
初任教师阶段是适应教师角色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和掌握教学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时期,对教师的职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迫切需要获得支持和帮助。但在教育变革背景下,传统的初任教师支持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初任教师的成长面临着困境,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新基础教育”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