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中国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地球村”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然而,面对汹涌而至的网络大潮,人们更多的是在进行技术的准备,却未能足够地关注心理与道德的“堤防”。因此,当随之而来的社会网络道德失范猝然发生并呈蔓延之势时,未能做好充分准备的社会教育体系便陷入了失措和恐慌。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问题的研究有必要从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网络活动特征入手,对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问题出现的必然性、网络社会德育的可能性和影响机制等问题作深入的心理与社会分析。  相似文献   

2.
网络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传统社会的道德范式以服从为主,而网络社会的道德范式,只有上升至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才具有自律性,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学术理论上对道德的定义有两种,一是调整人们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实现人的全面自我完善和手段。伦理道德的产生与形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共同的约束,而网络的诞生,在现实社会之外又缔造了一个完全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社会。我们既不能为…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给青年群体的普及,体育新闻道德的失范问题则成为当年关注的重点的话题。网络的快速化发展使得网络体育新闻成为当年民众关注的热点,但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道德失范问题经常发生,从而引发一些混乱、失控的社会行为,严重阻碍了网络体育新闻的长远发展。本文对网络体育新闻中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总结,认为导致当前网络体育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包括内在与外在的因素,并提出创新媒体管理制度、强化政府作用等方式进行矫正,提高网络体育新闻整体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娥 《图书馆学刊》2005,27(6):132-133
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失范,引发未成年人的人格问题。分析了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并就少年儿童图书馆在网络服务中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丹灵 《新闻世界》2014,(6):307-308
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异常活跃,也出现了新闻评论的伦理道德失范现象,如新闻侵权、诽谤、敲诈、欺骗等行为的发生等。提高媒体公信力,防范伦理道德失范,需要提高社会各阶层的道德修养,改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让新闻评论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和道德失范的表现,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伦理道德调控的必要性,阐述了网络信息传播伦理道德调控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邹依航 《今传媒》2021,29(4):154-156
网络作为第四大媒体,以其实时性和广泛传播性成为当下社会人群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最主要途径,其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随着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界限的不断模糊,加之虚拟性的加持,越来越多的现实社会问题逐渐渗透入网络社会,对公民道德评价标准产生影响,道德绑架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网络生态中的道德绑架及其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就如何规避网络生态中的道德绑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传播的伦理道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传播形式,契合了现代社会条件下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但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却不断地触及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本文将从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媚俗化的呈现出发,分析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问题,试图揭示信息传播自由与社会控制的相互制约关系,并对网络传播的道德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电子阅览室管理入手。分析网络社会所带来的道德失范及其产生原因。指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对上网读者在网络道德培养及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传播媒介,契合了现代社会条件下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然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不断地触及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本文分析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并对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伦理与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网络空间的特征、网络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以及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的道德失落问题的具体表现,探讨了在网络使用群体较为集中的高校中,大学生如何正确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避免或减少网络道德失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速了网络伦理道德行为失范的概念、特征和形成原因,并针对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从技术、法律、教育、管理及自律等五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黄洁琼 《大观周刊》2012,(31):181-181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失范也在急剧地上升。文章通过解读涂尔于的社会失范理论,尝试探讨了我国社会失范的原因及控制对策。由此说明社会失范的克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社会多方努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网络公共领域的升温使得我国的网络公民社会获得很大发展。网民并非就是网络公民,而是在网络参与中渐渐推动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并最终推动了现实公民社会的构建,结合郭美美等热点网络事件,探析网络公民社会形成过程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孙金生  李娟 《新闻爱好者》2011,(20):104-105
本文列举了信息时代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失范行为,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行为主体有关因特网伦理的不合理认知,用当代西方的德育理论探讨了网络道德失范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8.
程刚  张卫军 《新闻世界》2010,(7):212-213
自2006年"虐猫女"事件开始,我国网络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如"铜须门"事件、"姜岩自杀"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这一系列事件严重影响到了当事人的精神状态,对当事人的生活工作造成了巨大负面后果,网络舆论甚至逐渐变成了对公民人权的践踏,冲击着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现实社会。本文将对网络暴力的内涵、成因、作用及其预防对策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金凤  孙瑛  刘莹 《新闻爱好者》2011,(10):104-105
本文列举了信息时代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失范行为,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行为主体有关因特网伦理的不合理认知,用当代西方的德育理论探讨了网络道德失范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微博媒体,通过构建微博社会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的融合模型,并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基于模型的徽博社会网络对现实社会网络在社会网络联结、结构洞、社会资本积累、社会网络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虚拟社会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的融合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