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笛子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古老乐器,有着八千年之久的发展历程,历经了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时代,现在进入了空前发展的辉煌时期。建国初期,笛子已经超越与戏曲、民间音乐相互依存的框框,发展成为一个极富生命力的独立乐种,进入六十七年代,民乐界笛子演奏人才辈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各种风格流派应运而生,真可谓异彩纷呈,繁花似锦。“关于笛子流派的界定与确立”之论题试作粗浅论述,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2.
陈剑晖、司马晓雯在《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散文是文类之母,是人的心灵的自有表达和人类精神的实现方式。就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来说,散文更是中华民族文学传统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它的精神孕育着一个民族的心智发展和文化创造的活力。因此,说散文是不朽的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10日至13日,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教育学院和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专家、学者91人,提交了论文54篇,另有口头报告26次。大会以会议报告、讨论、《论文集》和代表性学术著作展等形式,对中国古代散文作了较为全面而有成效的研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回顾与展望,谋求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可持续发展大会首先对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作了回顾与展望。谭家健《十年来古典散文研…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学的抒情类别,诗歌和散文有着共同的抒情特质,两者都以抒情见长,具有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性质,但区别又十分明显。本文主要探讨抒情性在散文和诗歌写作中的异同,以此来揭示诗歌和散文抒情性的内质,最终实现散文和诗歌的共融发展。  相似文献   

5.
就文本而言,中国最早成熟的是散文,其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段对后世各体文学都有较大的渗透力与影响力。散文缺少诗歌、小说、戏剧那样的抒情娱性功能,更偏重于实用,强调"文以载道",更宜于便捷地表述中华民族一贯特有的以仁德为核心的民本主义与人道精神。如果说中国散文存在着偏重于文章系统与格局的文统和偏重于传承仁德思想传统与系统的道统的话,那么,从中国早期的文本散文中就已见出这种文统与道统的滥觞。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散文遗产极为丰富,可说是一个“广大渊深的文化史海”(梁启超语),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当前宏扬民族传统的巨大工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这份遗产,确实是个大问题。据统计,近两年来关于古代散文研究的论著就有近四十种,属于散文史和通论的有七种,属...  相似文献   

7.
30年前,有人预祝,也有人断言:中国应该形成自己的语言学流派。30年后,这些预祝、断言并未如愿,中国未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流派。这就不禁引发跨世纪的追问:中国语言学为何没有流派?是无流派可言还是缺少系统研究?本文再谈中国语言学流派的建构思路,并兼论张斌语法思想的学派价值。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出现了一段新的文化高潮,后世将之称为"白银时代",其作为俄罗斯现代文化兴起的时代,在俄罗斯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在诸多艺术形式中,文学的发展始终闪耀着自身独特的光芒,白银时代的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长河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这一时期也涌现出诸多文学流派和才华横溢的诗人与作家,在俄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笔者以"白银时代"文学为切入点,探究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化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等。  相似文献   

9.
应杂志之约,现从中国当代生态散文作家中选择十位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简要评论,以使社会各界了解该领域的创作情况,推动生态散文及生态文化的发展.按照文学体裁来划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为常见的四种文体.本文所论之当代生态散文作家,既包括文艺性生态散文作家,也包括生态报告文学作家.因本人才识浅薄,所读有限,不免挂一漏万,恳请...  相似文献   

10.
林非散文将自然风物、历史景观、人文知识同生命省察完美地熔铸在一起,充分彰显出了主体话语在历史、文化和存在三个维度上体现出的生命求真意志。林非散文的历史化书写源于受内心的焦虑和话语冲动胁迫而进行的对历史奴役和"日常生命保存压力"的双重抵抗。他的散文链接了存在意义上的精神放逐与返乡的哲学命题,并以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在场体验,实践了文学书写在历史、文化和存在维度上的精神探求,在当代文学界标立了属于自己的话语位置。  相似文献   

11.
12.
The technological shift of museums is extensively documented, even if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es on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atterns at large is still lacking. As part of a research programme conducted by the Louvre and HEC Paris, the article proposes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real’ (visiting the museum) and ‘virtual’ (visiting its website) experiences of museums. It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whether the two experiences are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 using a newly created measurement scale.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also aims at enriching the contemporary discussion on the artworks’ aura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in the digital age.  相似文献   

13.
《唐律》立法精妙,"一准乎礼",对于"不孝罪",既列举有细致的原则性规定,又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区别对待,审慎抉择。虽然难免出现礼法原则之矛盾冲突,但也含有相当的实事求是、平等主义因素,不仅为后来诸朝的立法司法活动提供了成功经验,更对中华传统家庭伦理的涵育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今人重视。  相似文献   

14.
自庆历、熙丰以后,宋代“《文选》学”由兴盛走向衰落,其衰落的原因很复杂,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政治运动、文学思潮、新旧党争、科举制度、宋代理学、统治者的好恶、文学家政治家的个人力量、文章选本、审美风尚等均参与其中并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perience of 25 large U.S. orchestras over a 21-year period for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cost disease. Appropriate measures of input and output are discussed. Measures of productivity, compensation per worker, and unit labor costs a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to similar measures for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The history of ticket prices and attendance is reviewed, and price and income elasticities of demand are estim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these variables is explored, an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offered.The author is grateful to Professor William Baumol and two anonymous referees for their helpful comments. She also wishes to thank Heather Dinwiddie and Dan Patterson of the American Symphony Orchestra League for making the orchestra data available. Support for this project was provided by a grant-in-aid of research from Indiana University Southeast.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时事小说兴盛,有其独特的文学背景。本文梳理了明末清初戏曲、说唱、词赋、诗歌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中讲述时事的情况,勾勒出时事小说兴盛的文学背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明末清初社会巨变中文学叙述重心的转移、文风的重大变化及新题材作品兴起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  相似文献   

18.
关于"士风"     
"晚明士风",是被谈论较多的话题.本文试图清理以往有关晚明士风、明末清初士风的论述,并讨论士风论被赋予的功能士类以此自我审视,并借以展开当代政治、文化批评.本文既分析了明代士人的当代士风论,也将清代士人的明代士风论作为分析材料,认为后者更是清代士人从事当代批评的形式.本文尝试探究通常士风论述的方法论前提,其盲点与误区,但对已有的论述,不取简单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9.
陈敢 《文化交流》2013,(8):48-51
天台县作为济公的祖庭圣地,长期以来致力于保护和弘扬济公文化。今年6月,海峡两岸济公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等2000余人,齐聚天台赤城山济公文化广场,首次举行"济公成道,祖庭祈福"大典,成为一件盛事。济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在东南亚各国和西方部分国家,济公信徒非常广泛。济公文化已经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金色纽带,更成为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20.
太庙祭祀在中国古代国家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太庙祭祀体系中,始祖地位最高,其人选的确定也就至为关键.但在宋代因为与政治、学术的密切关系,这一问题变得异常复杂,百余年间,围绕始祖人选议论纷纭,形同聚讼.熙宁五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僖祖成为太庙始祖,但这一结果并未被朝中群臣普遍接受.南渡之后,礼讼屡兴,恢复太祖的始祖地位一直成为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直到绍熙五年,才最终实现.其中曲折变化,因为牵涉众多,就使这个礼学问题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